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思维定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都是思维定势惹的祸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李文达中学 钟惠琼
记得在我五岁那年,爸爸外出打工了,妈妈整天忙着工作。在姐妹中我排行最大,于是小小年纪的我就肩负起一切家务。那时,我家园子里种了许多的番茄,我是最喜欢吃番茄的,妈妈摘到番茄就告诉我,煮番茄要多放点糖才好吃。为了吃到香甜的番茄,每次煮番茄,我就是紧记妈妈的话尽量多放点糖,其它的什么都不放。
有一次,妹妹拿起糖和盐当玩具,把糖和盐混在一起了,没办法,我煮番茄只能把盐和糖都放进去,没想到煮出来的番茄清甜可口,而且没有以前的酸味。这时我才领悟到只有盐才让糖的甜味发挥出来,没有盐再多糖也没有用。
假如我一直遵循妈妈的观念,煮出来的番茄只是酸酸的。一次的意外,打破了常规,才会有新的发现。烹调也像学习,永远困在旧观念、旧模式里,受思维定势的限制,怎么会有新发现?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又怎么忍心让学生在自己给定的学习模式里徘徊不前呢?
的确,我们的语文课经常出现以下现象:一是老师在讲课时设定一个固定的“圈套”或者推理,让学生自然地踏进去,老师顺理成章地推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二是教师一问,全班学生积极响应。接连三问,学生回答正确无误。那么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这些问题教学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吗?有什么意义?能不能问点儿学生不会的问题?三是当学生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出现不同的假设和推论时,教师“作秀”似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借某一学生之口推出教师早已认定的标准答案,这种披着合理外衣的教学方式比明显地给出标准答案的方式高明不了多少,甚至更加恶劣。如果我们要的只是那个标准答案,那么或许我们得到的只是“大海里露出的冰山的一角,然而失去的却是水面下面整座冰山的主体。”思维定势常常阻碍学生们思维的开放性,限制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将孩子的联想囿于狭小的空间内。使之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思维障碍。师生追求标准答案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否定了文本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否定了学生内心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这些都是思维定势惹的祸,如果不阻止这种现象,我们的学习只能是裹步不前,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摆脱这种思维定势?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多动脑筋,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让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呈现出新颖的活力。
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本人试结合个人在教学中的点滴感悟,结合一些所见事例,谈谈粗浅见解。
第一、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鼓励“标新立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受到权威定势的限制。即对课本、教师盲目信任,从而淡化主动思考的意识。因此,老师在教学时要教育学生不要迷信课本和教师的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进而内化成自己的真知。当然,“疑”绝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方位辐射、透视问题的全部,让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去寻找更新的办法,提出新鲜的见解,从而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例如,学习《狼》一文时,很多同学都知道狼具有贪婪、狡猾的本性,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那么,从课文中我们学到什么?有同学提出,我们要学习屠户敢于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斗争的精神,但是两只狼的合作精神不该学习了吗?我们该学习两只狼的合作精神吗?此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疑,让学生明白只有疑,才能获得真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与老师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学生在现成的答案之外探寻“新解”的尝试。只有通过学生的认知去体验,才是学生真正得到的知识。
学生主动“疑”时,是可喜的。但若难以“疑”时,教者亦可引“疑”。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时,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文中起关键作用的中心句:“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再引导质疑:你读了这个句子,你认为本句与课题及全文有什么关系?本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句中“招牌”这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在层层深入的质疑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议一议的方法,自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得到了充分调动和发挥。
第二、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
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死,绝对化,甚至把不是规律的东西当成规律来讲。对于语言、阅读、写作等知识,既要讲一般性,又要讲特殊性。另外,教师适当运用变式教学,即从不同的情况、方向、角度来说明问题,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意识地矫正学生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方法。例如,作文教学“入格”是为了“出格”,不能让学生紧紧抱住程式化的“模式”不放,并以为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不能把原本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写作活动变成简单枯燥、一成不变的技术性操作,要还作文教学的广阔天地。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丰富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因素及材料,进行有效训练,抓住教材中的“扩点”,进行补充、延伸,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异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抓住教材的“疑点”进行求异思维训练。还可以借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学生扩散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和“一解多题”。
第三、比较阅读,强化感知,提升能力。
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方面鉴别异同或高低的思维方法,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中往往蕴含着发现,因此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要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通过纵向、横向比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广阔的佳境,促进学生去比较、去思考、去发现。
当我们阅读了杜牧的《题乌江亭》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诗句时,油然而生同情、惋惜、怜悯之情,那“力举千钧之鼎”的项羽为何落得走投无路的下场呢?然而,换个角度一想,不觉释然:刚愎自用不听劝告,有勇无谋不讲策略;摆“鸿门宴”时的犹豫不决,“被围垓下”时的消极颓废。感慨之余,自然就想到了王安石在《叠题乌江亭》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的用心良苦。事实上,由于项羽的手软,导致了多少弟兄血洒疆场,就是“江东子弟”也未必肯替他出力了。虽是同样的素材,却有不同的构思,正是蹊径独辟的想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
又如在导读《守财奴》一文时,教者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比较葛朗台和欧也妮对葛朗台太太生病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葛朗台和欧也妮对财产继承权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葛朗台的死和他太太的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学生在对比中会提高思维能力,较正确地评价人物形象。
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就会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最真实的情况,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阅读兴趣、能力,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他们已会了什么?还不会什么?然后教师才能以学生的真实学情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在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时,教师要坚持多元解读,鼓励学生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走进作品,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新异的感受,学生的个性一定会在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舞飞扬
第四、妙用辩论,转换角度,拓展创新。
辩论是通过对学习材料及已有结论的讨论、辨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首先要具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主动寻找疑问,不为经典结论所框死,摆脱成见和规范化的束缚,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其次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维技巧,对产生传统结论的背景条件进行多种排疑筛选,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改变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辩论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第一,有明确的辩论点和目的,可以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展开辩论,以达到掌握教材、发现新知识的目的;第二,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结论不可武断,而要水到渠成。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同学认为愚公真愚,只知道移山,却想不到搬家;有的同学认为如果没有玉帝的帮助,愚公根本移不了山,这不能算是他的能耐,也有的认为移山所表现的只是一种精神,我便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翻阅资料,课后形成小组,讨论分析,从而明确多角度思考,可以拓展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思考。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勇于突破思维定势,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体现出思维的灵活性、波动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易被思维的“怪圈”束缚,即使一时出现了“怪圈”,也会很快地从“怪圈”的迷津中觅到活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五,克服惰性,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克服平常学习时思维的惰性、狭窄性和呆板性,诱导学生多动脑,善动脑,多问“为什么”,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积极、主动地寻找结论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局限于一个角度,不拘泥于现成的模式,不囿于前人之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倡导独辟蹊径,鼓励“标新立异”,训练求异思维、逆向思维。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给学生分析思维定势在学习、考试中的不良效应,列举不从具体题目出发,盲目误用“经验”的后果,增强学生防止、排除思维定势误导的意识和警觉。学生在考场上,须认真、仔细审题,“磨刀不误砍柴工”,沉住气,不急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冷静地、全面地、准确地分析理解考题的每一项具体要求,不要让思维定势蒙了眼;要保持高度的警觉,遇到眼熟的试题,要找出试题与以往类似题型的不同点,展开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排除定势的干扰,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寻找、确定按题作答的正确思路。当然,学生在平时作业、小测验时就必须这样要求自己、训练自己。
一种良好的习惯不可能一早一夕可以形成,摆脱思维定势更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一项任务也不可能只由一个人独力承担,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所以我们必须端正态度,从现在开始,为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而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摘:
赵怀巧的《也谈如何突破思维定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俞发亮的《谈语文考试中学生的思维定势及其排除》
吴建华的《走向真实的语文课堂》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突破思维定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