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优化产业促进特色科学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01-16 15:24:19 |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县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上规模、多品种、大胆试,政府扶优扶强的思路,依托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综合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2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5万吨。杂包种植15万亩,超级稻种植7万亩上,优质米种植1.5万亩,加工销售1000吨,订单高粱种植1万亩,产量3000吨;新增茶叶种植面积0.6万亩,商品蔬菜种植3.5万亩,完成早菜、秋冬延晚菜基地规划,种桑养蚕面积0.2万亩,农业总产值达到7.01亿元,同比增长9.3%;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14元,实现新增300元,同比增长12%。

  一、重新审视县情,明确发展定位

  (一)认真审视资源优势,明确“优”在哪里。通过审视县情,**的资源优势主要有三:一是生态优势。**县属喀特溶岩地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润湿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充沛,雨热同季,日照和无霜期长,四季分明,这种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植物生长,加上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特色农业优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农业基础地位明显,具有良好的水、土和气候条件,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农业具有优良的条件。目前,桃、茶、菜、中药材、桑蚕、种草养羊等特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发展潜力较大,形成了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新兴产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良好态势。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与周边县(市)相比,**县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优势,劳务输出培养造就了一批建设**的后备大军,为**充分借鉴外界先进经验、资金、技术和管理发展自我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认真审视比较优势,明确“特”在哪里。一是区位特殊。**地处于贵州南缘中部,紧临“两广”,县城距省会贵阳193公里,距州府都匀66公里,距贵新高速公路墨冲匝道口35公里,距罗甸红水河航运码头122公里。“两高”建设给**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战略机遇,**与厦蓉高速、贵新高速、贵百高速等快速干道的直接连接正在变成现实,交通“瓶颈”制约得到有效解决,对外交通大格局已基本形成,**融入贵阳“90分钟经济圈”、都匀“半小时经济圈”可以实现。二是旅游资源的唯一性。**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拥有世界唯一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唯一奇石--掌布“藏字石”、世界最大“天坑群”--塘边天坑、中国唯一毛南族乡等旅游景观,在“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征集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一生要去的66个中国文化旅游大县”。按照全州“一体两翼”旅游发展大格局,充利用好、开发好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等旅游“名片”,提升和深度挖掘旅游业品质,推动**旅游业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三)认真审视后发优势,明确“后劲”在哪里。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十抓五业双千八基地”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气候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依靠科技支撑,以市场为引导,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互补促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找准发展方向,增强发展后劲。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特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品优势。三是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调整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一是无公害蔬菜基地没有形成规模,全县蔬菜种植只有3.5万亩。二是细刀豆、番茄、桑茶等产业规模过小,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需求,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四是**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处于生态环境重要区域,缺乏支撑工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在产业发展的选择上将受到资源环境的限制和约束。

  三、意见和建议

  (一)要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指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的名优特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我县地处贵州南缘中部,紧临“两广”,区位特殊,土质多样,层次分明,发展特色农业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和挖掘潜力。近年来,我县部分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致富。如**乡董联、牙舟镇白云等村从事特种养殖的农户,年收入可达几万元,远远高于从事传统农业的收入。特色农业在农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深化对发展特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和特色农产品开发的有利时机,立足我县实际和自身优势,明确发展重点,培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特色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提高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推动特色农业有序发展。发展特色农业、培植主导产业,是高层次的结构调整,必须立足我县实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逐产业、逐产品、逐乡镇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把规划细化量化,要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区域布局,确定好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进行分类指导。每年发展哪些、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哪些区位发展、采取哪些措施和办法发展,都要具体明确到位,把发展任务目标落实到乡、村,落实到具体区域和地块。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各相关部门都要按照规划去统筹、去落实,每个乡镇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重点发展1—2个产业,每年重点抓好2—3个村的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切实把我县的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后发优势释放出来,走出一条适合我县实际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三)加强引导,政策扶持,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推动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中,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切身利益,变强迫命令为政策引导,变被动管理为积极服务。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制定落实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凡是符合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的项目,都要在信贷资金投放上予以大力支持,在土地使用上予以积极协调,在外部环境上予以保障。一是要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和市场流通组织,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二是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州有关优惠扶持政策,对重点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强化管理,促其不断扩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靠大龙头辐射带动一批主导产业、特色产品规模膨胀。三是要密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引进推广一批对增产增收有明显作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质专用品种,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类农业标准化体系,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四是要增强品牌意识,加强玉水毛尖、摆洗贡米、玉水松花皮蛋等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知名度,为扩大市场销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四)拓宽融资渠道,挖掘资源潜力,增强特色农业发展后劲。一是要把发展特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力度,在涉农项目和资金使用安排上,向特色农业倾斜,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开发特色农业,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要深入研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升级,使优势更优。要稳定桑茶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加强科技培训,全面落实标准化管理措施,提高质量,完善购销网络,切实发挥好作为我县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三是要挖掘培植新优势,发展新兴特色产业。要尽快成立特种动物技术服务中心,从技术、饲料、兽药供应、疫病防控方面为养殖户提供全过程服务,着力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把特种动物养殖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要借鉴外地经验,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入力度,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发展观光农业,引导其提升内涵,扩大市场,成长为农民增收的后备基础产业。

  (五)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为特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自然资源、资金投入、产品精深加工等一系列生产条件,更需要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一是建议成立特色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特色农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真正做到每个重点特色产业都有领导牵头、单位联系、专家指导。二是要大力推进涉农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认真总结推广经验,加强协调服务和实地调研,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难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特色农业发展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宣传,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特色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优化 特色 产业 科学

本文标题:优化产业促进特色科学发展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116/7785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优化产业促进特色科学发展调研报告》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