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课辅导提纲
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以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成为全党的一个热门话题。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以后,全党再次掀起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式上吴邦国委员长说,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的精神,集中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党中央一再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这就是要深刻理解它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指导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提出和确立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从最初提出到成为统领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方针,它的形成大致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
2003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考察“非典”疫情时,首次提出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同年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又提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是最初的提法。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正式表述。这表明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一届党中央的重大战略思想已经初步确立。
2004年2月,党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同志比较详尽地阐明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同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至此,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框架和基本观点都已经构建起来,并且在全国兴起了一次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自那之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中,几乎言必讲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使我们对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有关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愈来愈清晰。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样,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就成为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并由此而引发了全党再一次学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党关于发展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任何一种新的理论成果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它要么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要么是对既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要么是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扬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我们党从未间断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先后发表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著作,提出了许多关于发展的重要观点。如关于要加快发展,落后了就要挨打;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发展;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等重要思想。可惜的是这些正确的思想有的没有坚持下来,有的没能贯彻到底。
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恢复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等著名观点,为实现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前两步,和今天经济总量超过英、法、意等发达国家而跃居世界第四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基本纲领;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所有这些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都是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来源。所以,科学发展观不是另辟蹊径,而是与我们党历来对发展问题的正确认识一脉相承的,是对这些科学思想的集大成。
3、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绝不仅仅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认识成果的简单集合,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首先,科学发展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它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念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它通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种关系的深刻思考,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更加完善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任务,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它提出的“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使“统筹兼顾”这一重要原则得到具体落实;它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以自主创新促发展重要观点,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提到发展战略的高度等等。所有这些,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吸取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又克服了以往在发展问题上出现的偏差,同时还紧紧把握住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脉博,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其次,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二战以来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论到社会协调论,再到可持续发展论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感受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进步,也深刻体验到了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发展的盲目性和违背自然规律所造成的极端严重的后果。如越来越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的不安定、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的日趋枯竭、以及自然界无情的报复等。这说明以往人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是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它要回答的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怎样发展的问题——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又快又好地发展。它要解决的是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即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得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地深化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迄今为止最为接近准确地把握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它理所当然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4、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对于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党中央从多方面作过深刻阐述。比如说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其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重新认识发展问题。
所谓发展观,就是人们对发展的目的、本质、内涵和要求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一经确定,不论其正确与否都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影响。所以,有没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发展观又是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它是受世界观决定和支配的。不同的发展观实际上就是不同的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回答了有关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观点。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帮助我们的一些同志走出在发展问题上的迷津,从根本上扭转那种单纯追求高指标,为求政绩、树形象、求升迁而发展的扭曲的发展观,以及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不珍惜环境和资源等为发展而发展的盲目的发展观;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确立科学发展观的的意义,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牢固树立起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克服在速度观、政绩观、权利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就是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科学发展观是迄今为止最为接近准确地把握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规律的特点是具有长远性、可重复性和不可违背性。所谓长远性就是说它是一以贯之的;可重复性也就是它的普遍性,就是不论在什么地方其起作用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可违背性那就是谁违背了它就会吃苦头、遭报复、受损失。科学发展观作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得来不易的,也是不可违背的。所以我们要不折不扣地尊重它,全面贯彻落实它。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党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当初讲科学发展观对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作用,到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再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加明确地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越来越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经典表述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表述十分简洁明了,但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而深刻。
1、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它的精神实质是又快又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为此,它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有人说,科学发展观是不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否定?其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对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要思想的坚持和继承。党的十六大强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里讲的建设,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里讲的发展,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当然,对以往关于发展的思想也有重要发展,这就是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不是否定发展,而是要求又快又好地发展,这才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2、它是以人为本,为民造福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理念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是一个坚持以人为本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观。我们党讲的以人为本,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同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以及现代西方管理学中强调的以人为本,都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有重视民生的一面,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一种维护和巩固封建主义秩序的统治术。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把神本主义还原为人本主义,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但是它所说的人是脱离了具体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也不是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现代西方管理学讲的以人为本,实际上只是把人看成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党所讲的以人为本,则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十分明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为谁发展的根本问题。所以,以人为本,首先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为民造福为本。同时,它也回答了发展的动力,即靠谁发展的问题。这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最广泛地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所以,以人为本就是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前提下,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全面发展,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把我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成败得失,以及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可能,统统考虑进去后而得出的关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系统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科学性。
4、它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努力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这样,我国现代化建设就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个文明”一起抓发展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大文明”全面推进,又发展到现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和总体布局更加全面、协调、均衡。
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也是新一届党中央一个重要理论贡献。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组成的超大系统,作为描述或概括这一超大系统的“社会”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在一般意义上讲发展时统称经济社会发展。而狭义上的“社会”是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它特指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从广义上来说,它应该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从狭义上来说,它除了发展这“三大文明”之外,还需要发展和完善文明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社会文明。所以,无论是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来说,和谐社会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使科学发展的内涵更加完整,它的现实意义重大。特别是对逐步解决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常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这个时期如果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处理的不好,就可能会陷入“拉美陷阱”——经济发展很快,但社会发展没有跟上,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陷入动荡之中,经济发展也很快又滑落下去。也可能会像前几年执政的印度人民党那样——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仅次于中国,但大量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广大农民没有得到实惠,结果在大选中下台。所以我们党把和谐社会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全面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的、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确实是深谋远虑,意义十分重大。
5、它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和平发展,强调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我们坚持和平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我们不可能像早期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那样靠侵略和掠夺别的国家来谋求自己的发展。同时这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威胁论”的情况下,在一些周边邻国也对我国的高速发展产生某种担心和疑虑的时候,我们向全世界郑重表明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实行惠邻、睦邻、富邻、安邻,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和发展方针,确实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家可能还记得,前一段时间我们曾提出了一个“和平崛起”的口号。但考虑到“崛起”的提法会被国际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歪曲,后来就不再用了。对于这样一个很能振奋民族精神的口号为什么要弃而不用呢?因为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后崛起的国家必然会打破现有的世界格局,会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势力范围和利益,必定会成为战争的根源。所以现在中央统一的提法还是坚持和平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用一系列 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认识。说到底,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实现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
三、坚持六个“立足”,实现六个转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目的在于增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也就是说关键在落实。在这方面,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的坚持六个“立足”,实现六个转变的政策导向,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良好的榜样。
1、立足扩大内需推动发展
即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推动转变。这是一个关系发展的目的和方向的重大转变。过去我们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出发点过分注重于扩大投资规模和外向牵动。这对于扩大经济规模,增加经济总量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这容易造成经济过热和大起大落,也容易使国内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的制约。比如上世纪90年代前几年投资过热造成的泡沫经济的破灭,我们就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调整过来。再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事件,就使整个世界经济发展陷入低谷。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是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的发展模式,就会背离了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在我国的国内市场的需求量还很大,东中西部发展还不平衡,还存在大量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高的贫困人口的情况下,更要立足于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来推动发展。
2、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
即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带动转变。这表明今后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扩大规模,而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为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太少,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生产的多是些附加值很低,出大力挣小钱的产品。比如我们用两亿条裤子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这同美国、日本、德国等真正的制造业大国相差还很远。同时这也表明今后要更加注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对发展的推动作用,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去年进行的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的GDP多出了2.3万亿元。多出的这一部分总产值,93%是没有完全统计进去的服务业的贡献。而我国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照发达国家也还差的很多。我国是40%左右,发达国家达到60%——80%。所以这次规划纲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3、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
即把促进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带动转变。我国一些重要资源短缺,特别是石油、铁矿石、铜、氧化铝等重要战略性资源大量依赖进口。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两个方面的制约都逼着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然不要说持续发展,就是今天的发展也难以为继。所以“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为此,纲要制定了一个约束性的硬指标,即实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率要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同时强化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倡导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前不久进行的消费税调整,把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的税率降低,而对实木地板和一次性方便筷增加5%的消费税,就是提倡节约消费的政策性导向。
我国环境恶化的程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温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坦率地承认,“十五”期间我国绝大部分发展指标都已完成,唯独环保指标,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指标没有完成。我国的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造成重大影响。比如昆明的滇池作为国家重点水污染治理工程三大湖之一,只有300平方公里,治理了十年,投入了几个亿,至今未见根本好转。其它两大湖和三大河,包括辽宁的辽河,投入的治污资金更多,收效也不大,以致我国不论南北都在严重缺水。所以“十一五”规划中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在22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中,特地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一项约束性的硬指标单独列出来。
4、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
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元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这主要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瓶颈和人才瓶颈制约这一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把它同科教兴国一样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5、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
即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大解放大发展。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是人们都可以感受到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许多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到位,仍处于攻坚阶段。比如对干部的评价和选拔标准,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等,就还都有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地方。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有力的保障,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前不久中组部就提出要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建立干部考核、评价、选拔和任用的体制。新的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也在拟定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干部评价机制和对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改变了,指挥棒改变了,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6、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
即切实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到底是立足于以人为本求发展,还是只注重经济总量的扩大为发展而发展,这不仅是检验是不是真正树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是不是真正确立了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标准。可以说过去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协调,都与这个根本问题有关。
坚持以人为本求发展,不仅在于要牢固地树立起这种根本标准和根本理念,更在于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去具体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充分体现了不但重视经济发展,更重视人文和社会环境的进步。在“十一五”规划制定的22个主要发展指标中,反映经济增长的只有2个,反映经济结构的有4个,而反映人口资源环境和反映公共服务与人民生活指标的共有16个。这16个指标都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息息相关。包括教育、医疗、就业、居民收入和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各方面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个指标体系还有个特点,它把22项主要指标分为14项预期性指标和8项约束性指标两类。所谓约束性指标即政府的责任指标,是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也就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这8项约束性指标全部是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关的指标。这充分证明中央在坚持以人为本求发展上是坚定不移的,也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出了最好的榜样。
党中央一再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这就是要深刻理解它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指导意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提出和确立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从最初提出到成为统领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方针,它的形成大致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
2003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广东考察“非典”疫情时,首次提出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同年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又提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是最初的提法。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正式表述。这表明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一届党中央的重大战略思想已经初步确立。
2004年2月,党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同志比较详尽地阐明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同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至此,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框架和基本观点都已经构建起来,并且在全国兴起了一次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自那之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在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中,几乎言必讲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使我们对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等有关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愈来愈清晰。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样,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就成为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并由此而引发了全党再一次学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与我们党关于发展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任何一种新的理论成果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它要么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要么是对既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要么是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扬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我们党从未间断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先后发表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著作,提出了许多关于发展的重要观点。如关于要加快发展,落后了就要挨打;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发展;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等重要思想。可惜的是这些正确的思想有的没有坚持下来,有的没能贯彻到底。
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恢复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等著名观点,为实现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前两步,和今天经济总量超过英、法、意等发达国家而跃居世界第四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基本纲领;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所有这些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都是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来源。所以,科学发展观不是另辟蹊径,而是与我们党历来对发展问题的正确认识一脉相承的,是对这些科学思想的集大成。
3、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绝不仅仅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认识成果的简单集合,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首先,科学发展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它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念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它通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种关系的深刻思考,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更加完善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任务,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它提出的“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使“统筹兼顾”这一重要原则得到具体落实;它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以自主创新促发展重要观点,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提到发展战略的高度等等。所有这些,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吸取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又克服了以往在发展问题上出现的偏差,同时还紧紧把握住了当今世界发展的脉博,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其次,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二战以来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论到社会协调论,再到可持续发展论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既感受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进步,也深刻体验到了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发展的盲目性和违背自然规律所造成的极端严重的后果。如越来越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的不安定、环境的日益恶化、资源的日趋枯竭、以及自然界无情的报复等。这说明以往人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是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它要回答的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怎样发展的问题——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又快又好地发展。它要解决的是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即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得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地深化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迄今为止最为接近准确地把握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它理所当然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4、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对于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党中央从多方面作过深刻阐述。比如说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其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重新认识发展问题。
所谓发展观,就是人们对发展的目的、本质、内涵和要求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一经确定,不论其正确与否都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影响。所以,有没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发展观又是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它是受世界观决定和支配的。不同的发展观实际上就是不同的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回答了有关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观点。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帮助我们的一些同志走出在发展问题上的迷津,从根本上扭转那种单纯追求高指标,为求政绩、树形象、求升迁而发展的扭曲的发展观,以及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不珍惜环境和资源等为发展而发展的盲目的发展观;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确立科学发展观的的意义,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牢固树立起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克服在速度观、政绩观、权利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就是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科学发展观是迄今为止最为接近准确地把握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规律的特点是具有长远性、可重复性和不可违背性。所谓长远性就是说它是一以贯之的;可重复性也就是它的普遍性,就是不论在什么地方其起作用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可违背性那就是谁违背了它就会吃苦头、遭报复、受损失。科学发展观作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得来不易的,也是不可违背的。所以我们要不折不扣地尊重它,全面贯彻落实它。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才能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党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当初讲科学发展观对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作用,到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再到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加明确地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越来越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长远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经典表述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表述十分简洁明了,但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而深刻。
1、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它的精神实质是又快又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为此,它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有人说,科学发展观是不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否定?其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对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要思想的坚持和继承。党的十六大强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里讲的建设,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里讲的发展,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当然,对以往关于发展的思想也有重要发展,这就是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不是否定发展,而是要求又快又好地发展,这才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2、它是以人为本,为民造福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理念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是一个坚持以人为本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观。我们党讲的以人为本,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同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以及现代西方管理学中强调的以人为本,都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有重视民生的一面,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一种维护和巩固封建主义秩序的统治术。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把神本主义还原为人本主义,有其历史的进步性。但是它所说的人是脱离了具体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也不是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现代西方管理学讲的以人为本,实际上只是把人看成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党所讲的以人为本,则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十分明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和为谁发展的根本问题。所以,以人为本,首先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为民造福为本。同时,它也回答了发展的动力,即靠谁发展的问题。这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最广泛地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所以,以人为本就是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前提下,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全面发展,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把我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成败得失,以及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可能,统统考虑进去后而得出的关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系统地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科学性。
4、它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努力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这样,我国现代化建设就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个文明”一起抓发展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大文明”全面推进,又发展到现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和总体布局更加全面、协调、均衡。
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也是新一届党中央一个重要理论贡献。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组成的超大系统,作为描述或概括这一超大系统的“社会”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在一般意义上讲发展时统称经济社会发展。而狭义上的“社会”是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它特指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从广义上来说,它应该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从狭义上来说,它除了发展这“三大文明”之外,还需要发展和完善文明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社会文明。所以,无论是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来说,和谐社会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使科学发展的内涵更加完整,它的现实意义重大。特别是对逐步解决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常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这个时期如果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处理的不好,就可能会陷入“拉美陷阱”——经济发展很快,但社会发展没有跟上,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陷入动荡之中,经济发展也很快又滑落下去。也可能会像前几年执政的印度人民党那样——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仅次于中国,但大量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广大农民没有得到实惠,结果在大选中下台。所以我们党把和谐社会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全面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的、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确实是深谋远虑,意义十分重大。
5、它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和平发展,强调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我们坚持和平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我们不可能像早期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那样靠侵略和掠夺别的国家来谋求自己的发展。同时这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威胁论”的情况下,在一些周边邻国也对我国的高速发展产生某种担心和疑虑的时候,我们向全世界郑重表明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实行惠邻、睦邻、富邻、安邻,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和发展方针,确实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家可能还记得,前一段时间我们曾提出了一个“和平崛起”的口号。但考虑到“崛起”的提法会被国际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歪曲,后来就不再用了。对于这样一个很能振奋民族精神的口号为什么要弃而不用呢?因为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后崛起的国家必然会打破现有的世界格局,会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势力范围和利益,必定会成为战争的根源。所以现在中央统一的提法还是坚持和平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用一系列 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认识。说到底,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实现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
三、坚持六个“立足”,实现六个转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目的在于增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也就是说关键在落实。在这方面,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的坚持六个“立足”,实现六个转变的政策导向,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良好的榜样。
1、立足扩大内需推动发展
即要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推动转变。这是一个关系发展的目的和方向的重大转变。过去我们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出发点过分注重于扩大投资规模和外向牵动。这对于扩大经济规模,增加经济总量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这容易造成经济过热和大起大落,也容易使国内经济发展受国际市场的制约。比如上世纪90年代前几年投资过热造成的泡沫经济的破灭,我们就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调整过来。再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事件,就使整个世界经济发展陷入低谷。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是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的发展模式,就会背离了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在我国的国内市场的需求量还很大,东中西部发展还不平衡,还存在大量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高的贫困人口的情况下,更要立足于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来推动发展。
2、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
即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带动转变。这表明今后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不是扩大规模,而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为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太少,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生产的多是些附加值很低,出大力挣小钱的产品。比如我们用两亿条裤子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这同美国、日本、德国等真正的制造业大国相差还很远。同时这也表明今后要更加注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对发展的推动作用,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去年进行的经济普查,结果2004年的GDP多出了2.3万亿元。多出的这一部分总产值,93%是没有完全统计进去的服务业的贡献。而我国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照发达国家也还差的很多。我国是40%左右,发达国家达到60%——80%。所以这次规划纲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3、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
即把促进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带动转变。我国一些重要资源短缺,特别是石油、铁矿石、铜、氧化铝等重要战略性资源大量依赖进口。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两个方面的制约都逼着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然不要说持续发展,就是今天的发展也难以为继。所以“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为此,纲要制定了一个约束性的硬指标,即实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率要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同时强化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倡导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前不久进行的消费税调整,把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的税率降低,而对实木地板和一次性方便筷增加5%的消费税,就是提倡节约消费的政策性导向。
我国环境恶化的程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温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坦率地承认,“十五”期间我国绝大部分发展指标都已完成,唯独环保指标,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指标没有完成。我国的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造成重大影响。比如昆明的滇池作为国家重点水污染治理工程三大湖之一,只有300平方公里,治理了十年,投入了几个亿,至今未见根本好转。其它两大湖和三大河,包括辽宁的辽河,投入的治污资金更多,收效也不大,以致我国不论南北都在严重缺水。所以“十一五”规划中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在22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中,特地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一项约束性的硬指标单独列出来。
4、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
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元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这主要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瓶颈和人才瓶颈制约这一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把它同科教兴国一样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5、立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发展
即要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促使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大解放大发展。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是人们都可以感受到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许多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到位,仍处于攻坚阶段。比如对干部的评价和选拔标准,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等,就还都有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地方。所以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有力的保障,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前不久中组部就提出要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建立干部考核、评价、选拔和任用的体制。新的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也在拟定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干部评价机制和对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改变了,指挥棒改变了,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6、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
即切实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到底是立足于以人为本求发展,还是只注重经济总量的扩大为发展而发展,这不仅是检验是不是真正树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是不是真正确立了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标准。可以说过去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协调,都与这个根本问题有关。
坚持以人为本求发展,不仅在于要牢固地树立起这种根本标准和根本理念,更在于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去具体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充分体现了不但重视经济发展,更重视人文和社会环境的进步。在“十一五”规划制定的22个主要发展指标中,反映经济增长的只有2个,反映经济结构的有4个,而反映人口资源环境和反映公共服务与人民生活指标的共有16个。这16个指标都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息息相关。包括教育、医疗、就业、居民收入和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各方面问题,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个指标体系还有个特点,它把22项主要指标分为14项预期性指标和8项约束性指标两类。所谓约束性指标即政府的责任指标,是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也就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这8项约束性指标全部是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关的指标。这充分证明中央在坚持以人为本求发展上是坚定不移的,也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出了最好的榜样。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讲课辅导提纲》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