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建设新农村经验探讨
2004年9月,在中央文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之前,江西省赣州市就启动了新农村建设实验,得风气之先。为捕捉露珠一般新鲜的赣州经验,半月谈记者最近专访了中共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
半月谈记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您如何看待中国农村正在进行的这一轮变革?
潘逸阳: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来,这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我们先后进行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农村税费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第三次重大调整,其实质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感受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标志着“三农”发展理论和思路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们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能力。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迎来了改善基层干群关系的一个“黄金时期”。以前,农村基层干部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催粮要款,部分干群之间存在对立,有的地方“针尖对麦芒”。农业税取消之后,导致干群矛盾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得以解除,这给基层调整干群关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今年上半年,我们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组织万名机关干部下到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有效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半月谈记者:赣州市从去年开始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现有的实践体现了怎样的工作思路?
潘逸阳: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科学切入。赣州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将 “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现在,赣州许多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乱搭乱建的房子和土厕所消失了;牛栏、猪栏被统一易地重建,人畜不再混居;新修了环村水泥路、排水沟,昔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现象不见了;有的村庄配备了农民健身器材,有的则修建了农民休闲绿地。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初步得到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努力。“三清三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适时把重心转移到整体推进“五新一好”的建设上来:
──建设新村镇,由政府投入资金,逐步对所有乡镇、村庄进行规划编制和农户住宅房型设计,实施村庄建设和改造;
──发展新产业,制定农业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扶持新经济组织,重点解决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组建、轻运行,重形式、轻效果,重生产、轻流通”、对农民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培育新农民,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塑造农村新风貌,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创建乡(镇)村好班子,引导乡(镇)村干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抓服务、促发展上来。
半月谈记者:为了将这一新农村建设思路落到实处,你们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潘逸阳:我们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事由谁来干,二是钱从哪里出。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
一是政府主导。一方面是大力宣传发动,另一方面是集中财力物力支持。市、县两级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了“财政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投入机制。改变过去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涉农资金实行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实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把政府资金与农户的积极性挂钩。这些措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民间资金一下就被撬动了。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近5亿元,其中农户自有资金占绝大部分。
二是农民参与。吸收村民代表参与村镇规划,鼓励农户自主申报改造项目,鼓励农民投资投劳。
三是理事会运作。过去农村干群之间没有缓冲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矛盾。赣州的创新之处是,引导村民选举产生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村里有威望的老者担任理事会成员,由理事会来主持新农村建设和调解农民之间的纠纷。
四是全社会支持。比如,要求城镇教师和医生轮流到农村支教支医,邀请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帮助编制村镇规划,等等。
半月谈记者: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您认为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潘逸阳:我认为要防止“三种倾向”:一要防止以村镇建设代替整体建设的倾向。中央的要求涵盖了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必须整体推进。
二要防止政府包办的倾向。应该切实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让广大农民成为新农村的建设主体。
三要防止急躁冒进的倾向。农村的落后面貌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彻底改变,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指导思想。同时要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搞强迫命令;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
最后特别强调一点,一定要注意突出农村特色。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要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要坚持因乡镇、因村制宜,搞一刀切是要出问题的。
半月谈记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您如何看待中国农村正在进行的这一轮变革?
潘逸阳: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来,这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我们先后进行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农村税费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第三次重大调整,其实质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感受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标志着“三农”发展理论和思路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们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能力。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迎来了改善基层干群关系的一个“黄金时期”。以前,农村基层干部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催粮要款,部分干群之间存在对立,有的地方“针尖对麦芒”。农业税取消之后,导致干群矛盾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得以解除,这给基层调整干群关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今年上半年,我们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组织万名机关干部下到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有效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半月谈记者:赣州市从去年开始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现有的实践体现了怎样的工作思路?
潘逸阳: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科学切入。赣州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将 “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现在,赣州许多村庄发生了巨大变化:乱搭乱建的房子和土厕所消失了;牛栏、猪栏被统一易地重建,人畜不再混居;新修了环村水泥路、排水沟,昔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现象不见了;有的村庄配备了农民健身器材,有的则修建了农民休闲绿地。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初步得到改善,农民的精神风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努力。“三清三改”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我们适时把重心转移到整体推进“五新一好”的建设上来:
──建设新村镇,由政府投入资金,逐步对所有乡镇、村庄进行规划编制和农户住宅房型设计,实施村庄建设和改造;
──发展新产业,制定农业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扶持新经济组织,重点解决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组建、轻运行,重形式、轻效果,重生产、轻流通”、对农民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培育新农民,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塑造农村新风貌,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创建乡(镇)村好班子,引导乡(镇)村干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抓服务、促发展上来。
半月谈记者:为了将这一新农村建设思路落到实处,你们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潘逸阳:我们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事由谁来干,二是钱从哪里出。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
一是政府主导。一方面是大力宣传发动,另一方面是集中财力物力支持。市、县两级设立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了“财政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投入机制。改变过去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涉农资金实行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实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把政府资金与农户的积极性挂钩。这些措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民间资金一下就被撬动了。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近5亿元,其中农户自有资金占绝大部分。
二是农民参与。吸收村民代表参与村镇规划,鼓励农户自主申报改造项目,鼓励农民投资投劳。
三是理事会运作。过去农村干群之间没有缓冲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矛盾。赣州的创新之处是,引导村民选举产生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村里有威望的老者担任理事会成员,由理事会来主持新农村建设和调解农民之间的纠纷。
四是全社会支持。比如,要求城镇教师和医生轮流到农村支教支医,邀请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帮助编制村镇规划,等等。
半月谈记者: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您认为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潘逸阳:我认为要防止“三种倾向”:一要防止以村镇建设代替整体建设的倾向。中央的要求涵盖了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必须整体推进。
二要防止政府包办的倾向。应该切实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让广大农民成为新农村的建设主体。
三要防止急躁冒进的倾向。农村的落后面貌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彻底改变,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指导思想。同时要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不搞强迫命令;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
最后特别强调一点,一定要注意突出农村特色。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要保持农村传统文化特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农村田园风光,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要坚持因乡镇、因村制宜,搞一刀切是要出问题的。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xx市建设新农村经验探讨》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