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现状调研对策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基础。9月10日至9月16日,第三调研组在副主席蔡建平、袁裕丽的带领下,先后多次听取市人事局、科技局等部门情况介绍,深入神通阀门、盖天力药业、南通南方润滑、尤希路化工等企业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近三年来,我市大打"人才兴市"牌,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内引外联,广揽各类人才,构建起满足不同需求的人才队伍,为工业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1、人才数量增加。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多项有关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尤其是2003年出台《人才开发资金使用办法》这一企业用人、政府买单的政策后,人才引进数量呈直线上升。2004年直接进入企业的大中专生达1711人;2005年达2058人,比上年增长20%;2006年1-9月2512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2%。人才引进数连续三年创南通地区之最。
2、引才渠道拓宽。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基本形成了政企共同引才的喜人局面,引才渠道不断拓宽。人事部门已从传统的本地办人才市场拓展为本地、外地、网上三大市场同时并进。其中,网上市场日点击率已超千人次,成为我市对外引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招牌,名列全省71个县市之首。企业引才的积极性也逐步提高。去年有130家次企业随市人事部门到全国各地招聘人才,最多的一家企业连跑了10多个批次的专场招聘。人才柔性流动大力推进。近三年来已先后引进了50多个国外智力项目、建立多个清华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聘请了一批周六行工程师、候鸟型工程师、企业技术顾问等。
3、人才效应显现。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创新,也就提高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四达公司紧紧依托十年前引进的50名大学生把电池打响全国,创造了企业今天的辉煌。三信电子依靠来启参加社会实践的清华大学博士生一下子解决了多年的技术难题。盖天力药业依靠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开发了槐耳系列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神通阀门通过引进国外智力项目,邀请外国专家现场指导,使该公司的阀门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我市工业企业科技人才建设方面的存在问题
1、人才总量偏少。从数量上看,到去年底,我市116万人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5.5万,占4.9%,与南通地区的平均数5.5%相比,少了零点六个百分点。而且,这些5.5万中专以上学历中,极大部分是大专、中专学历,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占比很少。2004年引进本科生401个,占当年人才引进数的19%;2005年439个,占当年人才引进数的19%;今年1-9月份512个,占今年人才引进数的22%;这几年研究生引进数为零。从质量上看,做一般技术工作、基础性的人才多,而研发性、高精尖人才紧缺。除了林洋等少数几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性的公司招到几个高精尖人才外,一些刚达到500万的规模企业几乎很难招到。
这几年,特别近三年,我市人才引进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人才总量还是偏少。其原因是我市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缺乏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待遇偏低。据对人才跳槽较多企业的调查,本科生的月收入约在1000元左右,加上政府补贴,也不过1500元;而林洋等公司本科生月工资在1500元-2000元之间,加政府补贴,达到2000元-2500元。南通市区的企业本科生工资虽是在1000至1500元之间,但福利较好。苏南本科生工资大约在1500至2000元之间,企业还为员工缴纳"三金"。由此可以看出,人才跳槽较多的企业员工工资福利明显低于本市其他企业和南通、苏南等地的企业。二是缺少科技人才发展平台。按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要求,企业技术人员数量应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直接从事研发人员占所有职工的10%以上,企业技术创新收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的70%以上。但我市民营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企业整体规模偏小,高科技企业不多,高科技项目很少,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科技人才感到无用武之地,缺少吸引力。三是民营企业家思想观念陈旧,存在安于现状的保守倾向,满足眼前的短期效益,不愿意投入精力与财力研发更新换代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
2、本地人才返启率低。本地人才返回率应在70%左右。但**人才的返启率却远远低于这个比例,尤其是**籍的本科生除了教育、卫生外,很少有人回启企业工作。真正是出去一火车,回家一卡车。抬头看看**企业的本科生基本上都是苏北和内地的本科生。
即使本地企业给付本科生的工资与苏南企业相差无几,一些**籍本科生就是不愿回启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就业观。他们总认为苏南总比**好,有发展前途。二是虚荣性问题。认为大学里学了几年仍然回到家乡做个工人,在亲戚、邻里面前觉得没面子。在苏南企业工作,总比在宅边的企业工作感觉要好,亲戚、邻里面前有面子。
3、人才流失率高。人才流失严重已经成为我市人事部门最感头痛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市引进的人才流失率在60%一70%左右。也就是10个人中只留下3-4人。有的呆了几个月就走了,长的不过一年多也就走了。我市有家"三十强"企业,几乎年年都要引进十多个大学生,而真正留下的只有一两个人。这也导致了一些企业不愿再引进人才。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企业用人"叶公好龙"。在一些急需的、关键性岗位上,老板均要安排自己的人将外地人才看紧,让他们缺乏尊重感、成就感。二、人才培养机制缺失。很少有企业对人才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我市某公司去年招了4个大学生,不知道怎么用这几个大学生,直到现在都没有安排岗位。如此这般,就只有"天高凭鸟飞",飞出去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三是人文环境欠佳。外地人来启首先遇到的是语言不通,风俗不同等问题,再加上相当多的本地人有排外倾向,企业负责人办事又缺乏诚信,更不用说去关心他们谈婚论嫁、住房、户口等一些切身问题。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只得选择离开。
三、推进我市科技人才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淡薄、科学技术的忽视,就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宣传,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首先必须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人才观教育。领导的人才意识增强了,就会给人才工作带来宽松的环境和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应加强企业负责人的人才观宣传。要通过对一些高贴息、高奖励的科技创新典型事例的宣传,调动企业用好人才的积极性;只有企业家们的人才意识增强了,对科技人才的热情提高了,才能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再次是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留住人才。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坚决克服各种陈旧的用人观念和意识,留住更多的人才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吸引更多的**籍大学生回启工作。
2、加快人才引进。**在全国首创"人才开发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等,着重向工业企业倾斜。工业企业凡引进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人才的,三年内由市财政每月分别予以补贴;在职人员通过进修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由市财政进行奖励;本科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工作企业工作,还可享受专项住房补贴。这项企业用人、政府"买单"的政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2003年实现这项政策后,我市人才引进数量呈直线上升,一直名列南通地区之首。建议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人才引进步伐,通过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打造**优势。外地有的政策我们要有,外地没有的我们要创造条件有。以优惠的政策、优厚的条件、优良的环境,为各行各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特殊人才,做到才为我有,智为我用。如对引进的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人才,其子女上学,初中、小学免费择校就读。在重点企业工作(服务年限超过3年)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可享受安家补贴。建议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要关心工业企业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奖要向一线科技人员、向原创人员倾斜,重点奖励科技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科技人员制度,重大节日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使他们安心**、奉献**。对我市科技人才开发的产品只要符合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就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目录。通过这些办法,一方面建立**在全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也引导民营企业重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使我市人才留住率也达到南通地区之首。
3、推进柔性流动,吸引高层次人才。高精尖的研发性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支点,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我市要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有一定难度。鉴于这一情况,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进行探索人才柔性流动,并取得了成效。盖天力药业就是利用科研院所的专家帮助其开发产品,把产品打入各大医院,占领了市场。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推进人才柔性流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建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科技人才库,采取聘用、暂聘、借用、试用、招标等各种形式多渠道利用人才。对市外人才到我市工作和本市各类人才的相互兼职,要一路绿灯,不受户籍、身份、人事关系及其档案限制,来去自由。针对目前我市范围因流动原因而辞职或被辞退的情况,只要本人向人事部门申请复职,在一年内办理了复职手续的,建议政府进一步放宽政策,为其恢复人员身份。在柔性流动岗位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建议与本职工作业绩一起记入本人档案,作为今后提职、加薪等评价的依据之一。柔性流动人才在受聘期间,在项目资助、奖励等方面要享受本市同类人员的待遇;来启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柔性流动人才,也可享受本市有关的优惠政策。通过这些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为**的经济建设服务。
4、发展中介机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技术信息服务中心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我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许多企业有引进人才、包装产品、申报科技项目的愿望,但却不知如何着手去做。如果这项工作仅靠科技部门来承担难于完成。因此,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成为未来几年我市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政府组织和动员专业技术力量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注意扶持和培养一批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大力培育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选择有优势的科技推广、技术中介机构,重点给予资金和技术信息上的支持,在人员培训、服务手段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技术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精品服务机构。
一、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近三年来,我市大打"人才兴市"牌,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内引外联,广揽各类人才,构建起满足不同需求的人才队伍,为工业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1、人才数量增加。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多项有关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尤其是2003年出台《人才开发资金使用办法》这一企业用人、政府买单的政策后,人才引进数量呈直线上升。2004年直接进入企业的大中专生达1711人;2005年达2058人,比上年增长20%;2006年1-9月2512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2%。人才引进数连续三年创南通地区之最。
2、引才渠道拓宽。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基本形成了政企共同引才的喜人局面,引才渠道不断拓宽。人事部门已从传统的本地办人才市场拓展为本地、外地、网上三大市场同时并进。其中,网上市场日点击率已超千人次,成为我市对外引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招牌,名列全省71个县市之首。企业引才的积极性也逐步提高。去年有130家次企业随市人事部门到全国各地招聘人才,最多的一家企业连跑了10多个批次的专场招聘。人才柔性流动大力推进。近三年来已先后引进了50多个国外智力项目、建立多个清华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聘请了一批周六行工程师、候鸟型工程师、企业技术顾问等。
3、人才效应显现。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创新,也就提高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四达公司紧紧依托十年前引进的50名大学生把电池打响全国,创造了企业今天的辉煌。三信电子依靠来启参加社会实践的清华大学博士生一下子解决了多年的技术难题。盖天力药业依靠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开发了槐耳系列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神通阀门通过引进国外智力项目,邀请外国专家现场指导,使该公司的阀门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我市工业企业科技人才建设方面的存在问题
1、人才总量偏少。从数量上看,到去年底,我市116万人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5.5万,占4.9%,与南通地区的平均数5.5%相比,少了零点六个百分点。而且,这些5.5万中专以上学历中,极大部分是大专、中专学历,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占比很少。2004年引进本科生401个,占当年人才引进数的19%;2005年439个,占当年人才引进数的19%;今年1-9月份512个,占今年人才引进数的22%;这几年研究生引进数为零。从质量上看,做一般技术工作、基础性的人才多,而研发性、高精尖人才紧缺。除了林洋等少数几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性的公司招到几个高精尖人才外,一些刚达到500万的规模企业几乎很难招到。
这几年,特别近三年,我市人才引进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人才总量还是偏少。其原因是我市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缺乏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待遇偏低。据对人才跳槽较多企业的调查,本科生的月收入约在1000元左右,加上政府补贴,也不过1500元;而林洋等公司本科生月工资在1500元-2000元之间,加政府补贴,达到2000元-2500元。南通市区的企业本科生工资虽是在1000至1500元之间,但福利较好。苏南本科生工资大约在1500至2000元之间,企业还为员工缴纳"三金"。由此可以看出,人才跳槽较多的企业员工工资福利明显低于本市其他企业和南通、苏南等地的企业。二是缺少科技人才发展平台。按省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要求,企业技术人员数量应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直接从事研发人员占所有职工的10%以上,企业技术创新收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的70%以上。但我市民营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企业整体规模偏小,高科技企业不多,高科技项目很少,技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科技人才感到无用武之地,缺少吸引力。三是民营企业家思想观念陈旧,存在安于现状的保守倾向,满足眼前的短期效益,不愿意投入精力与财力研发更新换代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
2、本地人才返启率低。本地人才返回率应在70%左右。但**人才的返启率却远远低于这个比例,尤其是**籍的本科生除了教育、卫生外,很少有人回启企业工作。真正是出去一火车,回家一卡车。抬头看看**企业的本科生基本上都是苏北和内地的本科生。
即使本地企业给付本科生的工资与苏南企业相差无几,一些**籍本科生就是不愿回启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就业观。他们总认为苏南总比**好,有发展前途。二是虚荣性问题。认为大学里学了几年仍然回到家乡做个工人,在亲戚、邻里面前觉得没面子。在苏南企业工作,总比在宅边的企业工作感觉要好,亲戚、邻里面前有面子。
3、人才流失率高。人才流失严重已经成为我市人事部门最感头痛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市引进的人才流失率在60%一70%左右。也就是10个人中只留下3-4人。有的呆了几个月就走了,长的不过一年多也就走了。我市有家"三十强"企业,几乎年年都要引进十多个大学生,而真正留下的只有一两个人。这也导致了一些企业不愿再引进人才。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企业用人"叶公好龙"。在一些急需的、关键性岗位上,老板均要安排自己的人将外地人才看紧,让他们缺乏尊重感、成就感。二、人才培养机制缺失。很少有企业对人才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我市某公司去年招了4个大学生,不知道怎么用这几个大学生,直到现在都没有安排岗位。如此这般,就只有"天高凭鸟飞",飞出去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三是人文环境欠佳。外地人来启首先遇到的是语言不通,风俗不同等问题,再加上相当多的本地人有排外倾向,企业负责人办事又缺乏诚信,更不用说去关心他们谈婚论嫁、住房、户口等一些切身问题。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只得选择离开。
三、推进我市科技人才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淡薄、科学技术的忽视,就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宣传,营造重视人才的氛围。首先必须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人才观教育。领导的人才意识增强了,就会给人才工作带来宽松的环境和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应加强企业负责人的人才观宣传。要通过对一些高贴息、高奖励的科技创新典型事例的宣传,调动企业用好人才的积极性;只有企业家们的人才意识增强了,对科技人才的热情提高了,才能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再次是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留住人才。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坚决克服各种陈旧的用人观念和意识,留住更多的人才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吸引更多的**籍大学生回启工作。
2、加快人才引进。**在全国首创"人才开发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等,着重向工业企业倾斜。工业企业凡引进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人才的,三年内由市财政每月分别予以补贴;在职人员通过进修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专业技术人员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由市财政进行奖励;本科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工作企业工作,还可享受专项住房补贴。这项企业用人、政府"买单"的政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影响。2003年实现这项政策后,我市人才引进数量呈直线上升,一直名列南通地区之首。建议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人才引进步伐,通过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打造**优势。外地有的政策我们要有,外地没有的我们要创造条件有。以优惠的政策、优厚的条件、优良的环境,为各行各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特殊人才,做到才为我有,智为我用。如对引进的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人才,其子女上学,初中、小学免费择校就读。在重点企业工作(服务年限超过3年)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可享受安家补贴。建议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要关心工业企业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奖要向一线科技人员、向原创人员倾斜,重点奖励科技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科技人员制度,重大节日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热情,使他们安心**、奉献**。对我市科技人才开发的产品只要符合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就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目录。通过这些办法,一方面建立**在全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利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也引导民营企业重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使我市人才留住率也达到南通地区之首。
3、推进柔性流动,吸引高层次人才。高精尖的研发性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支点,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我市要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有一定难度。鉴于这一情况,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进行探索人才柔性流动,并取得了成效。盖天力药业就是利用科研院所的专家帮助其开发产品,把产品打入各大医院,占领了市场。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推进人才柔性流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理念,建立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科技人才库,采取聘用、暂聘、借用、试用、招标等各种形式多渠道利用人才。对市外人才到我市工作和本市各类人才的相互兼职,要一路绿灯,不受户籍、身份、人事关系及其档案限制,来去自由。针对目前我市范围因流动原因而辞职或被辞退的情况,只要本人向人事部门申请复职,在一年内办理了复职手续的,建议政府进一步放宽政策,为其恢复人员身份。在柔性流动岗位所取得的工作业绩,建议与本职工作业绩一起记入本人档案,作为今后提职、加薪等评价的依据之一。柔性流动人才在受聘期间,在项目资助、奖励等方面要享受本市同类人员的待遇;来启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柔性流动人才,也可享受本市有关的优惠政策。通过这些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为**的经济建设服务。
4、发展中介机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技术信息服务中心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我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许多企业有引进人才、包装产品、申报科技项目的愿望,但却不知如何着手去做。如果这项工作仅靠科技部门来承担难于完成。因此,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成为未来几年我市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政府组织和动员专业技术力量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注意扶持和培养一批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大力培育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选择有优势的科技推广、技术中介机构,重点给予资金和技术信息上的支持,在人员培训、服务手段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技术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精品服务机构。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工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现状调研对策》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