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家天下思想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清以“家天下”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专制独裁的消极要素在法制建设,执政之道和施政行为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顺应时代的变化,做好适应现代价值的转化工作,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关键词】家天下 政治文明
【作者】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研究生三队在读研究生
“家天下”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书卷上书写了浓厚的一笔,成为构成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中坚实的一环,被认为是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最集中、最具体的概括,其包括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肇始于尧舜禹时代的治政理念和治国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天下为家的为官治政理念和官吏管理制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礼记·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德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处处洋溢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治政智慧、道德理念及对为人为官的人生感悟,其中不少是超越时代限制的真理性认识,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是,在“取其精华”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弃其糟粕”,清醒地看到“家天下”思想中一系列专制独裁的消极要素在法制建设,执政之道和施政行为三方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认真地考虑 “家天下”思想对整个民族的深刻影响,做好适应现代价值的转化工作,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早日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一家之法”与“天下之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面临的第一要务就是加强法治建设,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建设必须要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决定中国法治的走向。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人治传统的国家,人民对于法治的概念一向很淡薄,在历史上没有多少现成的法文化资源可供继承,传统法律基础十分缺失或匮乏,即便法家提出过“法治”的主张,但与真正的“法治”含义相差较远。法律不过是以维护帝王家天下江山永固的“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因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如果定位在这种基调上,后果是无法想象的。而从传统法文化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视角来看,传统法文化中有着现代法治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和与现代法治无法相容的矛盾,如法治的本质要求是控权,而中国“家天下”的文化传统和制度设置却对控权重视不够,“国法”与“家规”在观念上的等同性始终是中国法文化中的缺项。如此等等对立与矛盾,就注定了抱定“以家治天下”的思想是无法向现代法治跨越或转换的,“一家之法”的传统是法治建设过程中必须统统抛弃的思想。但另一方面,中国法治却又必须要走本土化的道路,因为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以家治天下”的传统法文化作为一个活的历史连续过程主宰我们数千年之久,现代并未因其是过去的东西而丧失其自身的价值,相反,它还在一定程度上以某种新的形式获得延续,进而在现代法律文化中发挥新的作用,影响着中国现代法律文化的面貌。中国法治的实现与否,关键不在表层的硬件上,而是依赖于国民的自然习性和法观念。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法治现代化决不仅仅意味着引进现代国家的法制,改进立法,制几个法典,设几个机构就能完事,如果对所引进的那个法律的自然演化过程、文化底蕴视而不见,却致力于将其结果“移植”到异质社会中,法律必将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并且也是毫无实际效用的。因此抛弃“一家之法”的观念却不等同于抛弃整个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大背景。在中国建构现代新的法律文明秩序应该不止是对中国本土的传统法律文明秩序的解构,也应该是对它的重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站在现代化的立场上梳理阐扬传统法文化,站在传统的立场上吸纳消化现代西方法文明。
二、“天下为家”与“天下为公”
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另一个重要课题,传统文化中“家天下”的思想带来了以“天下为家”为准则构建的政治制度,带来了家国一体、父权与君权结合的政治结构。这一持续千年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以“亲亲”为基础,以“君王”、“国”、“家”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持久凝聚力的精神保障,也是中华文化历经磨难而未中绝的文化动力。在华夏大地几次处于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之下,在统一的国家基本上不存在的时候,中国文化仍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支撑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如今,“天下”再也不是“一家之天下”,而是属于所有人民的“天下”。“天下为公”的思想一由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来便取得了广泛支持与响应。然而,在这近一个世纪里,“为公”的思想虽响彻云霄,却始终举步为艰。究其原因,便是“天下为家”的执政之道。正是这种宗法制度原则与君主制度的结合,给现代的政治制度文明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造就了专制的习惯性思维。“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二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社会的政治理想,齐家与治国并称,人们能够将齐家术转换为治国策,说明家国一体的互通性质。从秦始皇创立大一统帝国到晚清帝制结束,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有人将中国的廿四史说成是中国的二十四姓的家谱,此话虽然稍嫌过激,但形象地说出专制王朝家天下的实质。“亲亲”是“天下为家”制度的基础,高高在上的专制皇帝他要控制政权,就不得不依赖政府百官的辅佐,但极度集权制下的帝王大都对臣下有一种天然的猜忌,为了防范异姓势力对皇权的觊觎,古代帝王往往倚重皇亲国戚或身边的近侍奴仆,以制约政府官员,提倡上慈下孝,在权力与财产的分配自然也应用着“亲亲”的原则,对皇亲国戚给予特殊的恩遇。这种政治体制持续千年,其恶果便是造成任人唯亲的官僚习气,成为当代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巨大障碍。几千来,中国几乎成为了一个熟人社会,在“亲亲”的原则下,同族、同乡、同门、乃至科考的同年都能唤起天然的亲近感,许多人利用这种种关系资源编制自己的政治关系网络,对上钻营、依附,寻找靠山,对下按亲疏远近分配权力资源,培植私人势力。人不能尽其所用,物不能尽其所需,积极向上的风气被压抑,社会进步的车轮转动缓慢。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改变在用人配物原则上形成的不良习惯,“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改掉千年的传统习气绝非朝夕之事,需要在思想转变与制度完善两方面一齐发力,将“天下为公”的思想深入人心,把“天下为公”的制度落实到实处,在“内”形成思维习惯,在“外”构成行为准则,彻底根治“天下为家”的关系社会运行方式,使政治环境“公平、公正、公开”,造就整体和谐向上的社会风气,作用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三、“父母”与“公仆”
历史上对“为官之道”的研究是很深刻的,在“家天下”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把官称作了 “父母官”,表示当官的要像父母爱护儿女一样爱护老百姓,表明了“仁治”的施政之道,形成了“以人为本”思想的雏形。但在另一方面也就是说,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家,掌管国家机器的人是这个家中的父母,是家长,而老百姓则是“子民”——是皇帝大臣的儿子和孙子。因此百姓要忠于皇帝和大臣,像孝敬父母一样地孝敬他们,而这个父母对子民却享有生杀予夺大权。由此产生了专制,产生了对民权、民主的剥夺,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糟粕,造成了在中国“官父母”高高在上地统治“子民”的施政行为并延续至今。在现代民主的国家概念中,国家则是公器,官员是公民选出来替自己管理国家事务的,因此叫“公仆”。而这个公仆是否称职,还要由主人——也就是全体公民来考察、任用和监督的,因为有了权利的监督才能有民主,才能免疫腐败与专制。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却养成了“父母官管理子民”,而非由“公仆官服务人民”的施政习惯,而民众也将这种毫无道理的施政方式视为了天经地义的情理之事,由此形成官民之间巨大的等级差便成为了产生施政行为不文明的最终根源。高高在上的官员们低头俯视那一群对自己惟命是从的民众时,很难再扑下身子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解决施政行为的不文明就必须消除这种由来已久的等级差,就必需要提高民众的主人意识,彻底改变广大人民对官员不文明施政逆来顺受、“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的思想,让更多的人民加入到“主人”的行列中来。因此,必须要对权利形成制度性监督与管控。“主人”如果没有了对“仆人”的管理权,“主人”自身的权益便没有了保障。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参政议政的机构,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的议会,被中国宪法规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至高的地位和最广泛的民主性决定了其在控权上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的最好体现。强化人大作为“公仆管理中心”的职能,将控权与监督制度化,便可将人民的权利凌驾于官员之上。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对我们的“公仆”放心,才能让“公仆”更好地为“主人”服务。
结束语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是关系到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拥有的宝贵财富和不懈动力,却也有可能是这一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阻碍。在与时俱进的社会里,我们不得不大步迈过这一道“坎”,这道我们几千年都没有迈过去的坎。实现政治文明,制度上只要肯学、善变,迈过去很容易,而人民几千年在心里修筑的“坎”却不知何时才能被跃过。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家天下”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到了该重新总结、诠释、扬弃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文明才是“形神兼备”的“文明”,才能做到真的“文明”。
参考文献:
[1]李铁映.论民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崔俊峰.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与实践.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学勤等.继承与超越--历史文化讲座纵横集.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胡水 作者单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研究生三队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论家天下思想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