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分析探讨

发布时间:2022-01-19 15:27:22 | 来源:网友投稿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企业、一个单位要发展,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关系到祖国未来的教育也如此,也要创新。什么是创新呢?大致可理解为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这三种。而创新教育则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问答”式的模式,这种模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创新智能的培养。那种强调书本、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的传统教学是永远也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  

    面对思维活跃的小学生,他们往往有不同于常理的思维,他们社会经验、文化知识不丰富,极少会受定势思维影响,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对于同样一个问题,他们的想法可能在大人眼中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还有点可笑,而这正可能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萌芽。所以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发展了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所以教育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改变,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新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怎样才能让小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呢?我觉得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创造宽松的、自由的、和谐的、无畏的学习环境,无畏才能放松,才能创造。  

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开课时,师生可以共同确定新课学习和训练的重点、难点,明确学习方向,教师经过疏导和归纳,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自学目标。同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的情感化,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游戏、录像和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以形成强烈的达标意向,学生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着学习活动。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我不再是按照老模式:出示例题---学生试做---老师讲解。而是先让学生联系我县即将建设的南台山森林公园,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建设南台山森林公园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让你来当总指挥,打算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争先恐后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一个比一个想得全面,还真有总指挥的超前意识和胆略。趁此时机我出示例题,引导两个学生列出算式:1÷(l÷10+l÷15)和250÷(250÷10+250÷15)。并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很快解决了单位“l”和工作效率问题,也就确定了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这样通过改革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唤起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和谐、民主、愉快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积极开发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  

创新思维只是思维中的一种,相对于传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所有人都有的。每个人对每一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管他的想法怎样,相对于问题而言,每一个想法就都是一种创新。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让他们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去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并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9加几”时, 一个小朋友选择了用小棒摆9加4,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小朋友提问题。
       生1:“你为什么从4根里拿出1根放到9根里?”
       生2:“为什么要凑十?”
       生3:“为什么拿1根,不拿3根或者2根呢?”
       生4:“为什么你从4根里拿小棒和9凑十,不和右边的4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又如,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生1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得到了18和24的最小公倍数后,生2提出:“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生3提出:“你为什么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第三个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也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探讨,把24和48的质因数与18和24的质因数进行比较,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学习探究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中,不在于寻求什么结论,而在于展示“我是怎样寻找这个结论”的过程,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探索过程中每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有表现出超越自我、超越别人的一种潜意识和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学习过程出现差错的学生,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允许再“想一想”,即使是重复别人的正确答案,也给予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知识内化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特征进行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学生针对综合性的训练,通过知识的迁移,掌握和理解新知识,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知识系统,教师根据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拓宽他们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四、创新就要让学生努力实践和合作  

真知源于实践,灌进去的知识学问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身修得来的,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多设计动手操作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针对学校大班额,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我们采取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学习方式的指导,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课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管理运用能力。学习小组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已见,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五、启发求异思维,打破定势思维和习惯性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创新思维最本质的特性是求异性,而求异思维又包括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而创新活动却离不开直觉思维,但直觉思维最容易受定势思维和习惯思维的影响,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进行多样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力,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这样提问目的是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如在教完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为使学生更熟练计算进位加法,安排一组填空,要求其尽量多填,使等式成立:7+8=□+□,□+4=6+□,□+□=3+9,8+□=□+5,把唯一性的填空改编成一空多填式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也可以进行一问多答、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练习。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进行这样的训练:分别把12、18、24颗糖放在盘子里,每盘放2个或2个以上,各有几种放法。  

教师还要抓“想象”训练。想象思维它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可以运用直觉想、跳出框框想、触类旁通想、举一反三想等。在概念教学中,就常常借助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叫学生进行了用手比画圆的游戏活动,通过此游戏使学生理解了手指较长围的圆大,大的圆周长也就大,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系?会跟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呢?然后通过动手量,使学生对圆的周长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知,这样学生通过想象,思维发散性得到了训练,学生从想象中发现在操作中验证得初结论,使思维富有创新性。  

总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大都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应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究方法进而得出结论,让他们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教师则要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前提,联系实际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的外部条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推荐访问:创新能力 小学生 探讨 培养 分析

本文标题: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分析探讨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119/7895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分析探讨》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