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20 09:55:08 | 来源:网友投稿

 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历史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 1925 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11 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1917 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1920 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 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后来被通缉,在 1925 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8 月 28 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 1911~1923 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回湖南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设三个团,于 1927 年 9 月 9 日举行了武装起义,点燃了秋收起义暴动的革命烈火。1927 年秋收起义后几天,当时革命正处在异常艰苦的关头。此时毛泽东豪气干云,激情满怀,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8 年 7 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 31 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永新县城 30 里内达25 天之久,而朱德、陈毅则率领红军主力 28、29 团向敌占区茶陵、酃县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因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但正当此时,28、29 团向湘南冒进,结果在郴州先胜后败,红 29 团几乎全军覆没,剩余部队同 28

 团一起向桂东转移。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亲自率 31 团前往桂东迎还红军主力,这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 31 团的一营,敌人正是乘此机会纠集 4 个团向黄洋界哨口进攻。

 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 25 华里,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该词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根据可知的参考资料来看,时间大约是 9 月 5 日前后在遂川大汾,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才能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 10 月 11 日就是重阳节。这年 5、6 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 月 21 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 10 月 11 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此词作于 1929 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 10 月 11 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

 1928 年,内战爆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对我军进行“围剿”,从 1931 年起,王明继李立三之后的“左”倾社会主义路线,给党及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1931年至1933年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 年夏蒋介石亲自策划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并反对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教条地提倡进行所谓“正规”战争,以“阵地战、消耗战”来对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采取了“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路线。而此时毛泽东在距离北部前线很远

 的南县视察工作,兼养病住在会昌文武坝,未能参与反“围剿”的主要战役指挥。结果反“围剿”节节失利,愈打愈困难,在此情形下,1934 年 10 月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这首词作于 1934 年 7 月,毛泽东在会场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 1931 年到 1934 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己曾说:“1934 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 60 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 2 月 25 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 月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 2月 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2 月 28 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

 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 1935 年9 月下旬,10 月定稿。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 年 8 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1935 年 9 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 年 10 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 年 10 月 7 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 1935 年 10 月 19 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该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5 年 11 月间,中央红军、陕北红军和鄂豫皖北上红军胜利会师;12 月 9日,北京爆发了“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进入一个新时代。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新的历史任务,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词。

 《沁园春·雪》写于 1936 年 2 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同毛泽东的其他两首诗作《五律·张冠道中》和《五律·喜闻捷报》陆续写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即 1945 年 8 月至 1949

 年 10 月。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这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艰难地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

 1949 年 4 月,国共双方分别派出周恩来和张治中一行人在北京进行和谈,4月 15 日通过了《国内和平协定》,要求蒋介石政府必须 4 月 20 日予以批准。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遵照毛泽东和朱德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的要求,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等统一指挥的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七律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 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1954 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 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 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 月 1日、3 日、4 日毛泽东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诉衷肠·赠周恩来同志 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首词是毛泽东主席去世前一年(1975 年),82 岁时写给周恩来总理的。当时,毛主席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周总理身患癌症,亦在重病之中毛主席已经预感到,革命即将发生曲折,他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夙愿将要付之东流。他问自己也问周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这首词字数虽然不多,但是感情真挚,读起来沧桑心碎,令人潸然泪下。

 毛泽东的诗词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宏伟画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图景。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宏伟画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图景。美国作家特里尔说:“他如果不在马背上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词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所以,毛泽东的诗词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诗词就是一部以艺术形式再现的中共党史。这是毛泽东诗词区别于古往今来任何人诗词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推荐访问:诗词 中共 历史

本文标题: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历史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1/1020/3077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历史》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