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先发制人”思想浅析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对“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这两种不同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当时的军事著作《军志》中说:“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两种战略指导思想之间的差异。到了春秋战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诸子学说,竞彩纷呈。面对“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的战略选择,出现了两种观点完全不同的战略流派:一派以孙子、尉缭子等为代表,强调进攻速胜,主张“先发制人”;另一派以老子、范蠡等为代表,强调贵柔守雌,主张“后发制人”。
孙子是主张“先发制人”战略指导思想代表人物,他说:“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主张先于对手进入战场,以逸待劳,争取主动,使敌人陷于被动。尉缭子也主张“兵贵先”,说:“《兵法》曰:千人而成权,万人而成武。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尉缭子•战权》)
老子是“后发制人”战略指导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后其身而身先”(《老子•二十八章》)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思想,为“后发制人”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范蠡是春秋末期主张“后发制人”并把它成功运用于吴越争霸实践的杰出军事家。他说:“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此兵家阴阳之妙也。” 范蠡认为,后发制人要用潜力,先发制人则用锐气,把敌人的锐气减损到最大限度,而把自己的潜力积蓄到最大程度,再消灭敌人,可谓掌握了“后发制人”思想的妙谛。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自觉地把这两种指导思想运用于战争。如著名宋楚泓之战中,子鱼请宋襄公“及其未济而击之”和“既济而未成列”时击之,就是要“先发制人”,迂腐的宋襄公未采纳子鱼的建议,结果遭致败绩。齐鲁长勺之战和晋楚城濮之战则是成功运用“后发制人”战略指导思想的战例。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强大的齐国攻打鲁国,两军战于长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庄公采取曹刿的建议,采取“后发制人”的战略指导思想,待齐军三鼓、“彼竭我盈”之时,“一鼓作气”发起冲击,击退了齐军的进攻。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退避三舍”、大败楚军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公元前632年三月,楚令尹子玉率领楚、陈、蔡、申、息等国联军,自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向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杀来,企图一举消灭占领曹都的晋军。晋文公见楚军势盛,自己的联军——秦、齐军队未到,遂决定退避三舍,诱敌深入。晋军连续北撤九十里,到达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会合秦、齐联军,声威大振,士气高昂,严阵以待。晋军撤退后,楚军多数人都主张不要再追,但刚愎自用的子玉,执意要同晋军决战,跟踪追至城濮,双方大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取胜,就在于他成功运用了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略指导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称:“王廖贵先,倪良贵后。”这两位先秦时期的军事家,一个主张“先发制人”,一个则主张“后发制人”,虽然战略指导思想不同,但他们能够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战略指导思想,并且获得了成功,因此,才得以留名青史。可见,“先发制人”和“后发制人”这两种战略指导思想,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关键是运用得当、因敌制胜。
一般说来,力量强大、处于进攻地位的一方,往往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指导思想;防守一方,处于防御地位的一方,则会采取“后发制人”的战略指导思想。孙子强调“先发制人”,这是和他的重视进攻、强调竞争的兵学理论一脉相承的;换言之,“先发制人”思想是孙子兵学的重要内容和合乎逻辑的理论命题。虽然《孙子兵法》中没有专门论述“先发制人”问题,但是,“先发制人”的思想体现在《孙子兵法》的关于战争指导的具体论述中。《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说的先敌占据战地,以逸待劳,以获取主动。《孙子兵法•军争篇》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就是说的敌对双方在战略、战役展开或进入战斗时,要注意争取先机之利,先敌占领战场要地,先敌展开部队,先向敌人弱点进攻,从而夺取主动权,而把敌人置于被动地位。可见,“先发制人”的实质是战争主动权问题,是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先发制人”可以采取突袭手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乱敌人的战略意图和军事部署,争取主动,造成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形势,从而打败敌人。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就军事斗争的基本规律而言,孙子一再强调“先发制人”固然有适应当时战争需要、相对合理的一面。但是,只强调“先发制人”带有明显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孙子从进攻速胜理论出发,夸大了“先发制人”的地位和作用。如前所述,孙子强调“先发制人”,与其进攻速胜理论紧密相连。孙子主张“先发制人”和进攻速胜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孙子没能充分认识到“先发制人”、进攻速胜与“后发制人”、防御持久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者在战争中应有的地位和必要的意义,以至于将先发、速胜与后发、持久的关系截然对立起来,给人们留下凡是先发、进攻、速胜便是好的,凡是后发、防御、持久便是差的深刻印象,这就明显地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了。
第二,“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辩证关系论述不足。二者并非是截然对立的,在战略与战术等不同层面,可以采取“先发”或“后发”不同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在战略上“先发制人”,但在具体战役战斗上可以“后发制人”;反之,在战略上“后发制人”,但在具体战役战斗上还可以“先发制人”。对此,孙子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详细论述。
究其原因,这应该与当时人们的战略意识还不明确有关。战略作为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的主要任务是关照战争中各个战场,各个阶段之间,以及前方和后方之间,军事与政治之间的协调,使战争沿着一定方略与步骤发展,以取得全局的胜利。战略比战争产生得晚。从战略与战术不分,到具有明确的战略意识,提出战略方针,以至提出具体的战略计划,在历史上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战略意识是随着战争持续时间的逐渐延长和战场范围的逐步扩大,战争与后勤、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而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春秋以前的战争,一般在一个战场,一次战斗中,一天之内便结束战斗。因此,当时人们在认识上对战略与战术没有明确的区别,也可以说,那时人们的战略意识还是很明确。受历史条件限制,孙子没有提出战略与战术进行明确区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孙子主要从军事角度论述“先发制人”战略指导思想,对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因素对“先发”、“后发”的影响和制约论述不够,对于政治上的“先发”“后发”与军事上的“先发”、“后发”之间的关系论述不足。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孙子强调“先发制人”,但在论述具体军事行动时,有时主张“后发”,如《孙子兵法•地形篇》说:“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半出而击,这无疑是“后发制人”的做法。又如,《孙子兵法•军争篇》说:“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遗憾的是,由于孙子过于重视和强调“先发”的地位和作用,对“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的关系没有再作进一步地深入分析,论述上失之片面。但片面的深刻远胜于全面的平庸,这也许正是孙子“先发制人”思想的价值所在。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孙子兵法“先发制人”思想浅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