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觉悟
记者的觉悟 张定乔
作为我国主流媒体之一的中央电视台在2005年2月4日、5日的《焦点访谈》中,分别以《合格的记者怎样当》、《合格的主持人什么样》为题对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两个行业规范进行了专题报道。虽说这是广电行业自身的事,并且也是从正面对两个“规范”的宣传,但从《焦点访谈》对同一行业同一类事件的连续正面宣传中,我们体会到了广电总局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看到了传媒业加强自律意识的紧迫感。
纵观记者群体,虽然都必须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方能有所为,但因记者接触的范围、环境、层次以及所在媒介要求、品牌、影响度等因素的不同,记者对自身责任、自我要求也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名牌栏目、监督性栏目记者的自律意识普遍要强一些。在拥有50多万记者的群体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部分记者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力度显然还不是很够(省级以上媒体记者主要表现为自我约束不够,县市记者主要表现为自我激励意识不强)。笔者是一名县级媒体的记者,在多年与同事、同行的交往中不免生出几分感慨。诸如打记者牌、贪个人利,昏昏噩噩过日子、不钻业务不上进,采访典型必吃请、不吃不拿不甘心,等等现象已屡见不鲜。从加强记者品格塑造、增强行业自律意识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有必要谈谈记者的觉悟问题。
合格记者的觉悟
提出合格记者问题,也许有人会当笑话。认为连个合格都称不上,那还谈什么记者。实则不然。假如拿行业规范来一条一条对照的话,真正意义上的合格记者或许少了一大批。当前,在县市媒体记者中有这样一些思想倾向: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小县市级媒体的记者,论水平不可能有大报大刊大台的记者水平高,论条件不可能拥有上级媒体记者享有的工作环境,论发展自己不过是面对几十万至多上百万受众的县市级媒体记者,没有多大作为,也没有多大前途。加上目前大多数县市级媒体记者没有进过正规的新闻院校,不是“科班”出身,因而只求完成任务,不在人前、不在人后的思想时常作怪,严重制约了这部分记者的激情与潜力。其实,许多“名记者”、资深记者,特别是经历革命战争、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新闻届前辈,并不是出身“名门”,也不是高高在上就创作出了新闻精品,而是时刻“深入、深入、再深入”,他们也是在“泥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
新闻届前辈穆青为了创作出具有示范性的新闻稿件,他六访兰考、七下扶沟、八进辉县、四访宁陵、两上红旗渠……范敬宜说:“穆青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①而范敬宜先生自己也非常注重深入基层,他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②1969年范敬宜先生插队落户,去了一个非常穷困的山村。他问那儿的老队长穷地方怎么才能变化,老队长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大包干。当时正猛批“三自一包”,大讲阶级斗争。范老当时还大吃一惊,心说这个人觉悟怎么这么低。可十年后,事实证明,真理掌握在那个不识几个字的农民手里!
由此可见,只要是一名记者,就不要因为自己是生活在最基层而自惭形秽。相反,长期生活在基层的记者更能贴近实际、接近群众生活,也更能从一线发掘出重大新闻,实现记者的人生价值。
少数记者,自持文凭高、工作环境好,在城市接触的是“达官显贵”,走入基层就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出门有人陪、材料有人写、甚至连典型都可以由被采访单位随时导,试想这样一位记者虽身居主流媒体,他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记者吗?因此,笔者认为,合格记者的锤炼与修养仍然长路漫漫。只有在行业规范下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标准、业务操作技能,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合格记者。
努力聪明工作的觉悟
随着新闻体制的改革、媒体功能的扩大,传媒业不仅越来越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自身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传媒人面对的不是少数个体,而是社会的全部。在媒介,不努力工作一定不行,不聪明工作也不行。
然而,当前的传媒人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不努力工作、不聪明工作的人。特别是某些直接附属于党政机关的传媒记者,因为目前新闻体制给这些主流媒体的记者以太多的采访便利、较好的生活保障。加上主流媒体的报道,许多是国家机关主动要求发布的信息,有的报道直接来源于文件和会议。本人曾见过许多记者,特别是大报大台的记者,到被采访单位后,这个单位早就把食宿、交通、材料、记者用品甚至礼品都准备得好好的(舆论监督除外),记者提出的要求只要不太过份,被采访单位一般都会以唯一的条件接受,那就是只要能帮助把稿件发出来就行。还有的记者甚至不到现场,要基层把相关材料一传就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精雕细刻”,这样让部分记者养成了惰性,甚至出现了虚假报道。
还有部分记者是不会聪明工作。飞利浦公司全球副总裁罗益强先生有次回答记者关于“我们怎样更成功”的提问时,他回答说“以前我们要成功只要靠努力工作,埋头苦干就可以了,但是以后这不够了,要想成功还要聪明工作。而以我们中国人长大的工程来看,要聪明工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③这其中“不容易的事情”我认为有三个:注重形象、待人热忱、思维活跃。
黑幼龙在《在和别人相处中,你会怎么做》的讲演中有一个故事:“我在哈佛大学的时候,一位在大集团担任顾问的教授和我们说了那么件事情。他们集团下面一家子公司要聘请一位总经理,结果猎头公司帮他们找了一名候选人。董事长和这名候选人见完面之后就打电话给猎头公司说我不要这个候选人。猎头公司很奇怪,这个候选人条件很优秀,专业技术、丰富经验样样都符合你的要求为什么不要?在追问之下,董事长说了原因:因为他没有我们企业文化需要的样子。这位教授对我们说,这是他第一次开始感觉到在一个人的样子的重要性可能会超过他所获得的学识和工作经验。”④由此可见形象对工作的重要性,现在某些记者却不是那么注重形象。整天“胡天海地”,好象见过很大的“世面”、会结交任何类型的朋友,把采访的权益当作采访的权利,把“无冕之王”的称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实一些被采访者只是为了讨记者高兴硬着头皮应付应付,记者的形象已严重受损,试问这样的记者能有几人给他“为群众言”的重任?
部分记者认为被采访对象是有求于已,因而显得派头十足、趾高气扬。甚者一幅说教的面孔叫被采访者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电视媒体的记者表现更为突出)。本人曾见过某电视台记者到农村采访科技带头人的典型,为了让受访者说出一番“颇有深意”的话来,现场教受访者按照自己的思路说。可这个受访者就是不会说大话,拍了四五遍还是没有拍好,该记者极不耐烦地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硬是逼着这个不苟言谈的中年汉子说出了一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话来。试想这样的记者能算合格么?这种采访行为能算聪明工作么?
注重形象是一个记者甚或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热忱待人是一个记者发现新闻、打开采访对象心扉的必备条件,思维活跃则是对记者的必然要求。思维不活跃怎会出现小事件大题材的新闻?在信息传播渠道之多、传播速度之快的今天又怎能有独家报道?
做合格记者、当聪明人理应是每一个传媒记者的必备,也是记者一生的追求。当然,出现自我要求弱化、自我追求淡化,不仅仅是记者自身的事,传媒也有相当责任。现在不少媒体只重视记者的每篇报道而忽视了对记者新闻观、职业品格的教育,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记者自身潜能的挖掘和发挥。记者在长期融入社会各个层面后,难免产生意志上的消沉、精神上的低落,行业对其及时引导,加强自律、自励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说,鉴于新闻传媒工作人员利用职业之便违法和犯罪的问题呈上升趋势,除了强调长远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外,目前确实需要保证各种职业规则得到执行。具备新闻职业精神和遵守职业规范,是传媒的立足之本。⑤但愿在传媒业不断发展、逐步规范的今天,传媒及其记者能更健康、更具活力。
①2002年1月27日 《北京青年报》
②2002年《新闻记者》第6期
③、④2005年1月23日 《新民晚报》
⑤2005《青年记者》第1期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