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24,诗词五首

发布时间:2021-10-20 09:40:54 | 来源:网友投稿

 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些古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研读品味,体悟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教学难点】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复学(备)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二、解题 1.检查学生作者介绍。教师补充。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东晋末年,陶渊明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 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布置作业。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背诵课文。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 复学(备)

 一、导入:

 走近李白 (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师: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

 “ 我从 ‘________’ (诗句)中,读出 ______ 的李白 ” (例如:

 “ 我从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 )

 如 1:“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2:“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师: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出示课件: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2 722 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 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三

 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师: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出示课件: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

 

 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四 、

 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 件: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 李白诗中 “ 欲渡黄河 ”“ 将登太行 ” 是写实吗? ? 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 3 3 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 4 怎样理解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表达怎样的志向? (教师归纳小结)

 出示课件:金樽、玉盘 —— 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 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 ----- 信心倍增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 —— 乐观自信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是的,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是的。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五

 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师: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出示课件: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师: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

 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作品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作品的艺术风格,感受诗人情感及追求。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品主旨,结合内容学会赏析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活动 复学(备)

 《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了解文体 “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2)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2、自由朗读。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

 1-2 句“紧张 壮烈”.

 3-6 句“凝重 悲壮”

 7-8 句“坚定 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

 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地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6、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 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 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的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城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赤壁》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与课文相关的三国故事导入。检查预习,补充杜牧的知识,以及“小李杜”。

 二、研读课文 1. 朗读诗歌 ○1 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读出诗意 ○1 词义解释。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销:锈蚀。将:把,拿。

 ○2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3...

推荐访问:诗词

本文标题:24,诗词五首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1/1020/3063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4,诗词五首》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