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备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中国”建设
时政热点备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全面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怎样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要求、方向道路、工作布局、基本任务和原则要求等。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1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政治和组织保障)。
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①在领导立法方面,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法规,使法律最大限度体现党的意志,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②在保证执法方面,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行政,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法治政府。③在支持司法方面,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使全社会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④在带头守法方面,党的领导是我们的最大制度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制保障。
2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延展。要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法律及其实施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要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3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时也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错误观点影响,加强法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
4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5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权责边界,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加强产权司法保护,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中国建设释放出日益强大
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根基,法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得到极大提升。①良法带来善治。“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坚持好、完善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聚焦法律制度的空白点和冲突点,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立改废释各项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②努力提升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推进,把公平正义作为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提升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更好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③涉外法治建设保护我们“走出去”。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才能在全球化时代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提高涉外执法司法能力和水平;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工作,提高我国企业和公民的法律风险防范、合
规管理意识和能力,积极为我国企业和公民提供法律帮助;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国际法运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是有法可依。改革开放近 40 年来,以宪法为核心,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层次的法律法规构成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它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有机整体。除了上述五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还包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规范体系,诸如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规章等,它们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遵循。如果按照分支领域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还可以细分为经济法治体系、政治法治体系、文化法治体系、社会法治
体系、生态法治体系、军事法治体系、国际法治体系等。
①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立法先行,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立法优先、立改废释并举,实现从粗放立法向精细立法转变。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②要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首先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各级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③要加快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法治监督是指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它是法律良性运行的保障机制。应建立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构成的对法治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督促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④要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法治保障包括政治和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思想保障、运行保障、人才保障等内容。应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加强机构建设和经费保障,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运行保障;改革不符合法治运行规律、不利于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完备的制度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大力弘扬法治文化,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并加以扬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又要弘扬法治文化,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培育公民权利意识和法治精神。广大公民要养成用法律保护自己权利的思维方式,相信法律、依靠法律、崇尚法律。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氛围,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行为惩戒机制,使尊法信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⑤要加快形成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统筹推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和制度治党。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党必须一体严格遵行。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管党治党的总体部署,坚持宪法为上、党章为本的基本原则,全面建
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7 、坚持依法治国、依 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着力形成发展合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涉及很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比如,它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监督、法治保障、法学教育等各方面,涉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涉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涉及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统筹互动、协调发展,等等。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宏观层面看,法治是治国方略、治理手段;从中观层面看,法治是行政机关有序运行的保障,“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从微观层面看,法治是理性的办事原则,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活动均受既定法律规则的约束。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法治政府意味着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行政决策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意味着大力推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意味着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政行为;意味着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继续深化执行体制改革,从源头上解决执行难问题;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
产权和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8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在制定法律法规过程中,严格规范,依据程序开展立法活动,实行开门立法。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这是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严格执法,政府的行为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政府是否做到了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建立法治政府。一是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职能,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和前提。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二是健全依法...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时政热点备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法治中国”建设》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