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课题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型新授课节数1

发布时间:2021-10-20 09:43:00 | 来源:网友投稿

 课题 第 18 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型 新授课 节数 1

 教 学 目 标 1、了解“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对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对科学的贡献。

 2、通过研读图片、视频、文献了解史料实证,得出论从史出。

 3、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培养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认识老一辈科学家们淡泊名利,奋勇开拓的精神。

 教学重点 “ 两弹一星 ”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 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教法学法 阅读法,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该部分内容处理如下: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归纳什么是“两弹一星”?(答案略,在书中自己做出标记。)

 两弹一星

 两弹 核弹 原子弹、氢弹 导弹

 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第二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感悟精神和发表自己看法。

 提问:1、在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提示:学习他为振兴中华而刻苦专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

 学习他爱国敬业、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下定决心,充满信心投身于建设祖国事业的优秀品质。

 2、像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这些成就的取得你有何看法?(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步:教师介绍: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1999 年 11 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 年 10 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 年 9 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2016 年 10 月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历时 33 天,成功完成对接任务。

 讨论:从原子弹的第一次爆炸,到神舟五号、神舟七号、神舟十一号的飞天壮举,中国只用了不到 50 年的时间,为什么可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提示:国家的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人民的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大论断的推动。

 在航天技术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我国的生物医学技术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该部分内容处理如下: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袁隆平、屠呦呦的贡献和获得荣誉称号; 第二步:教师介绍: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第三步: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袁隆平和屠呦呦的贡献对社会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袁贡意义: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屠贡意义: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方针: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成就:双百方针指导下作品: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2012 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师总结:“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课堂总结:

 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奋斗不息,为祖国贡献力量。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未来我们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使我们的科技文化成果更加丰富。

 板书设计:

  核弹

 两弹一星

 导弹

 国防

 人造地球卫星

  航天 ---神州系列(1、5、7)杨利伟、翟志刚

  科技文化成就

 农业 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

  东方魔稻

 杂交水稻之父 医学 返现青蒿素

 屠呦呦

  治疟疾

  诺贝尔奖 文学 2012 年

 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

推荐访问:授课 课题 成就

上一篇:文言断句练习
下一篇:17,诗词五首
本文标题:课题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型新授课节数1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1/1020/30657.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课题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型新授课节数1》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