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2021年中医药防治瘟疫讲述(全文)

发布时间:2021-10-17 09:59:16 | 来源:网友投稿

 2021 年中医药防治瘟疫讲述(全文)

 1

 中医药防治瘟疫历史悠久

  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古代是怎么抗击疫邪的。因为疫病自古以来就有,也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疫病。瘟疫是古老的疾病,是我们中国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疫病,这个名词是什么时候的呢?应该说甲骨文里边就提到了,它叫什么呢?叫疾年,疾病的疾,疾年就是疾病多发的年份。应该是传染性疾病,这是最早关于疫病记载。

 在周代的文献中曾提到“疫”这个名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疫,民皆疾也”。疫就是老百姓多得的疾病,也就是说它具有传染性。

 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了疫,特别是《素问·六元正气大论》中,提的内容比较多,不但提到了疫病,而且提到它的传染性。

 关于疫病的治疗,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关于疫病的记载,有方有法有治疗。《伤寒论》的《伤寒例》里面提到:“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

 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春分节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就是天气特别冷,突然很冷,“皆为时行寒疫也”,这里就提出了“寒疫”这个词,“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寒疫和温病暑病有相似点,即都有发热。这里就提到了寒疫、温疫和鼠疫。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属于“寒疫”之“寒湿疫”。

 张仲景的《伤寒论》序里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段话说的什么意思呢?说张仲景的家族,有 200 多口人,是个大家族,从汉献帝建安年起,不到 10 年的时间死亡 2/3,在这 2/3 的人里面伤寒占 7/10,也就是说 200口人,有 100 人死于伤寒。他所说的这个伤寒,那也就是包括受寒以后,得的其它的病,其中应该说呀,主要是指寒疫,主要具有传染性,要不然不会 10 年之间死那么多人。这说明此寒病不是一般的寒症,应该是寒疫,死亡的人数非常多,具有传染性。

 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有很多方子都是能够治疗疫病的。这次新冠肺炎所用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小柴胡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夏泻心汤等,都是来自《伤寒论》,这些经方在临床抗疫一线都用到了。张仲景以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简称叫《肘后方》、《肘后方》中也提到“伤寒、时行、温疫”,他说这三种病是同一种病,原本都是一样,都有传染性,虽然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季节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都有相同点,都具有

 传染性。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里面也都有关于疫病的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也都有很多的方剂。也就是说,在唐朝以前,我们中医学就对疫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

 2

 《温疫论》标志中医疫病学趋于成熟

  唐以后的宋代、元代,历代的文献对疫病都有记载,最突出的是明末,明末的吴又可《温疫论》记载“崇祯辛巳年”,也就是公元 1641 年,闹了一场大温疫,波及到“浙省、两直、山东”。也就是说浙江,两直指南直隶省是江苏、北直隶省是河北,中间还夹有山东,也是东南沿海,从浙江、江苏、山东到河北,整个一条线涉及到 4 个省,闹了一场大的温疫。在这场温疫里边,吴又可通过治疗,全面了解了它,也就是这个病是怎么来的?怎么传染的?从哪进入人体的,总结了一套治疗的方法。他说:是从呼吸道口、鼻而入嘛,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到哪?病位是在膜原,而且创立了“达原散”,也叫“达原饮”,因为《温疫论》的版本非常多,清朝就有 40 多种版本,各版本不完全一样,有的词不完全一样,但内容是一样的,“达原饮”也有的叫“达原散”。这次的新冠肺炎临床也用到了。这本书写的非常好,非常的完整,系统的论述了一个疫病,根据本书所记载的内容、传染的情况以及他的治疗,我们现在觉得是一场重型流感,是大流感。

 今天我们认识到新冠肺炎是新型的冠状病毒致病,那个时代虽没有显微镜,但是他已经认识到它传染性非常强,传染到 4 个省,而且把症状描

 述的非常清楚,“民皆疾也”,就是说它具有传染性。《黄帝内经》中说:“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同时,吴又可又提出来传染性的问题,有的是鸡病鸭不病,牛病羊不病,互相之间不传,但是呢,也有的混合传染,同时,还可以出现人畜共患,人也得病,动物也得病,动物可以传染人。像这次新冠肺炎,可能就和动物传人有关。所以说吴又可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医学家,非常伟大的疫病学家。他看得非常清楚,温疫来了“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传染性非常强,从呼吸道传染。而且提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说天地间哪有那种特殊的致病因素,叫做戾气,也叫做疫,也叫做异气。这种疫疠之气传染人是非常强烈的。他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他知道传染了 4 个省,其实不见得,按现在来说不见得有四个省,那个时候呢交通不发达,顶多牛车、骑马,跑的非常慢,所以他能够观察到 4 个省,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所以说《温疫论》不仅是我们中国医学史上,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第一部非常成功、非常优秀的传染病著作,对后世有很大指导意义。

 3

 中医温疫学在清代完善了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

  据历史资料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数百年间,传染病平均每 4 年大流行一次。从吴又可《温疫论》问世之后,在明清时代,中医学关于疫病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治疗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治疗的经验也越来越普及。最突出的医学家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叫“叶、薛、吴、王”,

 即清朝的四大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温病、疫病进行了论述,创立了新的瘟疫病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

 张仲景《伤寒论》讲六经辨证,针对寒疫,把这个寒疫的发展分成六个阶段: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对它进行辨证论治,主要用辛温药,用辛温解表的方法,因为外感寒邪,寒邪非温不散,寒者热之,故用温药。

 明清阶段,温病的治疗,不用辛温,要用辛凉,要用凉药,这是一个飞跃的进步。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把温病的发展分成 4 个阶段,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首先,卫分证实际上就是表证,外感邪气侵犯人体,先侵犯体表,影响到人体保卫功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免疫功能,影响到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疾病的发生,只要是卫分证也就是表证。温病是外感热邪造成的,风热邪气侵袭体表,导致体表的保卫功能失常,人就发病,出现发热、恶寒这些症状,这就叫做卫分证。如果第一道防线卫分的邪气不解,邪气就要深入。就像打仗一样,敌人打到国境线,如果国境线没有封锁住,那么他

 就深入里面去了,就深入到体内。第二步就是到气分。气分就是脏腑功能失常阶段,由于体表的保卫功能失常,再往里就深入到脏腑,导致脏腑的功能失常,主要是脏腑功能亢奋,出现高热,这就叫气分证,正邪相争,邪气一来,人体的正气就要和它斗争,人体的功能就亢奋,这就是气分证的表现,所以气分证以实证为多。气分也有虚证,高热之后突然出现了虚脱,属于气分的虚证,是少数,大多数是气分的高热证。如果气分脏腑功能亢奋,再继续发展,邪气需要深入血脉,邪气深入血脉之后,先消耗血中的津液,血中的津液受损,出现一系列阴虚里热的表现,当然还是外感邪气造成的,那就叫营分证。如果再进一步的发展,就导致耗血动血,导致出血,或者是肝血肾精大量的损伤,就出现了血分证。卫气营血辨证把这个外感温热邪气侵犯人体分成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表现不同,治法也不同,各有相应的方剂。

 叶天士之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很有名!它是根据叶天士的温病理论,又把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非常有效的临床方剂加以总结,加上他写的《温病条辨》,他提出了三焦辨证。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当然下焦也包括膀胱。那么把人体分成三大块,便于定位诊断:上焦的病就是心肺的病,中焦的病就是脾胃的病,下焦的病就是肝肾的病。

 根据热邪侵犯人体,先上后下,从上往下发展,这叫顺传,把它分成三个部分,也可以说是三个阶段。因为三焦有定位功能,它分阶段分的不那么清,所以在《温病条辨》中,把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结合起来用,用三焦辨证来定位,用卫气营血辨证来划分阶段。定性是外感热邪,定位是上、中、下三焦,阶段是卫气营血,那么这个诊断呢就非常明确了,就从大范围到小范围,步步为营,把这个病确定到某个部位,针对部位进行治疗,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举”,什么意思呢?上焦的病要用清扬的,像羽毛一样非常轻的药,才能够透邪外出,因为上焦在表,容易透邪外出。中焦保持脾胃的升降平衡,“非平不安”,就像秤杆一样,秤盘上搁物一斤,称杆也得搁秤砣一斤,如果不搁,就不平衡了。所以要保持脾胃的升降平衡,祛除邪气,恢复人体脾胃动态平衡。“治下焦如权”,下焦如果肝肾阴虚,夏季容易出现动风,用重镇的药,有重镇潜阳作用,这样就能够息风,就好像秤杆要放秤砣、天平要放砝码一样。

 叶天士和吴鞠通对温病学的贡献非常大。从叶天士提出来卫气营血辨证,就创立了温病学派,吴鞠通又丰富来了叶天士理论,所以后世治疗温病、疫病,基本上按照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这几位大家的思路,那么寒疫就用六经辨证;温疫就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其中,寒也可以加湿,热也可以加湿。温疫加湿,是温热疫;寒疫加湿,是寒湿疫。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多属于寒湿疫。

  4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近年来,大家一说传染病,大多都说是温疫,这个说法不确切,应该说,疫病有寒疫,有温疫,有寒湿疫,也有温湿疫,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寒湿疫得按照《伤寒论》的治法,就得按照温病的治法。所以在临床上,不要拘泥于是寒还是热,寒也有,热也有,故治疗不要拘泥一法。我们历代的先贤对疫病的观察是非常详细的,在临床中总结的经验,疫病过去之后写出了很多的著作,不光是一本《温疫论》,尤其明清时代,关于疫病书籍是非常之多,大多数都是专病专书。比如说《温疫论》就记载了一个病,也可能是有什么病毒,但是吴又可没看见,所以就把它叫做疫病,他说那是湿热疫。清代末年关于鼠疫的书也很多,还有猩红热,中医叫做烂喉痧,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勤劳、非常优秀的民族。闹一场温疫就进行一场的总结,总结之后传给后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应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非常先进的,中医学到现在,也应该说保持常胜不败。有人说中医现在没有确切的抗病毒的药物,其实中医就没有病毒这一说,我们把它叫做疫,并辨证论治,有这个证候就这么治疗,不存在抗病毒药物的问题,所以拿着抗病毒来衡量中医是错误的。

 中医讲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不同地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人,得了病,治法就不一样,总的来说疫病具有传染性,“无问大小,症状相似”,应该有统一的治法,但是根据个人体质不一样,

 又有所变化,同一个人不同的阶段,比如说第 1 天用什么药?第 3 天用什么药?第 5 天用什么药?方子一般来说就一两天一换,所以治疗非常的灵活。因为它灵活,所以中药用了几千年,不存在抗药性的问题,病来了我们就能上,战就能胜。中国古代给我们留下这些宝贵遗产,我们作为子孙后代,应该非常好地继承,所以对抗疫来讲,中医药从古代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今天也是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造福了子孙后代,而且我们把中医学传下去,继续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这是中医人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推荐访问:瘟疫 年中 防治

本文标题:2021年中医药防治瘟疫讲述(全文)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1/1017/2539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21年中医药防治瘟疫讲述(全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