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建设合格地方本科院校经验材料

发布时间:2021-11-09 12:02:53 | 来源:网友投稿

   **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 1910 年的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距今已有 96 年的历史。期间学校经历了中师教育、师范专科教育、综合专科教育等。 2002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为**市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学校拥有文、理、工、经、法、管、史、教育 8 个学科, 53 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 1.4 万名。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河北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学校实际,从去年开始,我院就基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根本转移。从校园扩建,招生规模扩大转移到科学定位,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当前学校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力以赴加强内部建设,希望能够尽快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多学科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更好的发挥基础作用。

一、科学定位,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促进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学院改建为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以后,学校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面临着重新确定学校的服务方向、办学类型、规模、特色等方面的问题。

在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深刻领会到,只有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背景筹划学科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才能够逐步形成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够突显地方高校的地位和强劲生命力。由此,我们确立了“立足**、面向河北,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和应用型人才”的服务定位以及教学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根据学校定位,我们确定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稳定现有本科专业,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依托本科专业积极拓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师范类专业,拓宽服务方向,增强服务能力,加快学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进展步伐。

在这一基本思路下,在充分的社会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市总体发展思路,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进行了全面审视和调整,以使其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了一批适应**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历史文化挖掘、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需要的专业,撤销了一批实用性差,没有前景,生源差的专业。确定了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并在师资培养进修、教学资料购置、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特色和拳头专业。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将就业意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构架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科研方向,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研工作积极探索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扩大学校的影响。加强了与**龙头企业华龙集团、恒利集团、兴达集团、清河羊绒基地等的联系,引导经济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运营策划,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结合**地区中小型企业较多及西部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等,在区域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地域历史文化挖掘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二、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师资培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为实现学校由专科教育教育向本科教育质的转变,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加强了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对教学管理规章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加强了教学资料室、教学档案建设,规范教学基础行为,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就业率、专升本比率、考研率、英语计算机过级率、教学基础建设规范程度、科研能力等方面量化教学系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排名与划拨各教学系运行经费挂钩。

采取内培外引、送出去请进来、脱产学习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名校名师建立联系,聘请专家、教授担任学校顾问,各学科专业聘请知名教授担 任客座 教授,担任本科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指导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

学校每年都选派 10 — 20 名教师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进修,选派干部到重点高校挂职锻炼。挂职锻炼干部和进修教师带回的经验已经在深刻改变着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改变着我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给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变、学科建设、专业改造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加强和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学校长期在专科层次运行,多年来实行的是集中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的机制体制没有建立。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学校要在高校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以良好的体制机制为保证,奠定管理基础,只有如此,学校才有可能再一次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对此,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学校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构建与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形成以教学系为主体,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突出教学系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心地位,实现教学系责权利的统一,激发教学系主动拓展学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进行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首先是在全院范围内精简机构,合并处室,压缩冗员,完善各级机构功能,规范工作程序,形成政策导向,引导机关人员向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一线流动,精兵简政,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开始着手实施全员聘任制,逐级聘任制,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逐级落实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再次是实施岗位工资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职务津贴为岗位津贴,适当拉大收入差距,逐步建立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

结合以教学系为主体,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运行,结合新的学生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建立了与学校发展以及后勤社会化相适应,以教学系为核心,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辅导员为主导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强化了教学系实施对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管理的责任,积极探索社会化公寓学生管理模式。

由于地方政府投入十分有限,学校近年来采取贷款、引入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投资学校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建设,实现了学校的迅速发展。但是,贷款和引资所带来的沉重债务负担以及引资建设的餐厅、学生公寓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困扰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其实质和内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合格本科院校这一重大课题的积极探讨,找准位置、培植特色、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体制创新,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新的思维、新的思路,走出学校发展困境,努力实现学校新的发展。

**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 1910 年的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距今已有 96 年的历史。期间学校经历了中师教育、师范专科教育、综合专科教育等。 2002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本科院校,为**市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目前,学校拥有文、理、工、经、法、管、史、教育 8 个学科, 53 个本专科专业,在校生 1.4 万名。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河北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学校实际,从去年开始,我院就基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根本转移。从校园扩建,招生规模扩大转移到科学定位,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当前学校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力以赴加强内部建设,希望能够尽快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多学科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程中更好的发挥基础作用。

一、科学定位,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促进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学院改建为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以后,学校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面临着重新确定学校的服务方向、办学类型、规模、特色等方面的问题。

在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深刻领会到,只有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背景筹划学科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才能够逐步形成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够突显地方高校的地位和强劲生命力。由此,我们确立了“立足**、面向河北,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和应用型人才”的服务定位以及教学型高校的办学定位。

根据学校定位,我们确定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稳定现有本科专业,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依托本科专业积极拓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师范类专业,拓宽服务方向,增强服务能力,加快学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进展步伐。

在这一基本思路下,在充分的社会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市总体发展思路,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进行了全面审视和调整,以使其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了一批适应**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历史文化挖掘、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需要的专业,撤销了一批实用性差,没有前景,生源差的专业。确定了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并在师资培养进修、教学资料购置、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特色和拳头专业。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将就业意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调整课程设置,重新构架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科研方向,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研工作积极探索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扩大学校的影响。加强了与**龙头企业华龙集团、恒利集团、兴达集团、清河羊绒基地等的联系,引导经济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运营策划,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结合**地区中小型企业较多及西部太行山区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等,在区域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地域历史文化挖掘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二、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师资培养,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为实现学校由专科教育教育向本科教育质的转变,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加强了教学规章制度建设,对教学管理规章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加强了教学资料室、教学档案建设,规范教学基础行为,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就业率、专升本比率、考研率、英语计算机过级率、教学基础建设规范程度、科研能力等方面量化教学系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排名与划拨各教学系运行经费挂钩。

采取内培外引、送出去请进来、脱产学习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和名校名师建立联系,聘请专家、教授担任学校顾问,各学科专业聘请知名教授担 任客座 教授,担任本科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指导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

学校每年都选派 10 — 20 名教师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进修,选派干部到重点高校挂职锻炼。挂职锻炼干部和进修教师带回的经验已经在深刻改变着学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改变着我院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给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变、学科建设、专业改造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三、加强和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学校长期在专科层次运行,多年来实行的是集中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的机制体制没有建立。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学校要在高校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以良好的体制机制为保证,奠定管理基础,只有如此,学校才有可能再一次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对此,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学校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构建与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形成以教学系为主体,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突出教学系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重心地位,实现教学系责权利的统一,激发教学系主动拓展学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进行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首先是在全院范围内精简机构,合并处室,压缩冗员,完善各级机构功能,规范工作程序,形成政策导向,引导机关人员向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一线流动,精兵简政,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开始着手实施全员聘任制,逐级聘任制,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逐级落实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再次是实施岗位工资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职务津贴为岗位津贴,适当拉大收入差距,逐步建立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

结合以教学系为主体,院系两级管理体制运行,结合新的学生管理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建立了与学校发展以及后勤社会化相适应,以教学系为核心,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辅导员为主导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强化了教学系实施对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管理的责任,积极探索社会化公寓学生管理模式。

由于地方政府投入十分有限,学校近年来采取贷款、引入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投资学校基础建设和设施设备建设,实现了学校的迅速发展。但是,贷款和引资所带来的沉重债务负担以及引资建设的餐厅、学生公寓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困扰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其实质和内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合格本科院校这一重大课题的积极探讨,找准位置、培植特色、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体制创新,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新的思维、新的思路,走出学校发展困境,努力实现学校新的发展。

推荐访问:合格 本科 院校 经验 地方

本文标题:建设合格地方本科院校经验材料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1/1109/5142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建设合格地方本科院校经验材料》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