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内容提要: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心理健康作前提和保障。随着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心理健康已成为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参数。面对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需要积极推进心理疏导机构建设,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关 键 词:加强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促进 和谐社会
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建立健康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尤为必要。
一、现状和存在问题
现代化的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加速,或者说当一个社会正在急剧转型,这时不仅社会问题频繁发生,而且心理问题也大量凸现。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据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精神疾病发生的数量已超过了心血管疾病,跃居疾病发生率的首位。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1.6%――32%;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16%――25.4%,而且呈现上升趋势。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在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已成为青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每年约有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导致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从而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如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2000年,世界卫生大会在中国召开,预测在21世纪影响中国最严重的疾病是心理疾病,指出这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问题。
在××,新兴的现代化城区和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的身体状况并没有因为GDP的增长而提升,反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体制的变革,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几乎都有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的困扰,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减负越减越重。整整一个世纪,无数少年发奋图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中国日益强大。一个世纪之后,孩子的书包已经是不能承受之重,学习几乎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缺乏娱乐,缺乏休息,缺乏锻炼,不少青少年身体呈亚健康;由于社会竞争、升学就业压力、家庭变迁等不利因素,使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等各种各样的心理卫生问题门诊逐渐增多。
2、婚姻家庭的调适问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社会的转型和变化,使价值观念、道德底线受到冲击,也使家庭、婚姻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经济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家庭暴力、第三者等成为婚姻家庭中心理问题病变的导火线。
3、中年人压力问题:“过劳”已成为威胁身体健康的“杀手锏”。中年人目前面对两大致命转型:社会转型和身体转型。社会转型使他们焦虑,随着改革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身体转型让他们多病,这个年龄层,是具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背景疾病发生的危险时期。这一时期,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只要遇到过度疲劳等诱因,就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强大的就业压力,工作回报过低与潜在的价值观的矛盾导致中年人才不断透支生命,“过劳死”问题更为突出,并呈现出向低年龄层次蔓延的态势。
4、空巢老人的孤独问题:疾病几乎伴随着每一个老年人的晚年。经济困难、无人照顾、缺乏精神慰藉这三大问题困扰着"空巢家庭"中的老人。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则是一种更巨大的伤害。一盏孤灯伴独影的生活使"空巢老人"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容易产生孤独感,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这样老人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老人往往容易产生悲观情绪,有的人甚至会产生自杀行为。
5、灾后心理障碍问题:天灾人祸在对人们造成社会物质生活破坏的同时,也会严重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会令一些受灾群众产生心理恐慌,重者会导致“创伤后遗障碍”。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心身疾患。心理疲劳是不知不觉潜伏在人们身边的,它不会一朝一夕就致人于死地,而是到了一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会引发疾病,所以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
可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心理问题干预的相对滞后使我国专业的心理疏导机构和心理咨询师比例很低。现在中国每26万人拥有一名心理医师,实在严重缺乏,在我区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因为社会的认同问题和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驱使,我区仅有一家入不敷出的私营专业心理咨询事务所,一家民营医院设置了心理门诊,屈指可数的几个心理咨询师也仅仅是业余爱好,几个专业心理医生早已改作他行。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心理问题,显然是杯水车薪。
二、原因分析
导致“心理问题”现象出现和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变迁的速度快、程度深、力度强,使生活世界对于人们而言呈现出很大的陌生性,这是宏观层面的原因,也是客观方面的原因。社会变迁这一最重要的宏观背景,具体、直接地表现为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一切对于人们原已形成的社会心理系统会形成巨大冲击,从而构成对于人们心理适应性的一种考验。个体的心理适应性较弱,则是导致“心理问题”现象产生的微观层面的原因,也是主观方面的原因。社会变迁加剧与人们心理适应性减弱之间的矛盾,具体地表现在现实生活的不同领域之中,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及其形式:
一是社会竞争加剧所导致的压力感加重。不论是升学、就业,还是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的竞争,都使人们的学习、工作任务加大,标准提高,长期处于高度竞争状态之下,自然会对人们的身心承受力造成重压,积之成疾,聚之成患。
二是生活节奏加快所带来的紧张感增加。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工作节奏加快,生活习惯替换频率加快等,都需要人们不断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这些情形都是构成紧张和焦虑的重要原因。
三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引起心理失衡。下岗失业失土、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等使一些人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相对被剥夺感、不公平感等,如果这些心理感受长期得不到改变,甚至进一步加深,势必使心理失衡现象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造成心理上的困惑。或是由于新旧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或是由于新旧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之间难以及时有效地交接所形成的“空白”,都会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心理困惑或迷茫感。
五是社会陌生性增加导致归属感程度的降低。随着社会流动的范围扩大、频率加快,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程度加大,会使人们经常或随时面对巨大的反差。由于丧失了基本的熟悉,而增加了更多的陌生,这种情形会使人们一时难以形成应有的归属感、依赖感,在极端的状态下会导致孤独感和无助感等。
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相互联系、互为表里的。社会心理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因素,而社会行为则是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社会学视野中的“心理问题”,是一个比“心理疾患”或“心理障碍”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大的概念。它包括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层面、人格层面和社会适应能力层面等出现的障碍性症状。之所以称其为一种问题,是因为这种障碍性症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不仅当事人个体所感知,而且也会被社会有关方面所感知。
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势必反应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带来事实上的影响。如烦躁、冲动、偏执的心理情绪往往表现为冲动类型,导致有形无形的干扰和破坏,震惊海内外的“马家爵事件”就是典型表现。又如前几年发生在我区的因家庭暴力故意杀人一案,妻子因为长期受丈夫的暴力和人格侮辱,身心不堪承受,产生家庭暴力受虐心理而失去理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的伤害。诸如此类,引起我们的反思,也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中重视心理问题疏导,加强人文关怀提供了深刻的反面案例。
三、对策和建议
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心理健康作前提和保障。近年来,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社会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政府改革的目标也逐渐由经济发展向社会发展靠拢,而且随着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心理健康已成为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参数。区六届人代会报告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同时, 明确要求:积极推进社区、学校、企业的心理疏导机构建设,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培育社会志愿者队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问题,完善城市社会心理救济体系,以此提高整体市民的精神状况和道德素质,通过良好的社会心理结构来优化社会结构,对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北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需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形成社会共识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心理(精神)卫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卫生、公安、民政、残联、教育、劳动保障、财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诸多部门团体。因此,需要各级各部门在思想认识上,牢固树立“和谐心理”的理念,强化公益意识,将心理卫生工作纳入到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各个组织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加强部门合作,特别要通过新闻媒体、各单位建立心理卫生健康宣传网络,在全区提倡“健康心理、健康人生”与“和谐心理、和谐社会”理念。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消除人们陈旧的对心理问题的片面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好的尝试和经验。特别是妇联,从几年前就开始通过自身的职能介入这一全新的领域,作了有益的探索。如邀请知心姐姐报告团为未成年人和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举办心理知识讲座调适职业女性事业与婚姻家庭困惑;成立女性心理健康俱乐部为弱势妇女排忧解难;策划“健康快车进校园”让心理咨询师为孩子健康成长送上“心灵鸡汤”等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是整合资源,服务社会。目前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主要是精神病专科的医务工作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与辅导员,和近年来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的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以及妇联牵头开设的心理服务热线电话。这些人员在推动北仑市民的心理健康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各自隶属于不同的部门,需要通过政府的牵头协调整合,将这些专业人才从象牙塔、办公室中解放出来,组合成专家或志愿者队伍,按社会所求,尽职责所能,为社会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达到资源共享。
三是重视培训,优化队伍。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的各类需求的增长,现有的心理卫生资源和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相对于市民的需求是“资源短缺”的,尤其是专业人才资源十分短缺,亟需加强,具体需从人员编制、人员结构、人员分布、人员待遇等诸多方面加强建设。同时政府要督促劳动部门将心理咨询师培训纳入北仑的劳动就业培训内容,对教育、卫生、社团工作人员、社会热心人士及大学生下岗失土人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予以财政补贴。
(二)多管齐下,推进专业机构建设
促进人的心理健康,除了自我心理调整外,还需要来自外界(社会)的心理救助。所谓社会的心理救助,就是心理咨询师依托理论和技术,采取科学心理矫治法,对当事人的情绪障碍进行矫治,帮助实现人格的健康成长,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的心理救助可以减少社会矛盾的积聚,防止某些个体因遇到自身难以排解的因素而采取极端行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运行秩序。
首先政府要增加必要的财力投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心理救助工作,专门调解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和个体意愿的冲突。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对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关注,但是还没有把心理健康放到一个应有的位置上加以重视,不仅教育体系中涉及心理健康的内容还不充足,社会更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调适机制。北仑因目前这项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并且社会矛盾救助机制很多是非赢利性的,作为政府应该对此给予财政支持,这对建立健全北仑整个城区的个体心理调适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救济体系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第二要创新体制与机制。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变化在冲击着传统的社会生活模式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社区内的失业人员、生活困难人员、单亲离异人员、空巢老人、问题青少年等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大力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可建立由政府支持的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的心理服务网络,包括媒体、政府服务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一般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普通的市民在家里就可以享受“心理健康服务”。从而改善邻里关系,促进家庭稳定,增进社区和谐,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第三要坚持多渠道发展方针。通过政府政策支持,鼓励个体和集团兴办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络。通过多方位的心理辅导、咨询活动来调节社会成员的心理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培养社会成员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三)科学管理,建立长效心理疏导机制。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在转型期间由于体制等原因,许多的社会矛盾可能集中地表现出来。社会公众的心理健康所呈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以烦躁、冲动、偏执为特征的非健康心理,可能会导致一些公共突发事件,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严重的事端。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者、管理者如果对社会公众的心理的变化没有充分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并对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心理救助,其后果和危害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在实践中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1、提高领导者科学管理能力。作为一个领导者单纯地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注重积极调适社会成员和社会心理,这是安定百姓生活,安定一方秩序的需要,也是调动社会积极性发展经济的需要,更是我们能否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断开拓进取的需要。积极调适民众和社会心理,这既是经济转轨,社会加速,观念多维,利益多元时期,对每个领导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个领导者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一个区域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和谐都是需要社会公众的健康心理做支撑。因此,领导者在讲政治、讲经济、讲效率的同时,就必须以人为本,对民众和社会的心理做一些必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2、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理论和实践表明,尽管危机本身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但早发现、早干预是危机干预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可针对重点人群或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妇女、失业人群、重病人群、受灾人群、职业人群等等,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并且定期向社会通报关键性指标,以此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并尽早地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重点人群的心理应对能力。
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的起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社会冷漠与烦躁、冲动情绪与社会公信度低不能说没有联系。它破坏了我们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秩序和政府形象,冲击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基础。建立公共突发事件、灾难心理干预应急预案,对社会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公共突发事件,通过心理干预,以防患于未然。重大灾害后要积极开展对受灾人群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救援,在第一时间进行心理救援工作,对幸存者、遇难者及其家属等人群进行现场心理干预,以降低灾后精神疾病的患病率。
3、理顺关系,加强对心理咨询机构的管理。
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心理健康的追求,是社会运行的客观需要和人类发展的内在要求,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和个人的重要生活主题。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形式的心理服务机构会应运而生,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加强对这些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和规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起步。心理和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力量,是人生的一个课题和使命。 我们要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人们心理承受力的方式方法,自觉地在教育、心理医疗以及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等几个重要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应对机制,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保证。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