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力军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是一支生力军。
农民工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载体
为农村工业化准备了初始条件。不少农民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务工以后,转变了观念,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提高了素质。返乡农民工成为沟通城乡的重要桥梁,他们创办的企业成为推动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直接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城务工农民中的相当一部分返回家乡自主创业,凭借在大城市的积累进入县城或中等城市定居,实现了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工中的成功者返乡投资办厂,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促进城镇化的直接动力。
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地关系紧张,土地承载量过大。因此,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民,进而富裕农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在劳动力向外输出较多的地方,耕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较快。同时,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很多地方,农房改造、农业投入的资金主要来自农民的劳务收入。这对于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发挥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动作用
营造环境,吸引农民工资本回归。部分农民工经过长期创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由于发达地区商务成本升高,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大势所趋。应因势利导,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把手中资本与家乡资源对接起来,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进程。把实施“回归工程”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本地区外出创业人才库,以乡情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把他们反哺家乡的热情转化为农村现实的生产力。正确处理“让利与发展”的关系,制订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优化经济环境,改革审批制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以良好的环境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搭建平台,促进农民工人才流动。进城务工农民在返乡创业时,不仅带回了资本,而且实现了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因此,应把农民工纳入人才引进的范畴,制定优惠政策,在户口迁入、劳动保险续接、子女上学、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吸引他们当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应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管理,形成农民工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河南省信阳市大力实施“金桥工程”,在外出务工党员集中地建立党组织,把外出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金桥工程”的实施,提升了农民工素质,拉近了他们与家乡的距离。农民工中的优秀成员回到家乡担任村干部以后,利用在外学到的技能和管理知识,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干事创业,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架起了城乡之间的连心桥、信息桥、致富桥。实践表明,吸引农民工中的人才回归,既要靠提供优惠政策,也要靠搭建事业平台。只有把农民工看作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舞台,才能形成人才双向流动、以城带乡的良好局面。
降低门槛,推动农民工二次进城。推动农民工二次进城,引导他们到家乡城镇落户定居,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彻底转变,是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既有利于“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又有利于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民工二次进城,关键在于降低进城门槛,减少进城成本。应进一步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性限制,改革户籍管理办法,实施居住地登记制度,把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收入或生活来源作为落户城镇的基本条件,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便利。同时,进一步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使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有活干。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农民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生力军》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