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5年我县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位于**省东北部,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街道、园区),171个村委会、20个居委会,总人口35万。是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因境内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一、**县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建设“三个中心”和“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最大文化生态公园”的目标,找准发展定位,培植特色产业,促进了**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6.7亿元,财政总收入为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42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22.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6.76亿元。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我县经济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经 济 指 标 2000年 2005年 2008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0.7 27.8 36.7
财政总收入(亿元) 0.58 1.16 2.8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3 15 22.7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 / 164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亿元) 7.27 16.6 26.7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02 8.28 14.17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163 3361 4329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二、三产业水平显著提高。
2008年,我县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期末分别提高0.7个和2.4个百分点。三产结构由“十五”期末的18.7:40.8:40.5优化为15.6:41.5:42.9。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异军突起,到2008年底,游客达409.6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达8094万元,旅游综合收入10.16亿元。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三)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近年来,我县创新招商理念,改进招商方式,不断实现由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以商养商向全民安商转变,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实效,扩大利用内资和外资的规模。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642万美元,增长43.8%;实际利用省外投资6.07亿元,增长22.3%。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亿元,增长32.2%。由于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我县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随着城区道路、一江两岸、乡村公路改造、新天佑中学、**博物馆新馆、客运车站、旅游集散中心、垃圾处理厂等一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宾馆等一批星级宾馆的建成使用,大大改善了我县的经济运行承载能力和旅游接待能力,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我县按照“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农村,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政策补贴为手段,以提高农民文明卫生素质为抓手,新农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加强。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通路、通电、通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29元,城乡居民年末存款达26.76亿元。全县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县高考成绩名列全省前列、全市前茅。城市医疗保险和农村卫生医疗保险基本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增长率为5.87%,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33.5%,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2010—2015年面临的形势
(一)当前我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实力相对不强,发展水平仍显滞后。虽然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但通过横向比较,我县经济实力仍较薄弱,与全省相比,我县处于中游水平;与全市相比,我县处于下游水平;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县只比休宁略强些。
与周边县市比较
经 济 指 标 ** 休宁 浮梁 开化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7 32.62 37 54.77
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85 1.74 2.04 3
人 口(万人) 35.1 27.32 28.49 34.9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329 5126 5029 6115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少支柱产业支撑。目前我县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处于散兵作战状态,没有形成合力,很难发展壮大,而且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虽然旅游和茶业已形成我县的两大支柱产业,但是产业链延伸不够,对财政贡献小,缺少支柱财源。
(二)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
1、由于历届县委、政府的重视,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旅游强县等荣誉称号。生态和文化是我县的两张金字招牌,这将有利于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2、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我县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
3、两条铁路的开工建设,将使我县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
4、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特别是泛长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将有利于**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5、根据国家统计局专家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今年底将触底,尽管形势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是好的。
三、战略目标
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67.6亿元 年均增长13%
财政总收入 5.4亿元 14%
一般预算收入 3.56亿元 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1.9亿元 18%
工业总产值 72.25亿元 12%
旅游综合收入 27.5亿元 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4.9亿元 12%
农民人均纯收入 6360元 8%
城镇化率 42% 县城城区人口达10万
四、战略方向
(一)把“三大中心”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加快发展,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重点加强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和减排工作;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聚集和带动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特别要加快茶业产业的发展,加快培育茶叶大市场,要在改进茶叶加工水平、茶叶品牌建立和茶叶相关产业建设上下功夫,真正把**建设成为中国的茶叶大县、强县。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移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业创新为突破口,培育主导产业,抓大扶强,形成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功能,从而带动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要以发展旅游产业为重点。在抓好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交通运输、休闲娱乐、商贸会展、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应,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兴旺。
(二)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促动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现阶段,招商引资工作仍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通道,必须在突出抓项目、抓氛围、抓服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我县邻近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水、电、土地及劳动力等资源优势,积极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圈,更多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引进项目、技术、资金和人才,实现经济的优势互补,努力营造一个“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环境,促进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大发展。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我县要充分利用优美生态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优势,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最大生态文化公园”的目标,加快我县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
(四)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从我国的实践看,沿海发达县市,近十几年来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搞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在加强项目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抓投资的进度,因为只有大投入,才有大产出,才能大发展。
(六)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经济发展无尽头,创优环境无止境,如何在国家政策和发展的大环境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只有上下齐心、协调发展,才能使县域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2010—2015年我县经济发展战略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