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领悟课改吃透教材

发布时间:2021-10-14 08:58:59 | 来源:网友投稿

 领悟课改

 吃透教材

 抓准重心

 圆梦高考

 —— 结合新人教版选修教材谈谈课改实施三年的学科教学反思

 隆昌一中

 吴鹏

 根据国家教育部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规划我省从 2010 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三年过后,回首自己和同仁们摸着石头走过的一路,我很荣幸在这里能够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一、领悟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及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地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不再仅仅关心结论和技能是否形成,从这一精神出发,构建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体系。

 教师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用化学学科特有的优势和魅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在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来理解新教材。

 1.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选择性。新课程设置了两个必修模块,充分体现的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考虑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还设置了 6 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

 2.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设置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化学基础”4 个主题内容。这样的设置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的主题框架,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加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3. 面对选修教材的“初始困惑”。

 “理科化学教学能否跳过必修 2 的二、三章,直接进入选修 4、5 模块的学习?”这是我校 2013 级备课组在经历捉襟见肘的课时安排时,在面对必修 2 与上述选修模块众多的看似重叠的内容设置时出现的一个问题。

 (1)选修模块的设计初衷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科学素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哪些内容有“重叠” (3)我校 2013 级备课组对选修模块的处理实践 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与 2013 年高考四川省考试说明及我校实际,我备课组在新课教学中对必修 2 和选修 3、4、5 模块的教学未作打的调整,但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对上述主题选修模块内容设置 相关必修 2 内容设置 选修 4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 2 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选修 4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必修 2 第二章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选修 4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必修 2 第二章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选修 5 第三章 (一、三节)

 醇、羧酸 必修 2 第三章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选修 5 第四章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必修 2 第三章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穿插和重组,以有机模块的复习为例,复习学案的编制以选修 5 的主题内容为主题,准点穿插必修 2 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大体设置如下:

 第 1 讲 甲烷、乙烯、乙炔、苯及烃类 第 2 讲 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第 3 讲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 4 讲 卤代烃 醇 酚 第 5 讲 醛 羧酸 酯 第 6 讲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 7 讲 高分子化合物和有机合成 三、选修模块的教学重心之我见。

 针对我校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教学重心确定为让本科层次学生“乐于选,得够分”这一目标上。让我们看看今年四川高考在选修模块上的命题:

 (1)我省 2013 年高考命题中直接涉及的选修模块为“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三个模块,理综化学试卷满分 100 分,采用 7+4 形式,无选做题。

 (2)选考模块考题再现:

 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C.用铜做电极电解 CuSO 4 溶液:2Cu2+ +2H2 O 2Cu+O 2 ↑+4H+

 4.同周期元素 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 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之比为 4︰3,Z 原子比 X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W、Y、Z 的电负性大小顺序一定是 Z>Y>W

 B. W、X、Y、Z 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可能是 W>X>Y>Z

  C.Y、Z 形成的分子的空间构型可能是正四面体

 D.WY 2 分子中 σ 键与 π 键的数目之比是 2︰1 5.室温下,将一元酸 HA 的溶液和 K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体积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起始浓度/(mol·L-1 )

 反应后溶液的 pH c(HA)

 c(KOH) ① 0.1 0.1 9 ② x 0.2 7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反应后的溶液中:c(K+ )>c(A - )>c(OH - )>c(H + )

  B.实验①反应后的溶液中:c(OH- )=c(K + )-c(A - )= mol·L—1

 C. 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c(A- )+c(HA)>0.1mol·L -1

 D. 实验②反应后的溶液中:c(K+ )=c(A - )>c(OH - ) =c(H + ) 6.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 X 和气体 Y 各 0.16mol 充入 10L 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X(g)+Y(g) 2Z(g) △H < 0,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数据如下表:

  t/min 2 4 7 9 n(Y)/mol 0.12 0.11 0.10 0.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 2min 的平均速率 ν(Z)=2.0×10-3 mol·L -1 ·min -1

  B.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反应达到新平衡前 ν(逆)> ν(正) C.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 K=1.44

 D. 其他条件不变,再充入 0.2molZ,平衡时 X 的体积分数增大 8. X、Y、Z、R 为前四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的单质与氢气可以化合生成气体 G,其水溶液 pH>7;Y 单质是一种黄色晶体;R 基态原子 3d 轨道的电子数是 4s 轨道电子数的 3倍。Y、Z 分别与钠元素可以形成化合物 Q 和 J,J 的水溶液与 AgNO 3 溶液反应可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L;Z 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与 G 反应生成 M。

  请回答下列问题:

 (1)M 固体的晶体类型是

  (2 分)。

 (2)Y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①

 (2 分);G 分子中 X 原子的杂化轨道的类型是

 ②

  (2 分)。

 10.(17 分)

 有机化合物 G 是合成维生素类药物的中间体,其结构简式为:

 G 的合成线路如下:

 其中 A~F 分别代表一种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中的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K W

 1X10- 9

 已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G 的分子式是

 ①

 ;G 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②

  。

 ⑵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⑶B 的名称(系统命名)是

  。

 ⑷第②~⑥步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

 (填步骤编号)。

 ⑸第④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⑹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E 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①含有一种官能团;②链状结构且无—O—O—;③核磁共振氢谱只有 2 种峰。

 11、明矾石经处理后得到明矾[ KAl(SO 4 ) 2 ·12H 2 O]。从明矾制备 Al、K 2 SO 4和 H 2 SO 4 的工艺过程如下所示:

  焙烧明矾的化学方程式为:4KAl(SO 4 ) 2 ·12H 2 O+3S=2K 2 SO 4

 +2Al 2 O 3 +9SO 2 +48H 2 O 请回答下列问题:

 (3)A1 2 O 3 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得 AIN,其晶体结构如右图所示,该晶体中 Al 的配位数是

  (2分)。

 (4)以 Al 和 NiO(OH)为电极,NaOH 溶液为电解液组成一种新型电池,放电时 NiO(OH)转化为Ni(OH) 2 ,该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分)。

  (5)焙烧产生的 SO 2 可用于制硫酸。已知 25℃、101 kPa 时:

  2SO 2 (g) +O 2 (g) 2SO 3 (g)

 △H 1 = 一 197 kJ/mol;

  2H 2 O (g)=2H 2 O(1)

  △H 2 =一 44 kJ/mol;

  2SO 2 (g)+O 2 (g)+2H 2 O(g)=2H 2 SO 4 (l)

  △H 3 =一 545 kJ/mol。

  则 SO 3

 (g)与 H 2 O(l)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①

  。(3 分)

 总的看来,2013 年四川高考中直接涉及选修模块的命题分值在 50 分左右,其中: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 14 分,主观、客观题型均有涉及,主要考察基础知识。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 19 分,主观、客观题型均有涉及,主要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 17 分,以主观大题形式呈现,特点鲜明,以主干知识入题,以信息破题,设问梯度明显。

 四、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合理运用,大力提升课堂效益。

 1. 关于多媒体的运用 (1)对多媒体课件的功能要有准确的认识:资料、情景、问题的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对知识的听觉、视觉感知,增大课堂容量以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见示例课件)。不宜用课件代替板书,可见代替实验。

 (2)课件的制作:原创与“拿来”并用,分工合作为宜。

 (3)习题评讲课也可用课件,如参考答案的展示、典型错误的展示、巩固训练、变式训练的呈现,使用课件可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益。

 2.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在热点知识、难点知识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围绕三维教学目标,针对课堂的不同教学活动元设计和使用学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活动的记录和练习、课后的巩固和作业作出指导和落实,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以下是我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的学案设计:

 导学案 —— 氧化还原反应 (第一课时)

 [ 预习指导 ] 1. 请在初中教材上册 77 页、下册 31 页关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介绍。

 2. 看必修一 35 到 到 37 页,找找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3. 想想生活中有哪些氧化还原反应,我们是如何利用它的。

 [ 提出疑惑 ] 疑惑点 疑惑内容

 [ 课堂探究 ] 1.标出下列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并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独立完成....)

 H 2 +Cl 2 2HCl Fe + CuSO 4

 = FeSO 4

 + Cu CaCO 3

  CaO+CO 2

 ↑

 NaOH + HCl = NaCl + H 2 O 2. 请选取一定标准,对下列反应进行分类( 小组讨论,请与组员分享你的分类依据及结果,.....................

 并在右侧空白处简要记录你们的讨论过程..................)

 2Na+Cl 2

 2NaCl CaO + H 2 O = Ca (O H) 2

 CaCO 3

  CaO +CO 2

 ↑ 2 H 2 O 2

 2H 2 O + O 2

 ↑ Fe + CuSO 4

 = FeSO 4 + Cu CuO + H 2

 Cu + H 2 O NaOH + HCl = NaCl + H 2 O BaCl 2 +Na 2 SO 4 =BaSO 4 ↓+2NaCl [ 课后小结 ] 1. 能否准确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其特征是什么?能否利用交叉分类法对反应分类? 2. 对比初高中知识,谈谈你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3. 金属的和食物防腐都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结合这节课你的收获谈谈你对上述两过程的理解和分析 [ 课后作业 ] P 38-39 1、4、5、6、11 [ 能力提升 ] 1.下列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离子反应的是(

 )

 A、钠在氯气中燃烧 B、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C、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D、氯化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2.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

 A、一定被氧化

  B、一定被还原 C、可能被氧化

  D、可能被还原 3.下列反应中氯元素全部被氧化的是(

 ),全部被还原的是(

 ),部分被氧化的是(

 ),部分被还原的是(

  )。

 A、4HCl(浓)+MnO 2 MnCl 2 +Cl 2 ↑+2H 2 O

  B. 2NaCl (熔融)

 2Na+Cl 2 ↑ C、

 D、Cl 2 +H 2 O=HCl+HclO 4.下列反应中,一种物质既被氧化又被还原的是(

 )

 电解2KClO 3MnO 22KCl+3O 2

 A、2Ca(OH) 2 +2Cl 2 ===CaCl 2 +Ca(ClO) 2 +2H 2 O B、CaCO 3 CaO+CO 2 ↑ C、Na 2 CO 3 +2HCl===2NaCl+CO 2 ↑+ H 2 O D、3NO 2 + H 2 O===2HNO 3 +NO

 课改的路还很漫长,随着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不断深入和我们的认真实践,必然能够化解我们最初的一些困惑和困难,也必然会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所以我需要与各位同仁们一道,不断地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才能完成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任务。

 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正批评,谢谢大家!

 高温

推荐访问:吃透 课改 领悟

本文标题:领悟课改吃透教材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1/1014/22107.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领悟课改吃透教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