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及其影响
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及其影响
校本教研学习材料(一)
田家炳实验中学初中部
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及其影响
张 勇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8 年第 9 期 本文字数:3148 小 中 大
摘 要: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应该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学生应该在有着丰富情感和精神生活的教师引领下,从有关“爱”、“尊重”、“理解”、“道德”、“兴趣”等方面,能够对自己、对事情、对他人、对群体和社会有健康、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控制能力,以情育情,使这些情感成为一种自觉。但这种培养需要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关键词:情感;课堂教学;以情育情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9-0004-03
不久前偶在一本英语读物上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感恩节那天,有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叫班上的小朋友画出他们感恩的东西。这些孩子均来自贫苦家庭,所以老师料想这些孩子多半会画桌丰盛的感恩节佳肴。但看到道格拉斯的作品后,老师惊讶不已,上面画的是一只幼稚的孩子般的小手。这是谁的手?班上的小朋友都兴致勃勃地猜测起来,“这一定是赐给我们食物的上帝的手。”……在一阵猜测后,小朋友又跑回座位继续画画。这时老师走到道格拉斯身旁,弯下腰问他那是谁的手。“那是您的手,老师。”他怯怯地回答。道格拉斯个头
矮小,平时落落寡合,但老师在下课时总会过去牵牵他的手。他常这样握孩童的手,但对于道格拉斯来说,意义格外重大。
看完这个故事,我深深地为流淌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所打动,这种情因为细微真实而感人。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什么是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这段论述鲜明地告诉我们,“情”是教育的“魂”,孩子的学习其实并不单纯是一种符号的认知,它应该是紧密地和孩子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在他的巴甫雷什中学倡导和实践了他的“心灵教育”。确实如此,但凡能够称之为艺术的,总是凝聚了艺术家的情感,感动人的不是艺术之“形”,而是艺术之“神”。
在当代,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于是在这种普遍的重视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今天中国的教育正面临着从来没有的危机,尤其是基础教育。当代基础教育中所存在的普遍危机是对人精神世界的唤醒和满足,把教育这种本应该成为有内在灵魂的实践活动简化为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仅仅以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主要任务的活动。在这种认识下,在学校和课堂中,教师往往处于一种心理上的上位,体现出一种优越感,对学生不能平等地对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心扉,教师要做的依然是对学生的控制——行为和
思维的控制。课堂教学活动依然是单向模式,充斥着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相反却是对好奇心的压制),学生的个性稍有张扬便立即遭到阻挠和呵斥。这样我们看到的就只能是学生在心灵上距离教师、距离学校越来越疏远的现实,而学校原应该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地方,是人获得知识和能力、不断丰富精神世界的场所,校园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温馨、最令人向往、最具有人性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本真的教育——真正的“成人”的教育!“成人”的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现代人所应有的情感世界,成长为健康、和谐的个体。
我们呼唤有“情”的课堂,充满“情”的教学。
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其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天,课堂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更应该得到教育者的重视。我们期待,在有着丰富情感和精神生活的教师引领下,学生能够对自己、对事情、对他人、对群体和社会有健康、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控制能力,并使这种情感成为一种自觉。但这种目标非几节课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体现怎样的情感,并使情感发挥作用呢?
一、关于“爱”
教师职业比任何其他职业更需要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是感动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进而产生相应的积极情感体验的根基。情感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其内涵是:“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还能反过来再影响这个人的原先情感。”[2]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富有深厚责任感的爱,对于学生的彻底的、无私的爱,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课和与学生的交往中表现出来,都会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教育力量,感染和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很难想象,一个对于自己职业牢骚满腹,对于学生无情漠视的教师,能够给与学生“爱”的情感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爱”,自己首先要有“爱”,正如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自己心里首先有阳光。”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人只能由人建树。”同样,“爱”只有由“爱”来培养。只要教师心里有对学生“爱”的阳光,即便是教师严厉的批评,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善良和充满人情味的关切。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他们的“爱”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爱”中学会爱,学会感恩。
二、关于“尊重”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们对于“尊重”的需要放在较高的需求层次上。尊重是人的本能的需求,无论富者还是贫者,强者抑或弱者。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有着正常需求的“人”来看待,并从事对他们的教育,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蔑视和敌视之上的,真正的
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在对象上表现为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在个性上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进步,在内容上表现为尊重学生的地位、想法、兴趣、感受、思考等,并对学生充满期待,相信学生能够做到他们的最好,重视他们的独特体验,在重视中予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家爱默生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为此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学会鼓励、学会宽容,甚至学生偶尔的错误,教师也应该看作对于学生成长是具有价值的。只有教师的尊重,而非对学生的心理歧视,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才能够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学生人性之花才能灿烂绽放。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凡是被教师不尊重的学生,经常会成为其他人的歧视对象,在教师和其他学生共同组成的集体中他只有带着自卑和焦虑疏远的权利。这样的教育给予他的是什么,给予其他学生的又是什么呢?
三、关于“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被人的赏识。”所谓赏识其本质就是自身的言语或行为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的理解。我们经常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而苦恼,为被理解而高呼万岁。作为教师,我们可曾意识到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渴望被老师和同学理解?我们总是说学生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但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过学生?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困难,关注他们为一点点进步付出的艰苦努力。情感心理学认为:
作为过程的情感在一个人身上发生时,不仅会有个体的主观体验,而且还会表现出身体内部的生理反应,往往伴随个体身体外部的明显变化,例如眼神、表情、语音、语调等。但是,我们很多的教师,把关注点仅仅凝聚在学生分数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探究和感受,没有真诚的沟通,没有倾心的抚慰,没有移情的理解。教师真正能够和学生心灵贴近的不是言语的说教,而是让学生感受到你走进了他的心里,可以和他同喜共忧,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有真正的心灵的契合。同时,学生在教师的理解中学着去理解周围的人——教师、家长和同学。
四、关于“道德”
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的个人范例表现在教师自身道德修养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每一个教师都耳熟能详的名词。但是,是否我们的教师都能对“道德”怀抱一种虔敬,于“修养”充满一份追求,是否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意识到将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作教师这一职业的第一要义并躬行于实践呢?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很清楚地说明了教师范例的作用。教师自身的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从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来说,它可以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教师的敬佩之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将教师所具有的优良的道德情操渐渐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追求。教师的道德修养具体体现在敬业精神、公正无私、文明举止以及良好的
人际交往等方面,每个教师都应该不断健全和完善自我的人格魅力。须知“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学生的品学取决于教师的德才。古人云“亲其师,方可信其道”,能够吸引学生亲近的教师,肯定是在人伦道德方面优秀的榜样。对于教师情感的亲近,也会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方面,引发学生积极良好的情绪和认知效果。
五、关于“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从情感角度上说,高昂的兴趣决定了学生学习积极的情感状态。在这里,我们从教师本人的兴趣和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两方面来谈。第一,教师应该体现出对知识强烈的兴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即便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还在不断地渴求着知识。这不能不说是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示范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疾发展,教师也需要不断补充各方面知识,才能满足社会、学生的更高要求。第二,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对于知识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研究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要求的,教师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总是处于“问题意识”之中,处于惊异、激奋的内在心理状态,并且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不断地解释生活,从而激发起“知识主宰者之感”,还要在智力生活中,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其中充分显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智力,感受到成功的愉快。[3]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
成功,愉快的心情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导引下,学生必然情绪高昂,认知效果倍增。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不应该将情感的付出只作为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而应该视为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以情育情,情感共鸣。教师的积极情感,能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能在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积极情感的感染作用,擅长结合教学内容,适度地向学生坦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并融情感于知识传授过程中,使情感性和知识性信息交融为一体。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想象能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在教学内容的认知信息的传递上,而忽略了蕴涵于其中的情感因素。情感教学不是把孩子视为客体,而是看做同样充满情感和需要情感的“人”。[4]教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应该重视情感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应该以情感为核心,这里的“情”包括教育者由衷的对学生的情,还包括因教育者所付出而收获到的反馈于学生内心的情。只有真正的“情”蕴含于师生的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平等,并在这种尊重和公平基础上达到师生心灵的沟通。
在这里,我们期待每一位教师都能用自己的真情,关爱学生,营造健康、和谐、自由的氛围,关注“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从而使学生在知、情、意的教学统一过程中完成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学校和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归属地,在这里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让学校和课堂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4]张俊连.试论教师情感的表现形式与作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6).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及其影响》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