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创新

发布时间:2021-12-28 15:21:22 |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为包括青年在内的全体社会公民勾画出新的发展蓝图和奋斗目标。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社会团体,也是党联系青年群体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先进性和群众性两重属性,在参与社会建设方面肩负着光荣职责,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而且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团结带领青年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创造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生存环境,维护好青年的切身利益,充分激发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青年和谐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是共青团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是共青团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也为共青团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宝贵机遇。

  一、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定位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与党有着特殊的政治关系。共青团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组织目标始终是围绕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展开的。当前, 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党转变为带领人民谋发展的执政党, 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战略任务。党有号召, 团有行动,要完成这样的组织目标, 就要根据共青团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明确共青团的职能定位。

  1. 共青团的根本职能——政治职能,坚持不能动摇

  共青团的历史就是团结带领团员青年为实现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的历史。团结带领中国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始终是85年来中国青年运动的主旋律, 也是共青团组织价值的体现。纵观中国共青团85年的发展历史,其历史贡献和社会作用的发挥归根结底源于共青团鲜明的政治属性和与执政党的特殊关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章》对共青团的性质作出了明确定位:“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 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青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好先进性和群众性,团结好、维护好、发挥好青年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告诉我们, 青年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 由于青年的未定型和可塑性, 青年总是在发展中走向成熟, 在成熟中走向分化并分别融入相应的阶级和阶层, 所以青年历来是是各阶级各阶层争夺的有生力量。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说: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 总是把关注的目标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 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历史也证明,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贯主张教育青年、争取青年、赢得青年, 以便使他们成为现实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 成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共青团存在的价值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履行好其政治职能, 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 把最广大的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不断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有些甚至导致青年与社会、青年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社会问题青年化和青年问题社会化两种趋势愈演愈烈,给和谐社会构建及共青团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适应社会变革和青年群体的分化的新特点, 如何有效地团结凝聚青年, 帮助维护青年, 培养教育青年, 就需要共青团组织通过针对性的改革, 保证其政治职能继续有效地发挥。通过新的途径和方式更好地服务青年的具体利益, 从而实现团结青年、赢得青年的终极目标, 使共青团的政治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得到进一步加强。

  2. 共青团的现实职能——政府职能,作用亟待加强

  伴随中国改革的逐步深入, 青年事务越来越成为一个客观的存在, 越来越凸显出其政府事务的特点。任何社会, 只要有青年, 就会有青年的求学、就业、成才、健康和婚姻家庭等问题, 也就有了青年事务。以前, 由于青年群体利益的高度趋同, 青年事务在表现形式上相对单一, 青年事务的管理大都分散在政府相关部门, 与成年人一并管理, 青年事务的特殊性体现得不够充分。比如政府的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司法机关、民政部门, 以及共青团和相应授权的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等。我国的青年政策也大都分散在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之中。从体制上说, 高度的分散性和多元性是我国青年事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正是因为现存体制的这种分散性和多元性, 才需要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机构代表政府统筹青年事务管理, 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 共同促进政府青年事务的良性运行;才需要一个权威性很强的机构代表政府统揽青年事务大局, 按照党的培养目标制定青年发展规划和青年政策, 构建青年发展指标体系, 促进青年立法, 并以此为依据,对青年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对青年事务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才需要一个整合性很强的机构来代表政府充分整合和有效配置青年事务管理的各类社会资源, 科学合理地分配和协调各方利益, 管理相关社会团体( 社团) 和中介组织, 构建各类社会服务平台, 购买政府对青年的相关服务, 实现政府青年事务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政府青年事务管理机构在职能和实际作用上是不可替代的, 这也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青年事务管理的必然趋势。

  多年来, 由于在政府部门设置中,没有专门的青年工作部门,很多本应由政府部门承办的事务,都委托共青团组织去承担,共青团越来越成为兼有政府青年事务的准政府组织, 负有满足青少年福利需求的职责。与此同时,共青团组织在参与某些公共事务的重大决策或执行过程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彰显了共青团这一群众组织的特殊地位与社会价值所在。实践惯性使然,共青团应当承担起部分政府青年事务管理职能。与此互为呼应的是,北京市已制订了《北京市青少年十一五规划》,将青少年发展纳入了政府轨道。刚刚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第九条规定: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3.共青团的核心职能——社会职能,竭诚服务青年

  共青团的社会职能是相对于政治职能和行政职能而言的,主要是指共青团作为青年群体,所履行的各类服务职能。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社会职能是团组织在当前体制下介入公共事务、有效吸引青年的最佳切入点,决定着共青团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也是实现政治职能和行政职能的重要手段和间接形式。日益上升的社会职能,实际上是通过服务青年、服务社会,提升共青团的社会地位与向心力,最终服务于共青团的政治职能。

  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的重要使命。共青团是一个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 负有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竭诚服务青年的重要使命。新的形势下, 共青团越来越意识到, 要更好地协助党和政府管理青年事务, 就必须不断发育和拓展组织的社会职能, 通过构建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广泛的社会联系网络,来拓展获得社会资源的渠道; 就必须不断强化自身服务青年的手段, 按照“小机关、大事业”的发展思路构建青年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大局、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青年, 是近年来共青团对自己社会职责的新拓展、新概括、新提炼。尤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下, 共青团必须突破单纯依靠条块力量实现目标的约束, 打破封闭, 走向开放, 不断拓展和履行好社会职能, 扩大社会影响力, 提高对青年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团结凝聚青年的使命。

  服务是联结共青团和青年的一个纽带和关节点,共青团要促进青年和谐发展,就必须进一步体现服务功能。从共青团组织的角度而言,共青团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不断提升组织的凝聚力,关键在于提供有效服务;从青年自身的角度而言,青年要实现和谐发展,并力所能及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得到有效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共青团要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促进思想认识的和谐一致;要带领广大青年,促进民主法制的和谐统一;要引导青年,促进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成为广大青年的代言人,反映他们的呼声与需求,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工作和活动使青年由“社会人”成为组织影响的人,通过社团、自组织骨干等使“社会人”成为组织联系的人,最终通过建立团组织使“社会人”真正成为“组织人”。

  总之,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是处于一个青年群体的文化选择、利益需求、生活方式、信息来源等日趋多样化的历史时期,如果片面强调政治职能和行政职能,就会使团组织脱离青年群众基础,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更无从实现其根本职能。当然,也不能片面强调团组织的社会职能,否则会使共青团改变或丧失其根本的政治属性,动摇党团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共青团的生存面临更大的危机。可见,共青团的基本属性是明确的,就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但在不同的时期,根据党的要求和时代的特点,这些基本属性有着具体的内容和不同的侧重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团组织要更多地发挥党的青年群众组织的作用,把青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要以更加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工作方式,以更加注重社会公共领域组织职能发挥的工作定位,广泛联系青年,竭诚服务青年。

  二、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挑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在谋划工作中,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统筹规划,把党的要求贯彻到工作中,团结带领团员青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不懈地奋斗”。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当前共青团还面临这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青年中新问题逐步凸显

  青年发展程度是衡量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指标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中,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社会问题青年化和青年问题社会化两种趋势愈演愈烈,给和谐社会构建及共青团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社会急剧转型中青年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当代青年认同主流价值观,对国家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并能够将自身价值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情怀仍然是其价值观念中的主旋律和基本背景。但在社会变革不断加剧、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关系不断复杂化的背景下,当代青年的认知、判断、评价、选择的自主性也相应增强,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趋于多元化。与价值多元化相伴相生的,就是核心价值的淡化和价值的模糊化甚至虚化。

  竞争加剧趋势下青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更为突出。随着经济转轨、体制转型、竞争加剧,青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近些年来,就业形势严峻,青年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调查显示,2004年上海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其中“2030”人员占失业总人数的6 成,上海失业人群呈现出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趋势。有专家指出,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失业与就业的巨大压力有可能成为导致青年与社会之间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冲突的首要因素。同时,面对升学、就业、购房等压力,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

  网络在青年中的“双刃剑”作用不容忽视。根据《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 年12 月31 日,中国内地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11亿,其中35岁以下青年网民占81.3%。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一方面,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元、互动、多媒体化的社会交往机会,使青少年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另一方面,沉溺于网络导致的网络成瘾和网络亚文化带给青少年的群体强迫,对社会产生了新冲击;网络的虚拟性消解了道德的社会约束,对社会伦理形成了新挑战;网络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化动员方式,突破了传统的社会控制,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2、共青团组织覆盖有空白

  新形势下,青年群体流动加快、分化明显、重组迅速,青年类别由相对简单化向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逐步由“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变。这种变化的结果, 导致了原来团组织能够有效覆盖的团员青年在减少,部分基层团组织处于松散瘫痪的状态,而一些流动团员却找不到团组织。不少团员从现有的团组织体系中“流失”,特别是外来务工青年,相当部分都不在团组织的联系范围之内,这说明团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同时,随着社会转型,各种新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社会管理出现了一些空白点,团组织出现了一些覆盖的盲点。

  共青团的组织设置与青年的流向分布不完全适应,导致部分团员青年游离于团组织之外。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就业于传统单位以外的非公有制的新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新社会组织之中的青年。他们或是职业、身份经常处于变动状态, 或是工作、学习在没有传统党、团组织的环境。

  3、工作方式不完全适应

  共青团的教育方式与青年的思想实际不完全适应。在青年思想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比较突出。传统的目标单一、对象笼统、说教为主的思想教育方式脱离青年实际,不受欢迎;适应青年特点的新方式又存在载体开发不够、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弱化了教育效果。

  共青团的动员方式与网络时代的特点不完全适应。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基于网络的一种新型“网格化”社会动员方式初显端倪,在这张“网”里,每个人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由此形成的快速动员能力相当强大。相比之下,共青团传统的通过文件部署、会议传达进行层层发动的单一动员方式,成本高、时间长、效率低,难以适应网络时代开展青年群众工作的要求。

  共青团的服务能力与青年的广泛需求不完全适应。共青团服务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能依托的工作资源的多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团组织依靠行政手段获取资源的途径比较狭窄,整合社会资源的机制又不健全,面对青年在教育、就业、心理、维权等方面日益增多、日趋多样的现实需求,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对青年的维权诉求,在具体处理的过程中,工作资源相当有限,协调的难度很大。

  三、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工作创新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共青团组织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加强工作创新,努力把共青团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和服务型的两型组织,不断提高共青团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团结带领团员青年建功立业,切实提高团员青年和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贡献率。

  1、紧跟形势变化,在观念上创新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共青团工作要努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适应、超前预测的转变。这就要求在观念上创新,从而能够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宏观上把握发展的态势。

  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和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建设学习型组织有利于提升团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组织的内在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团干部首先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自觉自愿地学习,把团组织建设为学习型团队,并把好学深思、学有所成的典型及时宣传推广出去,运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办法,树立一个,影响一批,造就一代新人,让青年在学习中进步。

  树立知识价值观和人力资本观。一方面致力于全体青年素质不断提高和人力资源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对传统共青团工作的模式进行战略性审视,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丰富共青团工作。要把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以新世纪读书计划、奥运志愿者等活动为载体,引导青年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树立以青年为本的教育观。要从片面的唯社会价值观向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念转变,尊重和兼顾青年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要把服务青年的需要作为各项工作的发展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急青年之所求,想青年之所想,切实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要高度重视青年的参与意识,使青年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

  2、紧密联系实际,在内容上创新

  观念上的创新只是提供了一种前提和可能,要切实发挥好共青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离不开共青团的实际,更离不开具体的工作内容,因此,工作内容上的创新非常重要。

  在精神文明创建中有新作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团员青年的精神支柱。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团员青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凝聚团员青年,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团员青年,用良好的道德风尚塑造团员青年,引导团员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

  在青年人才培养中融入新内涵。共青团要加大力气强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现有的党、团校、青年刊物和教育培训基地为支柱,逐渐拓宽知识传播和技能培训系统,进一步拓展、延伸和凝聚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引导青年崇尚科学,勇于创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围绕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开展活动,注重培养青年的科技素质。

  在青年文化建设中打造“精品”。作为青年文化的主要推动者的共青团组织,必须深入青年,了解实际,努力建设优良的具有较高品位的青年文化。要广泛开展紧扣时代主题、突出__特色、贴近青少年需求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主动占领青少年文化阵地。

  3、紧接时代步伐,在手段上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个时代变革加剧的时代,只有紧接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共青团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使其更加开放、灵活、新颖,才能最大程度上取得团工作的实际成效。

  坚持传统教育方式与采用现代网络手段相结合。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生活方式影响巨大,团员青年价值取向呈现了多元化。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时代的新方法和新形式,拓宽思想教育的渠道,增强思想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网络教育手段集文字、图像、声音等效果于一体, 兼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能大大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工作效率。 

  坚持思想教育与活动项目化运营相结合。发挥共青团的政治优势和活动优势,把在青年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教育青年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开展质量高、影响好、参与面广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活动项目化运作新手段, 从而更有效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教育青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坚持教育青年和服务青年相结合。要结合青年思想特点和教育特点,积极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把教育融入服务之中,把服务青年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结合起来,在服务之中体现教育。帮助青年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强化服务意识,把教育青年和服务青年结合起来,构建服务青年的新体系。

  4、紧贴育人氛围,在环境上创新

  良好的组织氛围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教育因素。共青团要创建有助于青年自我发展的民主、和谐、上进、宽松的环境氛围,从而创造性地开拓工作新领域。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意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团组织必须创造有利于团干部选拔、成长的环境机制,对富于创新的团干部,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敢于重用,切实把创新型人才选拔出来、使用起来,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鼓励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共青团组织应该率先改革教育管理方式,鼓励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多样化地成长,从而保持创新的心灵机制。注重青年文化建设,不断丰富青年文化的内涵,把青年文化活动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青年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支持新颖的变革尝试。创新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在初期无法明确其价值,判断其成败,衡量其效益,用传统眼光判断还会挑剔出创新活动的许多缺陷。然而,不完善和缺陷中包含发展、变革的机遇。因此,应该制定新的政策,对富有潜力的创新活动大力支持,从而使得共青团能够成为改革的超前探索者。

  5、紧扣青年特点,在机制上创新

  共青团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创新机制,构建起适应时代要求和青年特点,自我运转能力强、团员参与程度深、社会化水平高、更加富有效能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延伸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作阵地,壮大工作队伍。

  构建服务青年的工作体系。要通过法律服务、舆论支持、社会救助、技能培训和勤工助学、社区援助、扶持创业等方式,力创一批青年欢迎、政府支持、社会认可的服务品牌。要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团属青少年活动阵地和团校等在服务青少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开辟青年就业服务中心、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等新的服务阵地。

  健全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针对社会和群众的需要开展工作,努力扩大工作外延,使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化的青年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将为在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一种工作依托。要以创建“五四红旗团委”为目标,积极探索团建新思路,形成基层团建整体推进机制。

  尝试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机制。项目化管理是指按照项目的规律和特点,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化的组织管理,提高项目收益的活动。共青团在服务青年工作中,要积极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建立健全立项论证、整体规划、过程监督、绩效评估的项目管理配套体系,确立项目推进目标责任制,促进共青团服务工作的项目化发展。

  构建共青团工作的预警和评估机制。共青团工作要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就必须加强工作的预见性、超前性和敏锐性,建立起反应敏捷、运转高效的预警机制。同时还要通过评估与指导,使工作的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统一起来,从而增强团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推荐访问:构建和谐社会 职能 定位 创新 共青团组织

本文标题: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创新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1/1228/6999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定位和工作创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