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

发布时间:2021-12-13 15:34:10 | 来源:网友投稿
强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不断扩张、经营范围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日趋复杂,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近期国内一系列金融大案的频繁曝光,操作风险受到普遍关注。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建立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提升自身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迎接国际化挑战是当务之急。因此,对操作风险管理核心技术及其实施路径进行深入剖析也就变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
   一般来说,一个科学合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应该包括:战略、组织、流程、基础设施、环境等几方面。通过对多家国际活跃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及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自我评估、数据收集、资本计算三项。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包括流程梳理与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确立、评估报告等内容。自我评估的目的是找出与目标、业务有关的重大风险并进行分类和排序;明确风险责任人;对风险、剩余风险的影响及可能性进行评价;根据设计及操作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找出并记录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为此分配时间和责任人;向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进行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评估信息。自我评估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协调反馈过程。随着时间的不断演变,业务部门需要将风险评估与损失/突发事件及重要指标数据进行比较,找出业务环境的变化并确认相应风险及控制措施。
    (1)流程梳理与评估。流程梳理是自我评估的关键步骤。流程梳理的主要目标是让每位员工都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即流程的风险点是什么、如何监测和控制、潜在缺陷及改进措施、谁来负责、谁来检查、如何报告等。通过梳理,明确了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规章制度和面临风险。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流程梳理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些关键指标。这些关键指标是对业务活动和控制环境进行监控的指标体系,主要有关键业绩指标(KPI)和关键控制指标(KCI)。
   (3)评估报告。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报告机制。自我评估的工具和结果主要是一些制度文件、检查表格、以及一些直观图表、分数等级等。
   (4)监督协调机制。自我评估是以业务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一项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来保证自我评估的真实有效。
    2、数据收集。数据是风险量化的前提,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得出可靠的量化分析结果。否则只能是垃圾进,垃圾出。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操作风险的数据散落在各个业务条线和部门,收集难度相对较大,而且数据普遍偏少。
    目前应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分析的数据主要包括:内部损失数据、外部损失数据、情景分析数据、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以及风险缓释数据。
    3、资本计算。资本配置是操作风险的第二道防线。巴塞尔委员会所提出的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都将总收入作为操作风险暴露的指标,但是总收入与操作风险暴露之间不一定存在对应关系。因此,普遍认为这两种方法对风险并不敏感,不能反映真实的操作风险水平。而对于高级计量法,人们也未能对目前存在的众多方法达成共识,最终巴塞尔委员会放弃了征询意见稿中的做法。不再具体规定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计算监管资本所需的具体方法和统计分布假设。但要求银行必须表明所采用的方法考虑了潜在严重的概率分布"尾部"损失事件。
    目前,损失分布法是较常见的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不过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如对各项操作风险损失之间相关系数的确定等。所以,目前对于操作风险资本金的最终确定都要结合多种方法的结果并根据对自身实际的评估进行调整。
  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
   1、重视流程梳理,降服细节中的魔鬼。"流程标准化"是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制度落实的基础。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加强流程梳理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梳理流程,将各个部门职责贯穿起来,强调部门在流程中的职责,才能为实现"流程银行"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流程梳理中,要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强化量化标准,做好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的收集工作,建立数据基础。一要对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设置各种记录要求,将操作事实定量化,有迹可循;二要将定量化的记录整理成数据,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三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机制。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建立预警机制。关键操作风险指标是对操作风险评估和监测的重要工具,用来表示操作风险或风险框架的变动,不仅可以起到预警作用,而且通过对某一特定程序的一系列关键风险指标的分析,还会揭示出指标在过去的变动情况是否与专家的风险评估结果相一致。各商业银行要在流程梳理的过程中积极确立关键风险指标。确立关键风险指标时要注意,指标必须具有风险敏感性,能快速反映损失组合变动,而且容易识别,并在业务环境下容易理解。另外,风险指标要有参考系,要设置最低限度,超过限度时管理层要采取相应措施。
    3、规范数据采集标准,提早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实施高级计量法的基础。根据统一标准,对损失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业务条线以及损失事件类型的划分比较混乱,不利于数据的统一和共享。各银行应积极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提供的业务条线和损失事件类型划分方法,加强对8条业务条线和7种损失事件类型所确定的56个具体项目的跟踪监测,提前做好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共享,为先进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使用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4、根据自身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操作风险管理进程。操作风险计量是操作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核心。由于目前尚无国际同业公认的成熟计量方法,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先将工作重点放在前两个技术环节上,即在加强自我评估和数据收集的同时,进行相应的计量模型研究。时机成熟时,将定性分析、风险指标、损失数据与计量模型相结合,建立用于资本配置的模型。这也是许多国际活跃银行的普遍做法。另外,新资本协议中提到,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银行可以就部分业务使用高级计量法,对于其余业务使用基本指标法或标准法。因此,各银行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
   5、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或开发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积极引进或开发基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提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尽管目前国际上关于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并不成熟,但许多银行、咨询公司和专业软件公司还是推出了一些操作风险管理系统,较常见的有摩根大通的Horizon系统、Algo公司的OpVantage系统、Comit公司的OpRiskSuite系统、SAS公司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等。引进这些管理系统需要注意系统设计是否符合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系统所采用模型技术的权威性、可验证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另外,各银行也可通过外包或聘请咨询公司等方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始终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充分考虑操作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注意各种风险管理系统的整合性。

商业银行产业风险管理五大重点问题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处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一个部分或层次,包括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门类、部门,小至行业。由于产业周期及国家产业政策等决定了产业内企业的生存条件与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因此,加强产业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意义重大。
   产业风险管理作为信贷投入的首道风险控制关,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最基础、最直接的工作,也是国际银行业界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爆发的巴西金融危机、美国房地产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促使世界银行组织更加关注信贷资产组合中的产业聚集性风险。如新巴塞尔协议把产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技术作为在全球同业推广的核心内容:"风险可表现为信贷过于集中在某些产业经济领域或地区,使放贷银行经不起某一特别产业或地区的衰退所带来的打击";"对银行来说,重要的是弄清并计量其在不同产业经济领域和地区中的风险,以便管理部门了解存在的风险并能在需要时调整余额"(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件汇编,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9月)。鉴于银行授信过于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产业可能产生的风险,世界银行关于风险集中度管理指引也建议,银行在任何产业的敞口集中度超过资本的5%,都应当引起关注,并且要定期对这些产业出现的可能影响偿还能力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国际上各主要商业银行亦都很重视对产业系统性风险释缓和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将产业风险分析作为对贷款企业分析的基础。比如,第一劝业银业设立了产业调查部,对各产业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价,评估时采用产业调查部分析的结果;美国花旗银行对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都分别设有产业评估专家组,凡涉及某个产业的贷款,必须要得到该产业专家的确认。
   根据国家产业调控的要求以及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目前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在产业分析与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有商业银行已经着手建立产业风险的评价、监测和预警系统;有的银行近年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改变,率先在国内银行同业成立了产业分析中心,加大了信贷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力度。尽管如此,产业分析及风险管理仍旧是现阶段银行信贷评审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产业风险与内部评级相结合的问题
   虽然有少数银行尝试将产业风险变量引入信用风险评级中,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进行企业内部评级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所在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产业组织间的相互关联性所可能引致的风险。如何量化产业风险、支持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仍需要引起特别关注与深化研究。
   将产业风险与内部评级相结合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考虑产业本身的风险评估结果,二是考虑企业在产业内的相对地位。产业本身的风险评估主要从产业经营状况、贸易环境、管制框架、财务状况以及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敏感程度等几方面进行。关于每个企业在产业内部的相对地位,主要是判断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这是衡量银行优质客户的一个重要标准;相对地位比较高的企业往往会调整其经营战略以适应所在产业状况的变化,使其能获得稳定的利润,这类企业在相关的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能对管制框架、贸易环境、技术、需求模式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往往代表了这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把产业状况评估和产业内企业的相对地位评估结合起来,纳入到内部评级系统,信贷分析人员就可以对任何一家企业信用状况做出最后的评价了;如果产业/相对地位评估结果较差,就需要相应地调低内部评级,反之如果产业/相对地位评估结果较好,就无需对结果进行调整。
    产业风险与效益的平衡问题
    银行是通过经营风险而获得收益的企业,产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考虑风险大小的同时,需要兼顾效益指标,以实现产业风险与效益的最佳配合,但是实际操作中关于风险和效益的平衡选择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对此,有学者提出以风险效益综合指数来进行产业评价与选择,提出效益和风险的产业综合评价值计算方法,即先分别计算出效益和风险的指数,然后再将效益指数与"1-风险指数"相乘,得出的数值就是对该产业效益风险综合评价的结果:
   C=(1一
P)×R
   其中C为风险效益综合指数;P为风险指数;R为效益指数。

   该模型的实际运用问题是对于综合指数法所运用的指标怎么选取,效益指标是否能集中体现产业管理水平、经营业绩、发展能力、生产效益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等;风险指标是否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该产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动态风险,是否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特别是如何消除不同特质产业之间指标的差异性达到可比性;以及指标数据积累的年限,是否可以进行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化研究。
   产业风险控制与资产组合问题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产业风险控制属于系统性风险管理,它的基础是金融资产的组合理论,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信贷组合管理技术。周密的组合管理可使银行资本免受由于宏观产业调整和产业状况的突发性变动、过度的风险敞口、地域性的经济衰退及产品过时等所致各种损失造成的侵蚀;同时通过确定各产业最佳信贷额度占比和风险限额,使各产业经济资本达到最佳配置,使平均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最大化。
   产业信贷组合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利用产业之间的不相关或负相关来合理分散信贷集中的系统性风险,贷款要投在不同的产业里,最好是投到产品或技术有替代关系的产业里,这样两个产业组合的波动方差可以相互抵消,贷款的系统性风险可以减少。有国外学者建立模型揭示信用风险的产业分散化问题,包括对跨产业部门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风险分散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模拟的信用损失分布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有系统性风险因素冲击时更为明显,而当增加参数的异质性时可大大减少冲击的敏感性,从而论证了产业信贷结构分散化对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目前,把产业分析运用于组合管理中尚需解决:(1)测定产业的方差或产业之间的相关性。(2)测定贷款组合对外部变动的敏感性;(3)确定资本或贷款损失准备;(4)将贷款组合像证券组合那样规范化。(5)开发经风险调整的回报率的计算方法等。
   信贷退出途径与产业风险控制问题
   当产业无法得到重整和复苏,便进入衰退期,不少学者都论述了衰退产业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退出或中止是银行防止风险和损失的重要战略选择,产业信贷进入与退出是商业银行产业风险控制中的二个主要方面,但目前对产业的信贷退出研究不足。虽然有个别研究者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信贷退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但对产业发展与兴衰中的信贷退出研究比较少,对产业信贷退出的原则、范围、渠道和策略等方面都缺少有深度的理论支撑。
   产业风险产生的制度背景问题
   纵观我国产业发展历史,它的转型期时代特点非常明显,无论是在管理规制、产业调控、产业内竞争等方面都与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转型期制度变迁的痕迹。同样,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其面临的产业风险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经济国家规范制度中金融系统风险类似的技术性风险,也有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产业发展特有的制度性风险,即由于制度变迁中相应的磨擦、错位等因素导致的风险;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产业风险的生成、累积是技术性风险与制度性风险的叠加,或者说制度性风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技术性风险,对技术性风险的研究与管理也只有放在特定的制度框架中才更具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在这方面考虑不足。

我国银行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四步走
资产组合风险管理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最高实施层次

   近二十年来,银行风险的内在发展规律和国际银行业频繁的风险事件使得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外部复杂的经营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交织,使银行传统的风险分立管理模式遇到"管理交叉与管理真空"问题,客观上要求银行对整体风险进行全盘度量与统筹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呼之欲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清楚地表明了全面风险管理阶段是当前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向。而在全面风险管理中,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则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与最高实施层次。首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理念表明,未来全球监管当局的重点是商业银行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资产组合层面的风险与收益均衡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其次,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与流程也充分证明,全面风险管理最底层是业务品种风险管理,中台是风险种类的职能风险管理,最高层次是资产组合风险管理;三是资产组合管理可以解决银行风险集中度问题,多样化资产组合可以使银行整体风险消减,帮助银行以组合风险为基础进行风险资本分配,大大节约经济资本;四是积极主动的组合管理是国际先进银行推进的重点,积极主动的资产组合管理,可以大大减少风险资本占用,提高资本收益水平。
   当前我国银行实施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分阶段走"的战略与措施
   从国际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看,我国银行风险管理还处在单项资产风险评估阶段,还没有对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从总行层面进行总体把握与管理。但要真正实现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必须要突破的目标是拟合银行资产组合损失分布曲线,这需要客户评级、债项评级、贷款定价等一系列技术条件支持才能进行。而目前我国银行还远远不具备条件,但这并不代表当前对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就束手无策,坐以待之,我们可以根据现有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分阶段走"战略,找出资产组合管理的切入点,牺牲资产组合风险计量的准确性,从传统的资产组合限额管理方法开始,实行以限额控制为核心的组合管理,待一系列定量技术成熟后,逐步向组合管理高级阶段迈进。具体地说,当前我国银行在资产组合风险管理方面可以分阶段实施:
   第一步,从信贷资产入手,对银行整个资产在不同维度进行最优组合。鉴于银行目前主要是信贷资产,因此资产组合管理可以从信贷资产入手,按不同维度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种类、不同期限划分为不同的资产组合。原则是尽量选择正关联性低或负相关性高的资产搭配,把资产分散到不同领域,防止过度集中,如在信贷投向上要设定单个行业的最高贷款比例、单个地区的最高贷款比例、单个客户的最高贷款金额等各种限额指标,交易业务要选择多元化的品种。为了便于操作,可先按行业维度进行资产组合,对现有银行内部不同行业之间资产进行相关性分析,由审贷专家按正相关、不相关、负相关三种标准确定出两行业之间的大致相关性,作为行业信贷资产最优组合的依据。

   第二步,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分析。以行业资产组合为例,将所有的债项资产按行业划分为不同的资产组合后,对各个行业资产组合的资产质量、盈利贡献、增长状况进行收益分析。同时对不同行业资产组合风险进行分析,通过引入外部指标和内部指标,经过专家经验赋予各自权重,进行其组合风险的指标打分评估。外部指标可以是行业系统性风险指标,如环境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内部指标可以是银行内部行业资产质量和风险状况指标,如该行业资产组合的不良贷款率、预期损失率、利息实收率、不良贷款变化趋势、贷款增长率等。最后,为了对不同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将上述指标计算结果进行汇总,最后可以计算出各个行业资产组合风险判断分值。
    第三步,初级的资产组合风险管理------风险限额控制。在对资产组合风险收益分析的基础上,采取设定风险限额的方式管理资产组合。在此阶段对资产组合风险分析主要是定性判断,即把银行现有的组合作为一个大致的划分,那些属于较优质的资产组合,需要继续扩大规模,那些属于高风险的资产组合需要财务措施进行严格控制,这时银行可以通过制定信贷政策指引指导分支机构按照总行的政策导向进行资产结构调整,但缺乏硬性的资产组合风险限额进行引导或约束。
   一是对行业信贷投放进行组合限额管理,分散行业集中度风险。在分析存量信贷资产的集中度,考虑各行业总量合理布局前提下,对重点行业提出组合管理限额。在行业限额设定过程中,银行可以根据行业风险变化和实际投放情况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以应对信贷市场的变化、平衡风险与业务发展。
    二是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组合限额管理,分散客户和授信的集中度风险。合理安排信贷资源在不同类型客户群体的投放,对风险较高的客户群体设定贷款总量上限,对单个客户的授信总量进行限额管理,防范授信过度集中风险;对大型企业集团客户提出单一法人、单一集团、前十大客户、前十大集团的授信总量进行限额管理,防止过度授信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三是对不同业务品种和期限进行组合限额管理,分散业务集中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业务品种组合管理中,鼓励风险控制成熟度高、收益稳定授信业务品种,对个别风险度较高、期限风险大以及处于尝试阶段的业务品种实行限额管理。
   更高级的资产组合风险管理是运用运筹学最优化计算方法,在设定银行资产整体风险最小化的约束条件下,得出不同资产组合的最优化风险限额,并以该限额作为分支机构各项授信业务拓展的基本依据。
   第四步,初步的经济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通过历史数据分析,统计出不同行业、地区、产品的平均损失及预期损失的波动性,按照自行确定的原则推断未来时间内的行业、地区、产品的未预期损失,在未预期损失的基础上设定风险限额并进行经济资本配置,同时尝试进行RAROC考核,引入夏普比率进行不同行业、地区、产品收益的比较,判断业务单位风险收益是否匹配,以此作为银行实现高级的、定量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的突破口。

推荐访问:风险管理 控制 上市 银行

本文标题: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1/1213/6453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