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写字教学策略1
识字写字教学策略 巢湖市半湖希望小学
荣礼琴
一、识字写字教学概述 (一)汉语拼音 1 1 、对汉语拼音进行准确定位 汉语拼音是识字的一种辅助手段。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汉语拼音教学历来受到重视。
1956 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就要求:“拼音字母公布前用注音字母……字音的教学必须依靠拼音字母。识字教学开始就教学拼音字母,教儿童掌握拼音字母的读法、拼音和声调。识字教学中运用拼音字母来注音和正音,让学生遇见生字就读出来,而且读得正 确。”这就将拼音教学的功能定位于注音和正音。
1957 年月 11 月 1 日,《汉语拼音方案》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60 次会议通过;1958 年 2 月 11 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施行。此后汉语拼音教学更加受到重视。
“学会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辅助工具。”这是 1963 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十 分准确、得当。
但从 1978 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重视和学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为将来实现汉字拼音化打下基础”“阅读注音读物”起,汉语拼音教学走上了一条不恰当的路子,要求也越来越高。1987 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有条件的逐步做到直呼音节”。
1992 年的试用版大纲要求更高,也更具体:不但要求“有条件的做到直呼音节”,而且要求“能够默写声母、韵母和抄写音节……认识大写字母和隔音符号,能够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要重视汉语拼音字母和音节的书写指导,要指导学生掌握字母的笔画、笔顺,利用四线格把字母和音节写得正确、工整”,还要求 “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要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好像“汉字不灭”,中国真的就要灭亡,好像真的要用汉语拼音来替代汉字。汉语拼音再也不是识字的辅助工具,而成了汉字发展的必然形态。
汉字真的要淘汰了吗?承载、创造了两千年绵延不绝、璀璨文化的汉字真的落后了吗?有十几亿中国人熟练使用的汉字真的到了非灭不可的地步了吗? 理性地看,汉字输入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可以从容、快速、完美地实现数字化,并不在数字技术面前和信息时代落伍,反而具有自身的优势。
再说,汉语拼音只是一种注音符号,相当于英语中的音标,还不是一种文字系统。
盲目地将汉语拼音定位过高,不但有悖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而且有损于语文教学的成效,还会让儿童一入学就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2000 年修订版大纲对汉语拼音教学过高的要求进行了纠正,将汉语拼音重新定位于“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上。
2001 年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功能的定位,由 92 年试用版大纲的“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调整为课程标准的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说普通话”。之所以作这样的调整,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直呼音节对方言区的小学生来说,难度过大,而要帮助阅读,又必须做 到直呼。将学生难以承受的要求压在学生身上,是原大纲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或者说缺乏选择性的体现。二是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教学上的思路变了。同样是为了尽快阅读,满足学生进入、了解想像世界、文本世界的愿望,课程标准摒弃了借助拼音阅读的策略,而采取了“多识少写”的识字策略。同时还提出“汉语拼音 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这就为我们科学开展汉语拼音教学指明了方向。
2 2 、汉语拼音学习目标的变化 汉语拼音的要求(目标)相对试用版大纲简洁了,降低了。之所以简洁,不是因为概括,而是因为认识更理性。说降低,具体表现为:①只要求拼读音节,不要求呼读音节;②只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而不是没有尺度的“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③由“能 默写声母、韵母和抄写音节”降为“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抄写音节”;④由“认识大写字母和隔音符号”降为“认识大写字母”;⑤由“能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降为“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简化后的汉语拼音学习目标只出现在第一学段,其他学段只字未提。这就告诉我们:①汉语拼音在第一学段完全可以达到”准确拼读音节”的底线,没有必要再反复学习;②其他学段不再有学习汉语拼音的任务,只是运用: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借助熟记的《汉语拼音字母表》查阅字典、词典。
有人说课程标准淡化了汉语拼音。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课程标准淡化了知识,强化了应用,从实用出发,重新定位了汉语拼音的功能,并从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底线出发,降低了难度,减少了环节。
(二)识字 1 1 、识字教学理念的发展 关于识字的重要性,王尚文先生在《强渡”汉界楚河”》一文中讲道:“三千常用字,就是汉民族文化的母乳。……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必须首先越过三千常用字这道汉界楚河,否则就是文盲。只有越过这道汉界楚河,才有可能真正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 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他甚至还说:“我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可以归结为:通过几百篇(段)诗歌、散文的阅读、背诵、默写掌握三千常用字——掌握者,会写、会读、会组词之谓也。也就是使口语语感‘转移’为相应的书面语语感,原本得于心应于口者能够应于眼应于手。” 没有人否认识字的重要性,但有必要研究识字的基本规律,探究科学的识字方法。
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识字教学。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识字教学。早在纪元前,西汉的史游就编撰了《急就篇》,这大概是成书较早、流传最久的识字教材。之后,主要用“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识字教材,对蒙童进行识字教学。古代蒙学识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集中识 字为主要形式,文以载道为一贯传统,背诵识记为基本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识字教学研究不断深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识字教学研究的一个活跃期。当时,小学低年级单纯识字,且识字速度慢,每课书只学三至五个字,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样识字既枯燥,又中断了语言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958 年出现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七八十年代,是识字教学研究的又一个活跃期。1982 年出现的注音识字,也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识字教学不仅研究如何识得快,还关注如何把识字和普及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何借助多种媒体识 字,于是,计算机辅助识字等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不下二三十种。其中,侧重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等,侧重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等,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等,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等,从形音 义联系入手的有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等。此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识字。
各种识字方法均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相应的不足。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重要的是能结合学生实际、自身实际和教材实际,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识字。
组织实施识字教学,还要研究识字的规律。
识字是言象义统一的过程。学生是带着他自己丰富的感性经验进入识字的。当他所熟知的事物、情感与相应的字形相遇时,他就掌握了这个字的读 音,也就轻松地理解了这个字的字义。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将字形、字音和具体的物象同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头脑中具体的物象、熟悉的读音与抽象的字形建立起联系,促进学生提高识字水平。
识字是汉语言情感不断丰厚的过程。爱语文,是从爱汉字开始的。作家毕飞宇:“对我们的孩子来 说,每一个字首先是一个玩具,在孩子们拆开来装上,装上去又拆开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情趣盎然的,具有召唤力的,像小鸟一样毛绒绒的,啾啾鸣唱的。”如果,儿童能从识字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功,他们就会逐渐爱上语文学习,也会逐渐培养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识字是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养成的过程。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会满足于教学的单项功能。通过识字,我们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 揣摩字形、参悟字义中,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让学生在自主识字中,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让学生在生活化识字中,养成关注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
总之,一方面要看到识字非常重要,因为它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还因为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另一方面要看到识字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尽早突破识字关,才能更早、更顺利地进行阅读,以便能够自由地吸纳有用的信息。识字教学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既追求一定的量,使儿童尽早进入汉字阅读;又追求 一定的质,通过合理的“序”和科学的“法”,使儿童获得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追求合理的“序”,要讲究先识哪些,再识哪些。追求科学的“法”,要充分发挥汉字形、音、义特有的综合优势;要鼓励儿童在生活中自主识字;要重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要在不同的年级段侧重采用 不同的识字方法。
2 2 、识字学习目标的变化 ①识字要求分层,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之路。
在识字方面,课程标准与试用版大纲最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实行“认写分开”,将识字分为“会认”和”会写”两个层次来要求。“认识”的要求是:在课本中认识(能读),到其他地方碰到也认识,不抄写,不默写,也不作
为考试内容。”会写”的要求是:会读、会写,了解语境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只了解语境义的要求告诉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抄背字、词的逻辑义(词语解释)是超标的,测试中以逻辑义为标准考词语解释是“违法”的。
走“认写分开”的识字之路,有如下好处:“多认”能使学生能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与试用版大纲比较,虽然课程标准在“会写”字总量上没有变化,都是 2500 个左右,但增加了 300 个“认识”字的量,而且明显前移。第一学段要 求“认识”的字是 1600—1800 个;第二学段达到 2500 个。这样的安排,使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基本达到无障碍阅读。提早阅读是世界各国语文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小学生一入学,就有阅读书籍、了解非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认写不分的不足是识字进展太慢,难以满足学生的愿望。借助拼音阅读,又与语文教学 的根本目的相违背。“少写”在确保学生多认字,从而尽早阅读的同时,又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小骨发育不全,写字有较大的困难;字字要求会写,往往会因为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而挫伤他们识字乃至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多认的同时少写,有利于教师循序渐进地进行写字指导,给 学生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
②突现自主识字,关注识字情感。
课程标准展现了“学习独立识字——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样一个自主识字的序列。课程标准在强调了“借助汉语拼音” 这一工具的同时,前移了查字典这一学习方法。试用版大纲二年级“学习用音序法查字典”,三年级“学习用部首法和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课程标准则要求,第 一学段要“能用(注意:不是‘学习’)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达到“会使用字典、词典”。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一入学,就应该把字典、词典作为须臾不离的学具。同时,提倡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第一学段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学段达到“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 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实现“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只有学生有了美好的识字情感、主动的识字态度、良好的识字习惯和应用自如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能力才能成为学生乐于为之的事,识字教学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写字 1 1 、写字的重要性 如果因为有了计算机就不需要再关注学生的写字水平,那是对写字功能的一种狭隘理解。正确、规范写字,是一个人进行书面交流的前提。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同时,规范写字还有利于通过汉字的美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汉语情感日益纯厚。
要加强写字教学,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好。要坚持写字姿势、执笔方法的指导,直至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书写指导,使每个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低年级学生要写得正确、端正、整洁,中年级学生进一步把字写得美观、大方, 高年级学生再进一步把字写得熟练,有一点儿自己的风格。教师的示范是最好的指导。因此,教师要苦练写字基本功,加强示范,切不可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取代板书。
2 2 、写字学习目标的变化 ①在书写工具上,以“硬笔”取代“铅笔”“钢笔”。1992 年试用版大纲和 2000 年修订本大纲对书写工具均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低年级用铅笔写字,中高年级用钢笔写字。但现实情况是可供学生选择的书写工具是多样,特别是圆珠笔,以其方便、耐用、干净的优点备受学生喜欢。如果课程标准再强调“铅笔”“钢笔”,就会脱离实际。以“硬笔”这一上位概念表述书写工具更准确,如果再以软笔替代 “毛笔”就更科学了,也给师生以更大的选择空间。
②在书写要求上,以“规范”取代“正确”。大纲对书写的要求一直是“正确、端正、整洁”。课程标准将“正确”调整为“规范”,相应地提高了 写字的要求。
③在书写字体上,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书写楷书”。由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是立足于“保底”制订的,所以,在小 学阶段明确要求“写正楷字”“书写楷书”,到了第四学段,才提出“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书写字体范围的缩小将有利于我们实现写字教学目标。
④在书写...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