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赏析」林斤澜小说《新生》附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
「小说精读赏析」林斤澜小说《新生》附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 编者寄语 1960 年 12 月号《人民文学》发表了林斤澜的小说《新生》。《新生》堪称《人民文学》此年的压卷之作。有文坛“短篇圣手”之誉的林斤澜曾与汪曾琪并称为“文坛双璧”,他的作品受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古典小说的影响,以冷隽与奇诡的风格著称。《新生》一文像是一幅我们传统的山水画作:有九岭十八弯,有大河,有杏林村舍。只在最合适的地方,勾出几个人物,轻描淡写,甚至连眉眼都不大分明,可是静中有动,平凡的细节与朴实的思想体现的是舍己为人、救急扶危的崇高精神。这种不疾不徐、毫不夸张的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承志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把读物分为四种,即止渴的水、直觉和想象的奶、超感官的灵性寻求即蜜以及超常与超验的神示——酒。如今比较多的是水,虽有解渴之功能,而营养成份稀少,林先生的小说却是奶、蜜和酒。
文本研读 (注:蓝色字体处为文章精析)
新生 作者:
林斤澜 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小说开头连续使用感叹、疑问等句式,凸显了夜间进山的困难,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为相关情节做好伏笔。)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打个招呼,爬上车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姑娘在沙子上坐定,看见拉车的是两条驴,摆着细水长流的神气,一步一步地挪。
车把式坐在车头,佝偻着腰身,看不清眉目,只见半脸乱蓬蓬的胡子。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地小声说:
“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车把式听见,挺直了腰身,那半脸胡子仿佛都一根根立了起来。叫一声“等一下”,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
小说写车把式先是“佝偻着腰身”,后来“挺直了”,前后变化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急人所难的仗义和热情。
姑娘狠狠心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飕地一鞭,那驴吃一下好打,直往前窜。姑娘觉出胡子手里的鞭子,管得前后两头驴服服帖帖,跑得快,走得好,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车把式闪进闪出。)
全文以姑娘大夫的视角展开,使人物出场转换自然巧妙,塑造出淳朴友善的群体形象。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部,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然后向后转,蹲下,柔柔和和地说:“来吧,背你过去。” 姑娘伏在小伙子背上,才下水,岸就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起伏的黑浪,没头没脑地拥挤过来;只有那哗哗的水响,塞满了天上地下。姑娘闭上眼睛,闭紧嘴,水淹了脚,淹了腿,只是不看不作声。不多会儿,心定下来,才在水响里,听见那小伙子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睁开眼来,觉着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上了岸,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
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
“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 (小伙子闪进闪出。)
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扶危济困,古道热肠。心中火热,话却不多,作者只在最合适的地方,极简单地勾勒出几个人物,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连眉眼都不甚分明,但这种毫不夸张的朴实描绘还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姑娘这才看清楚,他那身上湿漉漉的,是一身草绿军装。
心想:一个复员军人吧。不错,这个周到的小伙子军人那样跟老爷子点了个头,跟姑娘点了个头,向左转,开步走,端端正正走了出去。
没有前因后果的仔细交代,也没有扯不断地自报家门,简洁的文字恰好表现了山区人民的坚毅寡言。小伙多做少说的做派正好表现了山里人见义勇为、不虚张声势的高尚品质。
老人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
“大夫,当一回瞎子吧。”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地上暗中透亮,那是一洼水。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抬前边的,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来回答。
报路的行话极具地方特色与行业特点,也从侧面表现了夜行山路的艰难与急人之困的可贵。
“南山飞过九头鸟。” “北沟架着独木桥。” “明月蹲山头。”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老爷子叫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忘了底下了。” “大夫,平地起高楼。”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 (老爷子闪进闪出。)
眼前仿佛全是青山绿水,花香鸟语。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这时,姑娘一脚跨进门,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过这个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的有些哆嗦了。忽听得背后好像有人笑了一声。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姑娘抬头一看,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音厚重。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只觉着那意思是:
“别怕,别怕。你行,你行。”(中年妇女闪进闪出。)
小说中对中年妇女的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笑”,“不紧不松”的握手,沉稳厚重的安慰与鼓励传达出她为人真诚善良、老成持重的特点。
姑娘浑身平添了许多把握,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作者有意淡化惊险的情节及过程,真实而不完全写实,体现出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新媳妇的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子也顾不得拿,拧断了鸡脖子,随手扔在姑娘大夫脚边,叫道:
“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新媳妇的男人闪进闪出。)
“跳到鸡窝跟前”“拧断了鸡脖子”“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通过新媳妇的男人一连串的动作及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这个山里人直率真诚的感激之情。
候到晌午时分,姑娘大夫勉强吃了一只鸡腿,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
山下有一块湖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来,就摸出纸和笔。空山人静,笔在纸上沙沙走着,小声说着体己话。说了些什么呢? 说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说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了。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回应了第 1 段四个问题,对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了高度概括,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新风气。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都要高得多,美得多。或者根本就是两种东西。
小说结尾部分既是对小说主要人物姑娘大夫动作及心理的细致刻画,也是小说作者借用小说主人公的口吻展开议论,突出主题,具有卒章显志的艺术效果 知识建构 //线索人物与人物群像// 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写人。写人可以写一个,也可以写几个。所谓写好人物群像,就是指围绕一个中心,描写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人物。群像描写要通过对材料的艺术组织,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面貌和性格特征。
小说《新生》除贯穿情节结构始终的线索人物姑娘大夫之外,先后刻画了车把式胡子、小伙子、老爷子、中年妇女以及新媳妇的男人系列人物群像。
人有眼,文章亦有眼。为了达到反映人物群像的目的,作者在对材料进行优化组合时,一定要找到一个文章构思的凝聚点——一个一动万随的角色,以掌握文章的开合变化。就小说《新生》而言,这个凝聚点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出诊救助难产的产妇,这一中心事件像粘合剂一样,将所有人物都凝聚在了一起。
写一群人物,既不能逐个细致刻画,使文章臃肿累赘,又不能仅作一般介绍,让人无从具体感知,因此,寻找一根串联各个人物的线索,是必不可少的。小说《新生》能够串联其他各个人物的线索人物就是出诊九岭十八弯的姑娘大夫。
写人物群像,也不是每个人物在文章中所占据的位置都一样的。俗语说:“红
花需要绿叶衬,绿叶衬花花更红。”在一群人中,有的是主要人物,有的是次要人物,谁主谁次是根据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决定的,次要人物总是陪衬主要人物的。除姑娘大夫之外,一路送姑娘大夫上山的老爷子在文章所占的篇幅也比较长,人物性格也比较鲜明,其余人物则轻描淡写,言语极少,甚至连眉眼都不大分明。
试题解析 1 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①表现老爷子富有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 ②巧妙交待一路行程的艰险; ③调节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张弛有度; ④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情节及重点语句的鉴赏能力。“报路行话”是关于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恰当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逼真、传神,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好的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文章的中心。除此之外,还应从小说情节的前后勾连,谋篇布局的详略安排、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度、阅读心理的及时掌控等方面去揣摩体会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的表达效果,力求答全说透。
2 结合全文,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参考答案:
①姑娘大夫克服困难成功接生,体验了职业幸福感; ②一路上以及接生过程中,车把式等人的大力帮助,使姑娘认识到真情可贵,正是这种互助互爱才能成就人生美好和社会和谐; ③姑娘大夫体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新风气的美好与可贵,这是超越个人幸福的更高更美的情感体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文本重点段落的准确理解。小说最后一段既是对线索人物(也是主要人物)姑娘大夫动作及心理刻画,也是小说作者借用小说主人公的口吻展开议论,突出主题,具有卒章显志的艺术效果,所以回答此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物小说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
相关链接 老舍先生的《新生》简评 这篇作品的文字简洁可喜!
这恐怕并不是只图文字简洁的结果。我猜想,作者大概是把内容、结构,以及情调等等都想过多少回,而后决定用这样的文字配合上去,以期表里一致,相得益彰。是的,文字本该随着内容、结构,与情调等而有所变化,不应老是“一道汤”。一个作家的文字应有独特的风格。这可还不够。他还须善于变化。他若是写悲剧与写喜剧同出一辙,不加变化,他的作品将会因文字的凝滞而受到损失。内容不许千篇一律,文字也要配合上来,悲则沉抑,喜则活泼,始见匠心。这篇作品的文字的可喜,正是因为作者下了功夫,使内容与文字恰好相称,骨肉停匀。
故事发生在山区里:孕妇难产,左邻右舍和远道而来的“姑娘大夫”,都热情地来帮忙,终于化险为夷,大小平安,山风儿吹送着胖孩子的啼声。篇中的人物都说话不多,有的始终一语不发。简洁的文字恰好表现了山区人民的坚毅寡言。在此,缄默发生了艺术效果。看,那个半夜里背负着“姑娘大夫”趟过河来的小伙子是多么热情助人,多么健壮而又柔和呀。他没说什么话。“姑娘大夫”事后才知道他是复员军人。他的多作少说正好表现了军人的高尚品质,见义勇为,不虚张声势。
这或者就叫作含蓄吧?文艺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必须讲究含蓄。那位复员军人若是(即使由作者代言)不断扯不断地自报家门,怎样立过功,得过什么奖章,小说必会冗长无力,而且会损害了复员军人的形象。作者林斤澜同志在创作上有了进步,知道了以少胜多,给读者留下些寻味的余地来。由文艺享受上说,填鸭子的办法恐怕不尽合适。
我有这个感觉:这篇作品好像是一幅我们的传统山水画:有九岭十八弯,有大河,有杏林村舍。只在最合适的地方,勾出几个人物,轻描淡写,甚至连眉眼都不大分明。可是,静中有动,他们都在作着些救急扶危的事情,心中火热,话不多说。他们不多说,作者也不替他们多说。这种毫不夸张的描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干吗去夸张呢?这些人物是人民公社的社员。他们是以社会主义的作风管领着山川,改造着世界,帮助别人与关切别人是理之当然,成为风尚了啊!于是,尽管读完了而不记得人物的模样服装,可是忘不了这整幅图画!在这不多施彩色的山水之间,拂动着像三月的和风似的新风气,社会主义的社会风气。假若这正是作者的企图,我们应当祝贺他的成功!
我们也看得出,林斤澜同志必是深入了山区,热爱山中的一草一木,热爱那里的朴质真挚的父老兄弟,跟他们在一起劳动,诚心向他们学习。他大概是不肯突出地描写某一个人物,因为他爱山区的整体。于是,他就写出这么一篇近似报道的小说。他之所以这么写,也许不由他决定,而决定于山区的景色,与那些可爱的人物。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越深入群众,连文艺形式会越丰富,更不用说
思相与感情了,新人新事往往要求作家创造新形式,旧框子不尽适于装上新画片。这并非说,《新生》这篇作品的形式是崭新的,完美无缺的,应当推广的,而是说我们应当有个精神准备:不要完全从旧日的名著里学习形式的运用,而须深入生活,大胆创造。内容决定形式。山区人民的刚毅而沉默,就使作者控制住笔墨,力求含蓄,有意地不事夸张而...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小说精读赏析」林斤澜小说《新生》附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解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