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文言文断句

发布时间:2021-10-20 09:39:49 | 来源:网友投稿

 《 《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 》 专题复习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断句的方法

 2、提高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 课时 】

  三课时

  【教学 步骤 】

 一、课堂导入(笑一笑,想一想)

 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

 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二、明确断句步骤和方法

 (一)断句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二)断句方法

 规律一:

 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 例 1 :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不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 解析 】

 刻削之道/ / 鼻莫如大/ / 目莫如小/ / 鼻大可小/ / 小不可大也/ / 目小可大/ / 大不可小也/ / 举事亦然/ / 为其后可复者也/ / 则事寡败矣。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1)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2) 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例 例 2 2 :

 天

 下

 事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 解析 】

 天 下事有难易乎/ / 为之/ / 则难者亦易矣/ / 不为/ / 则易者亦难矣/ /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 为之/ / 则难者亦易矣/ / 不为/ / 则易者亦难矣。

 规律三:

 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例 例 3 :

 上

 常

 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通否)各

 有

 差

 上

 问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曰

 于

 君

 何

 如

 曰

 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上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 解析 】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 各有差/ / 上问曰/ / 如我/ / 能将几何/ / 信曰/ /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 上曰 / 于君何如/ / 曰/ / 臣多多而益善耳/ / 上笑曰/ / 多多益善/ / 何为为我禽/ / 信曰/ / 陛下不能将兵/ / 而善将将/ /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翻译: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 " 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 " 韩信说:" " 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 皇上说:" " 你怎么样?" " 回答说:" " 我是越多越好。" " 皇上笑着说:" " 您越多越好,为 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 韩信说:" " 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规律四 :

  依修辞,定句断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⑴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 例 4 4 :

 A A、 、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 解析 】

 具告沛公 ∕ 沛公大惊。

 B B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 解析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 相如奉璧奏秦王 ∕ 秦王大喜 ∕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左右皆 呼万岁

 ⑵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 例 5 5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解析 】

 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 / 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海/ / 骐骥一跃/ / 不能十步/ / 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 锲而舍之/ / 朽木不折/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⑶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 例 6 6 :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解析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 :

 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 , 今天( ( 有人) ) 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 ; 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 ——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

 规律五 :

 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 例 7 7 :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解析】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翻译:

 孔子说:

 “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

 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

 )

 规律六 :

 借助句式特点及固定结构断句

  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无乃……乎”,“得无……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例 例 8 8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

 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句子中的 “ 不 …… 乎 ” 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B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解析】

 呜呼 ∕ 其信然邪 ∕ 其梦邪 ∕ 其传之非其真邪?

 这个句子中的 “ 其 …… 邪 ” 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三、课堂小结

 (一)前提: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二)巧用方法,先易后难 (三)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四、布置作业

 对点攻关 41 页

推荐访问:断句 文言文

本文标题:文言文断句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1/1020/3063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文言文断句》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