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思考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快速发展,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持作用进—步增强,对增加就业,特别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结建筑业在改革与发展中积累的经验,研究、把握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规律和方向,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相适应的建筑市场管理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对于进一步增强建筑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建设工程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业是影响、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在深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深刻认识建筑业在新形势下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充分认识到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增强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是完成建筑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的历史任务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城镇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任务,给建筑业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各种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工业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城乡居民住宅、大型公共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等项目的建设和更新改造,都要通过建筑生产活动来实现。建筑业的运行质量,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质量,直接决定着社会固定资产的内在质量。只有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才能更好地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资产质量,才能使建筑业更好地完成在新世纪新阶段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构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断趋于缓解的社会。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容纳着超过3000万的农民工就业,在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约为三分之一。建筑业已经成为“城”和“乡”之间经济关系的最主要结合点之一。建筑业的就业容纳能力能否持续扩张,在建筑业中从业的农民工的劳动收入能否及时足额拿到,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有更大机会分享城市化、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处,关系到城乡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因此,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不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建筑业就业,切实维护建筑领域从业人员的利益,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
(三)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是迎接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建筑业面临挑战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规则、技术标准、经营方式、服务模式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建筑业企业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具备技术、管理、人才和资金优势和竞争实力的境外承包商将会与中国企业争夺石化、电力等大型工业、能源项目,争夺土木工程的总承包市场,以及大型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市场,人才争夺也将进—步加剧。因此,只有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快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走出去”步伐,才能使建筑业企业更好地迎接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的挑战。
(四)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是适应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优化升级形势的必然要求
投资体制改革和投资主体进—步多元化,将会使投资者更加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从而业主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的限制,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将会促进建筑业企业加快培育资本运作能力,沿产业链、价值链发展生产经营。我国国民经济进—步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增长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只有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推动建筑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有效地促进建筑服务的升级,不断提高行业的生产力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进—步优化升级的要求。
二、对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及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的分析
(一)建筑业规模持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日益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建筑业继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01年至2003年,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20%,2003年,建筑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3083.87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181.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9%。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为改善城乡面貌、缩短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二,大量的投资正是通过建筑业的转化作用,形成了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固定资产。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5.56万亿元,其中3.34万亿元是由建筑业转化为生产力的,占到总规模的60%。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缺失的作用。第三,建筑业对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包括相关的研发、咨询服务以及各类新型建材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明显的拉动和辐射作用。第四,建筑业在安置人员就业,尤其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方面作用突出。2002年全国建筑业农民工3137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0.58%,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第五,建筑业和建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即使在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的建筑业重点地区,农民收入中也有超过40%来自于建筑业。
(二)建筑业生产力快速发展,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建造能力不断提高,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大跨度预应力、大跨径桥梁设计及施工技术,地下工程盾构施工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大型复杂成套设备安装技术等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长江三峡大坝、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岭澳核电等能源和水利工程,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东海大桥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要求高、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高质量、高速度地建成或正在投入建设,极大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跨550米、位居世界拱桥第一的卢浦大桥,主跨1490米、居世界悬索桥第三的润扬长江大桥,主跨1088米、居世界斜拉桥第一的苏通长江大桥,世界上最大盾构直径(14.5米)的上海上中路越江隧道等许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设计和施工力量承包建设。这些工程项目的建设充分反映了我国建筑业技术能力和建造水平,展现了我国建筑业的崭新风貌。
(三)建筑业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走出去”势头方兴未艾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际建筑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攀升。美国《工程新闻记录》评选的2004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中国公司有47家进入排行榜,约占225强的五分之一。上榜企业的全球业务营业额为54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0%。
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开始进入快速、良性发展的轨道。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方式从80年代的劳务分包、土建分包发展为大量的总承包以及BOT等方式。承包工程范围不断拓宽,从最初的房屋建筑和交通领域发展到涉及冶金、石油、化工、电力、通讯以至航空、航天及和平利用原子能等高科技领域,科技含量和带动国内机电产品出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从初期以非洲、中东为主要市场,发展到业务遍及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走出去”的队伍中,大型建筑业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涌现出中建、中港、中国路桥等一批优势骨干力量。许多项目都受到所在国政府和业主的一致好评。
(四)各地区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引导建筑业改革发展,建筑业企业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
各地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或指导意见,积极推动本地区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江苏、福建、湖北、山东、湖南等省政府颁布了建筑业改革发展指导意见。江苏省研究制定了构筑建筑强省的指标体系,每年发布建筑业发展报告;河北省研究制定了建筑业改革发展规划。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内蒙古、吉林、广东、河南、安徽、甘肃等省、自治区(市)都积极引导建筑业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改革步伐,引导建筑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至2003年底,浙江省90%以上的国有和集体建筑业企业完成了改制工作;江苏省394家国有和县以上集体建筑业企业中有362家完成了改制,占企业总数的92%;内蒙古、新疆等中、西部省、自治区也已经基本完成了国有中小型建筑业企业改制。同时,中央施工企业积极开展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工作。
改革进展较快、力度较大的省(市),建筑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区域性优势企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2003年浙江、江苏两省的建筑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近四分之一。这两个省有两个特点:一是建筑业改革,特别是对原来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革比较早、进度比较快,近两年建筑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也很大。二是管理体制顺、力量强。两省建筑工程管理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目前,全国建筑业结构调整已取得明显成效,整个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在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经过政府引导和企业自身的调整,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的组织结构初步形成,行业组织结构趋向合理。建设部从2002年对施工企业进行资质重新就位后,全国施工总承包类企业共计33652家,比重新就位前减少了28.7%;专业承包类企业29886家,比重新就位前增加了27.2%,建筑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二是建筑业企业围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开展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强化技术、资金、机制、市场、功能等关键竞争要素,打破部门、行业、地区、所有制的界限,在广泛的空间里展开了兼并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活动。同时围绕价值链重组展开经营结构调整,确定企业的主营业务板块,集中资源发展自己的优势业务。许多传统骨干工业设计院和大型施工企业积极发展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业务,重视培育前期研究、策划、融资、专有技术等能力,逐步具备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形态和功能。2003年由设计院改造而成的工程公司就完成工程总承包项目5808项,合同额达250亿元。随着结构调整的进一步展开,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
(六)建筑业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
经过多年市场竞争的磨练,建筑业企业管理正在向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通行模式转变。目前,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已得到许多优秀企业的重视和应用。各类建筑业企业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不断进行工作流程再造,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锻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工程项目管理和技术人才。目前,我国已有注册建筑师4.1万人,注册结构工程师3.3万人,注册监理工程师8.2万人,项目经理100万人(其中一级项目经理13万人)。
建筑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技术创新能力正在成为提升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追求科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优势企业依靠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建设部门在制定企业资质条件时不仅要看注册资金,还应该更多地考虑企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
(七)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取得积极成果,市场秩序和工程质量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深入研究我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和加强执法监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近年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工程造价体制改革,积极开展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全国人大将《建筑法》修订列入十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目前建设部已经完成了《建筑法》修订稿的前期起草工作,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工作取得积极成果,符合市场经济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形成。
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取得良好成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200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国务院领导同志也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建设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十六个部委,建立了部际工作协商制度,共同研究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政策措施和重大问题。为了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建设部会同部际工作协商会议成员单位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意见》、《关于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行工程建设合同担保的若干规定(试行)》、《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使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文件,并付诸实施。
质量和安全是企业的生命,是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丢掉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这两个大目标,建筑业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各项改革工作应十分重视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近年来,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批示精神,积极落实安全生产要求,加强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抓住重点地区、重点环节,强化监管,紧紧咬住安全目标不放松,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中尚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勘察、设计、施工、使用及运营过程相互分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还没有彻底转变,这几个阶段至今还未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诚信体系和工程风险管理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及相关中介服务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工程建设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还较低。建筑市场中条块分割、地方保护的现象仍然存在;业主不合理压价、拖欠工程款、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情况仍然突出;规范建设市场行为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尚不完善。
二是建筑业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单一、财务风险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央和省属大型国有建筑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我国建筑业尚缺乏一批资金、管理、技术密集,具有行业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是企业依靠专有技术和企业标准领先市场的意识还不够强。许多建筑业企业更看重规模、产值,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技术竞争优势不强。建筑业企业之间或与科研机构、相关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同时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科技投入远远不够。
四是现行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主要还是“投资、建设、监管、使用”多位一体,工程建设管理的政企职责不分,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的市场化手段应用程度不高,利用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力量还不充分。
三、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的思考
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建筑业队伍结构调整。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努力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坚持以政府投资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前提,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建筑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建立符合工程建设规律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作用。
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加快国有建筑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型企业集团;大力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改革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提高工程建设市场化程度,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效益;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工程建设监管体系和建筑市场机制,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综合效益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运行机制,创新市场交易规则,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随着建筑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许多方面都触及政府职能和行政管理体制问题,我国建筑业和工程建设体制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把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建筑业和工程建设事业发展作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之一。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招标投标制度。要研究调整强制性招标投标的范围,凡政府投资工程应当依法进行招标,对非公有资本投资工程,除法律法规有规定的外,可由业主决定是否招标。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招标投标的方式,专业工程设计招标,评标标准应该突出专利、专有技术和工艺的先进及适用性;建筑工程设计招标,除重要建筑进行方案招标外,应大力提倡概念招标,以节约成本;项目管理、工程监理等招标,要重在选“人”、选“企业”,而不是简单地看价格;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总承包或施工承包,应当在通过技术标评审的基础上,实行合理的低价中标。凡政府投资工程必须进入有形市场,进行公开招标、评标和定标,并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全过程监控。
二是要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要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要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查处工程建设领域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加入WT0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我们要按照国际惯例规范好国内建筑市场,给予所有市场主体公平一致的待遇。
三是要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的监管。要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资金拨付、招标发包、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保修维护等法规制度,实现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管理程序化、规范化,依法进行,杜绝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切实提高政府投资工程的综合效益。
(二)加快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筑业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了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国有建筑业企业应依据行业规律和企业特点进行改制。目前,国有大型骨干建筑业企业一方面要按照区域性或专业化原则,归并重组子公司,缩短管理链条,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另一方面,要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成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进一步焕发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发挥在建筑业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地方所属中小型国有建筑业企业可以改制为国有资本不占控股地位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可以改制为民营企业。其中,以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的设计咨询类建筑业企业,可以主要由本企业职工按贡献、按岗位持股。在各项改制工作中要切实做到规范推进、公开公正,有效维护出资人、债权人和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建筑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应当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增强企业活力为目标。建筑业企业要结合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产权有序流动,有利于优化企业和社会的资本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增进企业和社会的财富。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结合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中央与地方所属关系进行重组。
(三)加快建筑业企业“转型接轨”步伐,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建筑业企业主要是勘察、设计、施工三个种类,模式统一、功能单一,不仅与国际通行的建筑业企业模式和企业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业主采购“菜单”化的需求。在加入WTO过渡期临近结束和当前市场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清况下,建筑业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接轨”步伐,即积极转变企业的组织形态和服务功能,尽快地与国际通行的服务模式相接轨。
当前工程项目可大致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是大型重化工业工程项目,如石化、冶炼、电力等;第二类是大型土木工程项目,如水利水电、路桥、港口、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第三类是大型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如大型文化、体育、商业设施和会展中心、航站楼等工程项目;第四类是量大面广的住宅工程项目及一般性工程项目。前两类项目的市场发展分别要求企业具备很强的工艺设计核心技术、采购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和设计与科研、复杂施工工艺及先进施工机械相结合的能力。第二类工程项目若采用BOT、BOOT建设方式,则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后两类工程项目的市场发展分别要求设计企业具备建筑方案原创设计能力,施工企业具备总承包能力和明显的质量成本竞争优势。
从“转型”来看,大型勘察院应逐步将技术层与作业层分离,技术层向岩土工程咨询公司或环境等工程咨询公司发展,作业层向钻探、打井等专业化施工企业发展。大型工业专业设计院可以向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试车考核等全功能国际型工程公司发展。也可以选择工程咨询公司体制,仍以设计为主业,拓展建设项目前期咨询和后期项目管理能力,为业主提供技术性和管理性服务。大型建筑设计院应重点提高方案原创设计能力,逐步将施工图设计分离出来,同时拓展工程前期策划和项目全过程管理能力。同时,应积极培育发展专业化、特色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促进建筑个性化创作的发展。
要鼓励传统大型骨干施工企业和设计企业把产权制度改革同做大做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的目标结合起来,通过自我功能改造或重组整合,成为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优势的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既立足于国内需求,面向“大业主、大工程、大项目”等高端市场,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率领我国建筑业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建筑业企业“转型接轨”,不是简单地改变名称,由现行的设计院、施工企业改称工程公司、咨询公司、设计事务所,而是要深入分析市场的要求和趋势,用国际化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全方位的对企业的组织形态、管理流程及服务功能进行调整和再造。建筑业企业要有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抓紧明确企业的定位,制定目标和发展战略,不仅注重产值规模的增长,更要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保证企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和现代工程咨询服务体系,提高项目投资的综合效益
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是深化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规范建设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
从80年代初期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开始组织工程总承包试点以来,工程总承包的业主认可度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但目前这项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为了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方式,国家通过相关法规的修订,赋予其明确的法律地位,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工程总承包方式的发展。应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高度出发,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建筑业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由工程总承包企业自行选择施工分包商,并对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
包括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等在内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大力发展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等工程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工程咨询服务体系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工程咨询从业人员的执业责任、权利和义务,是提高我国建筑业整体素质,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措施。
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各类工程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政府投资工程应积极开展以优化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咨询;各类工程咨询服务机构应积极与各类投资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优秀建筑事务所也应积极拓展项目管理业务,为业主提供全过程的服务。优势骨干监理企业应积极向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方向发展。另外,还要积极培育发展工程质量保险评估、代理机构、工程技术咨询等现代中介服务组织,不断丰富工程咨询服务体系的构成。各类工程咨询服务机构要特别注重自身信誉的建立,这是现代工程咨询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关键前提。
(五)大力发展劳务企业,抓好农民工教育培训,增强提高行业素质的基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目前,建筑业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要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来加强建筑农民工的各项工作。
一是要大力扶持发展建筑劳务企业。在继续实施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的同时,逐步将建筑业农民工纳入社会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强监管,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行建筑施工企业健康、安全、环境体系认证,制定强制性的工地生活区标准,探索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和途径,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是要建立建筑劳务用工信息网络,积极引导建筑农民工跨地区就业。建筑劳务输出地区应加强对外出建筑劳务队伍的协调与服务,可在建筑劳务输入量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服务机构。中西部等地区应把建筑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同时注重发挥本地区的专业技能优势,创立劳务输出品牌。
三是要高度重视建筑农民工培训和教育。积极推动将建筑农民工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组织协调,落实资金、师资力量和培训基地,因地制宜搞好农民工培训,切实提高建筑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施工总承包企业要改变劳务用工机制,选用成建制的劳务企业,切实加强对建筑农民工施工安全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推进建筑业企业技术进步,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发展状况,制定建筑业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措施,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以大企业为主体持续提高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综合国际竞争力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要大力支持大型工业设计企业或工程公司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大力支持大型土木工程公司提高科研能力和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装备能力,大力支持大型施工承包企业发展施工图设计能力,将设计与施工工艺紧密地结合起来。鼓励建筑业企业以大型工程项目为平台,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
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广泛应用和渗透,加快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我们要及时把握这一科技发展特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项目管理水平,实现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建筑业企业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要充分发挥设计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主导作用,工业项目设计中,设计企业或工程公司要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建设单位和建筑业企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倡导清洁生产理念,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贯彻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设计、施工要以营造“绿色建筑”和“节能省地型住宅”为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影响。设计要考虑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降低持续的资源消耗费用。选用建筑物的材料和制品,要考虑建筑物拆除后的材料可以循环利用,使建筑业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技术进步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人才机制。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竞争更具国际化,而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本质是人才机制的竞争。建筑业企业在股份制改造中,特别要注重人才的激励和培养机制,建设四支队伍(企业领军人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队伍),突出两个重点(造就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到四个不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达到两个人人(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实现企业中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企业自身的发展。
(七)充分促进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实现建筑业与相关产业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
工程建设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资源进行组合、转化的过程,需要一个高度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交易体系,建筑生产、交易活动需要有相关产业组成的发达的供应体系、高品质的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生产要素市场的支撑。因此,建筑业的发展程度与相关产业组成的供应链的发达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业的现代化和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应当充分依靠市场,充分发挥和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与其他相关产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动关系,相互作用,互相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关产业包括建筑材料、机电设备、工程机械设备、网络通讯、电子设备、室内装饰装修设施等,建筑业企业应当通过工程总承包和施工总承包,来组织和促进各相关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促进产业供应链的合理优化;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机械租赁、专业分包等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为工程总承包组合社会资源创造条件。建筑业企业可以通过强强联合,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联盟关系,加强与其他产业企业之间的连接和组合。
目前,建筑业已经呈现出一种开放型的发展态势。一些其他产业的企业,如机电设备制造、出口,专业化玻璃幕墙、钢结构生产企业等,通过发展施工、安装功能,发展项目管理服务等功能,进入到工程总承包市场,已在市场发展中逐渐融入到建筑业中。建筑业的发展还要与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产品发展、生产组织的新动向同步,不断地学习和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提高建造水平,促进新的建筑供应、生产体系的建立。
(八)以治理拖欠工程款为主线进一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创新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为建筑业发展创造更加优化的外部环境
当前,要继续做好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社会难点问题,努力实现国务院提出的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工作目标。一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意见的通知》,及时对影响目标按期完成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解决对策。抓好落实清欠责任,提出解决拖欠难点问题的政策措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运作方式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规范措施。房地产企业应实行经济担保制度。二是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
要加快修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和招投标代理机构的市场准入规定,使建筑市场准入管理成为有力的引导手段。加快修订和完善资质标准,减少不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减轻企业申报资质负担,为企业拓宽经营发展空间,大型企业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专,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条件。
继续深化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向技术法规发展。进一步完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立项、编制、批准、实施等管理体制,加快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或修订。解决工业领域技术标准化陈旧落后的状况,建立健全结构合理、覆盖范围广、先进适用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的配套措施。按照投资体制和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工程造价机制。
积极推行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和执业资格人员责任保险制度,将建筑市场各类责任主体和各类专业人士全部纳入信用体系范围,实行失信惩戒制度,用市场经济手段约束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后,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谋划全局、把握方向、提出战略、制定政策和技术标准、推动立法和提高监督执法能力上。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的任务要更好地依靠协会、学会承担。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支持行业协会、学会工作,协学会要加强自身建设,成为真正的行业自律组织。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加快建筑业改革发展思考建议》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