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创新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发布时间:2021-11-09 12:02:05 | 来源:网友投稿

创新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 谈我校在新课改中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目的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同时也是为了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尤其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我校在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感悟和经验,有些做法和经验需要提倡推广,当然也有些实践和想法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和改进完善。现在就如何“创新有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话题,谈些认识和思考。

一、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

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一句话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 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就学生发展来说,转变学习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在未来社会中每个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从本次课程改革来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其落脚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之一。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义从根本上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明确了目标和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是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三大要义。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谈,转变学习方式是为了全面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仅就学生学习生活而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乐意学习。学会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即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有效;乐意学习就是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述来讲,中国有一句俗语说得好:授人一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记》里也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今天教育的内容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应该是方法 …… 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 2020 年“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能否迅速提高的战略举措。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个中学生必须学会学习,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更好的生存。从我市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总之,改变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改善学生明天的生长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因此重建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有价值的,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二、新课程改革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现代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的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有感情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生。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整理;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径。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都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学习对一些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师们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与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他们实际采用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学习方式对于不同学生来说,是各不相同的,对于统一学生来说,不同年龄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同一学科不同阶段也应当有所差别。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既有其优势、长处及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存在劣势和不足或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辩证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因事而异、因地制宜。

三、怎样转变学习方式?

怎样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谁来转变,二是转变什么,三是怎样转变。转变学习方式是一场学习的革命,也是一次发生在校园里的涉及面较广泛的新文化运动。因此,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家长需要共同努力,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协助他们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1 .学校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 1 )我们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搞好协调,成立“两种方式”研究办公室,各教研组要将学习方式研究作为校本研究的重点。学校教导处拟在年内专门组织一次学习方式论文评选,并纳入教研成果的评价指标。( 2 )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坚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这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并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系列主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别行动。( 3 )建立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民主、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 4 )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各校减少指令性的课外作业,增加开放性的家庭作业,减少由教师支配时间的强制性自习课,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开放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场所,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好学生吃得饱,吃得好,促进优生优培工作。( 5 )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并开发有利于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条件和资源。尤其要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切实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6 )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评价和考试方法。各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业绩纳入其中。同时要尽快出台并实施初中生个性发展多元化评价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信,都有成功感和闪光点。( 7 )搞好有关学习方式及其转变的理论学习,让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认真总结新课程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并积极做好理论笔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习心得、体会、经验交流会。( 8 )制定学法指导实施方案。一是要开设学法指导课,设立专职的学法课教师,定时间、定人员。二是确定学生学法指导专题,使学法指导制度化、专题化、系列化。三是学法指导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性一是指学法指导要针对不同的学科,如理科和文科以及跨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二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如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情感个性等,三是要针对不同的年级或阶段,如起始年级要侧重学习方式养成教育,毕业年级要侧重探索规律等,四是要针对教学的需要和问题。实效性是指学法指导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防止空泛说教,多谈微观的学习方法,少谈宏观的学习策略,最好结合案例进行辅导。( 9 )精心选择适合初中学生且符合学科实际的研究课题,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10 )搞好社会宣传,提高认同感,动员并培训家长进行积极配合,做好社区教育,让社会、家长理解并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

2 .教师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推进,我校初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虽有许多转变或改进,但是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还相距甚远,总体上发展很不平衡,现状令人堪忧,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十重十轻”的现象:( 1 )教育观念“重教书轻育人”。( 2 )课程资源“重静态轻动态”。( 3 )教学目标“重双基轻三维”。( 4 )教师备课“重备书轻备人”。( 5 )教学方法“重教法轻学法”。( 6 )习题编选“重形似轻神合”。( 7 )实践参与“重个体展示轻整体参与”。( 8 )教学反思“重经验轻教训”。( 9 )作业布置“重硬性轻弹性”。( 10 )教学评价“重单元和结果轻多元和过程”。另外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十假”问题:( 1 )假课堂(实际上是演戏或回头课);( 2 )假自主(显性中心或主体是学生,隐性中心或主体依然是教师);( 3 )假探究(实则为接受);( 4 )假合作(随意组合的假小组,其实仅是形式而已);( 5 )假手段(为手段而手段,不求实效);( 6 )假民主(故意表现民主,内心则是专制);( 7 )假创新(过程和形式为求异思维,结果和内容为求同思维);( 8 )假问题(大部分是一些不用学生动脑思考就能回答“是或不是”的简单问题,或提问前已经准备好了答案的问题,致使学生根本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9 )假反馈(布置的作业、设计的任务、问题、习题、活动等越简单越好,耗时越少越好,以便形成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教学效果很好的错觉);( 10 )假思考(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老师就急于得出答案或结论)。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克服上述“十重十轻现象”,而且还要严厉进行课堂教学的“打假”活动,将“十假”变成“十佳”。教师应该做到:( 1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确保专业不断发展。美国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职业本身就督促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这就提醒我们教师,在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要刻苦学习、认真读书的时候,不能忽略了自己,勿忘自己也要读书,也要学习。学习首先是新课程理论,其次是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包括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教研观等。(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定位好自己的教学角色。在课堂教学和师生平日交往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创建友好和谐的人文环境。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角色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应当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活动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探究的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培育者,是学生成功和喜悦的分享者,是学生疑难问题的解惑者、商讨者甚至辨论者。( 3 )研究所教学科特点,明确自己的教学优势,创新有效的学习方式、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各个学科都要注意设计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团队精神。同时不同学科要有不同侧重。文科教师,包括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和地理等,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鼓励学生自学、自得、自悟、自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质疑问难,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科教师,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要重点抓好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思考获得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理解所学知识,倡导探究、交流、发现的学习方法。要精心设计探究的情景和问题,尽力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概念变成生动直观的图片、图画和动画,引导学生更多地采用感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要针对特定的探究任务给学生提供必需的资料、资源、工具、设备和相关信息,重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处理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承认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和智能差异(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关于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调查研究表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果以单一不变的教学方式对待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失败。例如,老师在呈现一个新的概念或规律时,先用语言进行描述并给与定义,然后举例说明,最后让学生练习应用。这是日常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能适合善于抽象思维的学生,而不适合那些擅长通过具体操作而获得知识的学生。因此,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老师应均衡地实施匹配策略,一是每一类学生均有机会按自己偏爱的方式接受教学的影响,避免只对一种学生实施过渡匠匹配而忽视其他学生的需要。同时也要注意有意地使用错位失配策略,以弥补某些学生在学习方式或心理机能方面的欠缺或不足,优化他们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心理机能的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使他们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情景。例如:对于偏好独自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老师应鼓励其积极投入小组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与表达。以掌握动作技能或智慧技能(又称程序性知识)为目的的学习任务,要求不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也一定要亲自操作,以确保学习质量。( 5 )换位思考 ---- 重新当一回学生,备课时将“学法”融于“教法”中。积极开展好“假如我是一个学生”的学法设计活动。( 6 )组织学生定期举行学法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制定学科优秀学习者评价标准。

( 3 )学生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转变学习方式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治理工程,老师要改变传统的不良教学方式和行为,学生也要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目前,不少学生仍然习惯与以前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完全处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不看书、不总结、不反思、不质疑,急功近利,一味地做题;即便是教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有的学生自我满足,缺乏恒心、毅力与创新意识;有些则缺乏自主意识,过分依赖教师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在以“主动参与,乐意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构建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 1 )在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方面,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学习必须是主动性的,这已经成为国际上基本的教育理念,即哲学上的内因与外因关系)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承担其学习的责任;能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水平,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调控和反思;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等。在探究学习中要力争做到: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整理求证、表述结果。( 2 )在交流意识和交际能力方面,要有强烈的交际意识和合作意识,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的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3 )在个性怀情感方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对生活、学习有着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拥有自尊和自信;能积极乐观地对待挫折与困难。表现出勤奋、独立、自律、宽容和自强不息等优秀的个性品质。

众所周知,建立和形成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是这次课改的核心任务。探索多元化的有效学习方式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研究任务,决不是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两个学科、几次活动就能奏效的,而且我们的专题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 确切的说是起始阶段,在构建有效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难,正因为有困难,才值得去研究,研究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我们要搞好“四个研究”:研究教育理论,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尊重与爱护;研究育人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研究教学艺术,使每一个学生都热爱学习并有成功感;研究学生特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个性与特长。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携手攻关,发扬知难而上的精神,寻求科学的方法,加大校本研究的力度,坚信我们的研究一定会取得阶段性成果,相信我们的研究成果必定会让学生的终身发展受益,这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的愿望和期望。

推荐访问:奠基 学习方法 终身 创新 发展

本文标题:创新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1/1109/5141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创新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