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当前河南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1-10-21 10:35:01 | 来源:网友投稿

  当前河南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

 上半年河南就业基本情况

 (一)就业工作保持总体稳定

 总的来看,当前各项就业指标完成较好。上半年,河南省主要就业指标完成良好,跑“赢”时序进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 71.64 万人,完成任务的 65.12%;失业人员再就业 19.52 万人,完成任务的 78.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6.59 万人,完成任务的 82.33%;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37.3 万人,完成任务的 93.25%(见表 1);城镇登记失业率 2.96%,继续保持在合理可控区间。与上年同期相比,城镇新增就业减少 2.59 万人,减幅约为 3%,在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出现了增量和增幅的小幅下降。这与河南省全面推行城镇新增就业实名制登记制度,进一步挤出重复计算“水分”相关,也与劳动适龄人口(15~64 岁)相对减少有关。新增就业减量和减幅仍在合理范围内,河南省就业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表 表 9 1 2019 年上半年河南就业工作完成情况

 类别

 城镇新增就业

 失业人员再就业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就业人数(万人)

 71.64

 19.52

 6.59

 37.3

 目标完成率(%)

 65.12

 78.1

 82.33

 93.25

 | l Excel 下载

 表 1 2019 年上半年河南就业工作完成情况

 (二)人力资源市场运行基本平稳

 从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状况来看,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整体表现好于预期。1~6 月,河南省郑州、洛阳、开封、新乡、安阳、许昌 6 个监测城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数据显示,上半年进场招聘单位累计提供就业岗位 56.6 万个,进场求职人员 37.5 万人;同时,市场中介机构的

 监测数据显示,全省网络招聘市场上半年发布职位 152.5 万个,活跃人才 133.2 万人,招聘供需比为 1.1∶1;综合线上线下招聘供需情况,河南省综合求人倍率约为 1.22,高于 2018年求人倍率 1.20,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其中,民营企业作为就业创业的主要领域、吸纳就业的重要“容器”,其作用和地位仍然举足轻重,从网络招聘市场情况看,第二季度民营企业发布招聘职位数量占职数总量的 56.9%,需求人数达到 86.77 万人,表明河南省民营企业对经营发展预期稳定。

 (三)重点群体就业稳中承压

 1. 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扩大

 上半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累计已达 3032.44 万人次,其中省内转移 1821.22 万人次,省外就业 1211.22 万人次。从对 12 个县 120 个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情况看,未出现规模性失业或阶段性“返乡潮”;就业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全省有就业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 178.89 万人,已实现转移就业 178.06 万人,占总量的99.54%。

 2. 政策性安置平稳推进

 总体上看,随着国家和河南省相关就业促进和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和推进,相应群体就业保持了基本稳定。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安置完成相对较好,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78.1%、82.33%;“僵尸企业”职工安置平稳推进,安置职工 2.48 万人,占总人数的 31%;退役士兵、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安置就业有序推进,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2019 年河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 61.3 万人,创历史新高。据教育部门统计,截至 7月 1 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签约率仅为 48.98%,低于 2018 年同期 12.27 个百分点。截至9 月底,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也仅为 74.14%,尚有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14.32 万人,形势不容乐观。预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将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部分二三本、师范院校和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变大,值得各方高度关注。

 (四)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明显

 在“放管服”改革和“双创”政策促进下,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及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河南市场主体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上半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 73.8 万户,同比增长23.3%,日均新增超过 4000 户。其中,新设立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 24.8%和25.7%,可带动就业 179 万人,同比增长 14.5%;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势头强劲,上半年,

 全省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 12.85 万人,带动就业 77.65 万人,逐步形成“雁归效应”。

 (五)

 “ 新业态 ” 吸纳就业优势日益显现

 伴随经济发展转型步伐加快,河南省新动能培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9 年前 5 个月,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1.4%、8.6%,分别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3.0 个、0.2 个百分点;新产品快速增长,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 50.7%,生物基化学纤维增长 46.1%。“新业态”的涌现拓宽了就业空间,成为大众创业的热门行业和就业的重要新增源,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领域用工需求大幅增长,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现状。上半年,河南省 IT/互联网行业企业通过网络招聘市场或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发布用工需求超过 25 万个;一些“新业态”企业逐渐成为用工大户,如郑州时空隧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运营“UU 跑腿”业务,全国注册“跑男”达 207.04 万名,仅在河南就有37.1 万名,已经成为吸纳就业不可小视的一股力量。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新一轮降税减费、就业创业促进政策向“新业态”持续倾斜,预期“新业态”用工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

 二

 河南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总量矛盾压力未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河南是人口大省,劳动适龄人口占比和社会劳动参与率都相对较高,就业人口供给量始终保持较大规模,就业总量压力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变化。随着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会更加凸显。尤其是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人工智能的加快推进,岗位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和调适周期,“招工难”“就业难”相互交织,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无技能或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更加困难。在整体就业压力保持高位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高级技能型人才求人倍率持续大于 3。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持续存在

 高校毕业就业难状况短期内难以缓解。2019 年上半年,河南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签约率同比降低 12.27 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是国家要求实名制和做实签约率、对灵活就业学生不再进行统计的影响;二是随着就业门槛的攀升,大学毕业生期望值增高、择业观变化,选择继续专升本、考研等“慢就业”更为突出。如 2019 年河南报考专升本人数 14 万人,比2018 年增加了 3 万人,但计划招生只有 5 万多人,这会造成近 9 万人就业延缓;同时,据部分高校反映,2019 年选择继续考研的人数占应届本科毕业生的 15%左右,较往年提高了 3

 个百分点。同时,2019 年教育部门将于 7 月份提前向人社部门移交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较往年提前 2 个月。预期随着考试结果的公布,这一部分人“未就业”的毕业生将会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增加下一阶段就业压力。而高校毕业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具有极强的社会导向性。如果这个群体就业工作抓不好,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中美经贸摩擦滞后影响逐步显现

 相比沿海省份,中美经贸摩擦对河南省就业的影响滞后。2019 年 1 月起,我们对对美有贸易往来的省内近 300 家企业进行了重点监测,其中生产型企业 264 家、贸易型企业 33 家,涉及职工 15 万多人。从监测情况看,上半年尤其是年初对企业整体用工影响不大。截至 6月底,这类企业用工总量比 2018 年底减少 2644 人,占员工总数的 1.7%。但从最新的监测情况看,截至 8 月底,这类企业用工总量为 15.33 万人,6 月、7 月、8 月底员工总数分别比 2018 年底减少 2605 人、2666 人、3170 人,用工减少人数明显上升(见图 1)。另外,从对河南省行业企业影响调研情况看,贸易摩擦涉及河南省众多民生终端消费品,如手机、电脑、服装、箱包、鞋类等,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就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密切相关,影响正在逐渐扩大。预计,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如果河南省外出务工所在地稳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有可能出现大量农民工阶段性回流现象,应引起关注。

  图 1 河南涉美贸易企业 2019 年 6~8 月用工减少数量

 (四)全年政策性职工安置任务艰巨

 2019 年河南省继续开展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工作,计划关闭退出 5 对煤矿,涉及安置职工 7090 人,是全国安置人数较多的省份。按照工作要求,关闭退出煤矿 9 月 15 日前停止采掘,11 月底前关闭到位。2019 年由于煤矿关闭退出晚,职工安置将集中在第三季度,安置压力和维稳任务都很重。截至 6 月底,全省 458 户依法破产“僵尸企业”全部完成处置,但由于安置费用筹集难、社保接续不到位、部分职工身份认定难等问题,涉及的安置职工 8 万多人,目前仅安置 2.48 万人,按照 8 月底前“僵尸企业”职工安置必须到位的要求,尚有近 5 万人需要安置。此外,受就业政策效应弱化的影响,其他困难就业群体安置难度也在加大。

 (五)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背离加剧

 受宏观经济持续趋缓和发展转型影响,河南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背离加剧。一方面,求职人

 数同比增加。据有关统计,前三季度河南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累计进场求职同比增加 5.57个百分点,网上求职者同比增加 12.9 个百分点。综合线上线下招聘供需情况,河南省综合求人倍率约 1.19,与 2018 年同期相比减少 0.34。另一方面,岗位供给同比减少。前三季度全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网检测数据显示,招聘单位累计提供岗位同比下降 4.61 个百分点;天基人才网数据显示,全省网络招聘市场发布职位同比下降 18.6 个百分点。此外,从全省 3123 家企业失业动态监测情况看,用工总量为 137.34 万人,同比减少 3.73 万人,下降 2.6%。

 三

 河南就业宏观形势分析与展望

 就目前河南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态势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河南就业宏观形势仍将呈现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对此,应该更加深入研判,认真评估其相应的机会与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化解就业难题。

 (一)经济增长后发优势与下行压力并存

 目前,河南经过多年的发展,各方面的基础已经具备,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开始逐步显现。统计数据显示,2015~2018 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高于全国约 1 个百分点,也相对高于中部其他省份。预期随着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也会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受外围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影响,河南经济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河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从 2012年及之前多年的两位数增长,逐渐转为 2017 年之后的 7%多。最新数据显示,2019 年河南前三季度增速为 7.4%,为十八大以来经济增速的最低值。预期,由于外围经济形势依然不明朗,考虑到国家提高了经济波动的容忍度,在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未来河南经济增速仍然存在继续下行的可能。可见,未来河南就业工作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会更加复杂,应对的难度会进一步增加。

 (二)承接产业转移机会和产业转型升级压 力并存

 受国家汇率变动、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将会继续,外围经济的冲突多变加快了这种转移的步伐。河南地处中原,人力资源丰富,具有天然的区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承接的机会相对较多。同时,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资源型大省,未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相对较大。化解过剩产能、培训新兴产业、提升人口素质以及强化服务保障等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产业引入带来的就业创造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就业存量释放两方面影响并存,这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三)经贸摩擦和外向突破影响并存

 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体量的持续增大,外向型经济发展遇到越来越多的难题。预期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甚至有加剧风险。这已经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不确定因素。贸易摩擦涉及河南省的基本上都是民生终端消费品,基本上都是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河南就业影响较大。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河南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之一,是联通内外、辐射东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区位优势显著,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等国家战略规划的全面实施,河南航空业务扩大运行和中欧班列开通,河南对外开放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走出去”会变得更加顺畅。由此可见,贸易摩擦加剧,会冲击省内就业甚至导致省外转移劳动力的规模化回流。而河南外向型经济发展扩大,又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这两个方面都需要给予持续关注和追踪研究。

 (四)政策保障增强与效用弱化并存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河南为应对经济趋缓带来的就业压力,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就业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领导和政策保障。应该说,现在的各项就业促进政策基本上覆盖了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各个层面、各个群体,政策保障性在不断增强。但是随着政策不断扩展和延伸,政策的效用也在逐渐弱化,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规律。未来随着岗位挖潜的难度日益增大,就业渠道会越来越窄。同时剩余未就业劳动力基本上是就业意愿差或确实没有就业能力人员。单纯靠政策刺激来解决规模化就业,成本会越来越高,安置难度会越来越大。

 (五)社会高期待与包容度提升并存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倡导“共享发展”理念,对未来社会发...

推荐访问:河南 对策 就业形势

本文标题:当前河南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1/1021/32275.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当前河南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