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农业增产增收现状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01-30 15:18:58 |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三农”困境的关键问题。今年4月,**县农业局组织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对全县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县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453元,提高到2007年的2438元,年均增长11.29%。  

  一、农民增收难问题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民收入虽逐年有所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日显突出,主要表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反差大。从2001年到2007年,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六年共增加985元,年均增长11.29%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313元,年均增长19.76%,农村低于城镇发展水平。  

  2、农民增收渠道少。据调查,我县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以及外出打工收入,从乡镇企业及村级集体组织经营收入极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很少有农副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包装、品牌等附加值增值收入。2007年全县农户种、养业收入11.45亿元,占农民总收入的58.7%。  

  3、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种结构没有大的改善,优质农产品少,缺乏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市场卖价低,增产不增收。  

  4、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是弱质产业,本身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弱,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电力、道路交通、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又差,特别是近年来水灾、旱灾、雪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给农民增收造成了不稳定性。  

  5、农民收入不平衡。农村留守人员中绝大多数属“3861”型,即中老年妇女、老年人、学生儿童占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少,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高中学历文化的几乎没有,有一技之长的就更少。调查中发现,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从事二、三产业致富;而从事纯农业的农民多数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生产投入不足,外出打工的机会少,增收渠道窄,家庭收入低。  

  6、农民收入入不敷出。随着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农村水电、运输等成本的不断增加,从统计数据上看,虽然农民收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农村医疗、孩子教育和红白喜事人情费支出不断加大,造成收支极不平衡。如现在农村没有很好的医疗保障,农民生小病一般不敢上医院求医,若遇大病就得举债治疗,造成因病返贫。  

  7、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附加值不高,导致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上不去、成本高。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质量差。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宏观指导,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政府越位、农民失位问题;有的地方把调整结构片面理解为“减粮扩经”,不是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做文章,而是把精力放在数量增减上,结果导致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压力,价贱伤农。  

  2、农村从业人员劳动素质不高,适用技术应用差。农村现有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农民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不强、思想观念落后,技术资料看不懂,适用技术学不会,先进理念接受不了,信息获取渠径太少,农业科技成果难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收入稳定性差。由于历史原因和投入主体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尤其是水利设施比较陈旧、农村道路多数不能确保晴雨畅通,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增效差。目前,我县列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两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太小,带动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不少龙头企业尚未建立自己固定的“生产基地”;四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三农”的手段不力。目前,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和队伍出现萎缩,投入不足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随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从事业单位转变为“以钱养事”的民营非企业性质,更加凸显“线断、网破、人散”的景象。“农业信息网”、“农业科技110”和“村支部+协会”等有效载体,在一些地方仅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有待建立健全,相关协会的作用、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6、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发展筹资困难。调研中,大多数种养大户和企业业主共同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是贷款难问题。如何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融资机制,建立政府引导、财政资助、多元资本投入、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担保机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7、农村适用科技人才缺乏,现有人才作用发挥差。农村农业农民要稳定、快速增产增收,需要培养、造就、挖掘大批不走的适用科技人才,并能在千家万户生根开花的“田专家”、“土状元”。但我县广大农村一方面是人才缺乏,面临培养难、挖掘难,尤其是不走的科技拔尖人才十分缺乏;另一方面是现有科技人才作用发挥差,特别是鼓励涉农部门的广大科技人员到“三农”第一线去发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作用更差,因而形成了“没人才—想人才—要人才—发挥难”的不良循环的被动局面。  

  三、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建议  

  1、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引导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增收。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因此,要坚持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并重,在抓好粮食、畜牧业等传统产业同时,培育和壮大茶叶、魔芋、烟叶、中小药材、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特色产业都面临一个产业调大、产品调优、特色调强、市场调活问题。因此,要引导农民搞好科技开发、生产要素开发和市场开发,不断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当前,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抓住当前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引导农民抓好粮食生产带动其它收入特别是农村二、三产业收入的增加。抓粮食生产不能就粮食抓粮食,要在不断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培育和引进推广高产、优质良种,大力发展有机贡米、专用粮生产的同时,加速发展粮食转化工程,如:加工转化,提高粮食加工比例,开发粮食的精深加工品;生物转化,以开发饲料粮发展畜牧业;商贸转化,重点在酿造业上做文章。  

  2、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主要存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程度不高和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一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发展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一批能连接市场、能带动基地的龙头企业。要面对市场,从我们自己的特色出发,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有带动辐射效益的龙头企业,比如茶叶、贡米加工、果蔬贮藏保鲜、畜产品加工、粮食转化等龙头企业。要选择一批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帮助搞好原料生产基地,并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政府要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和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对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进行技术培训、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设施建设和治污建设等,应给予财政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输设备,财政可适当给以贴息。二是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  

  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市场,完善市场网络和市场功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中介+农户”的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突出抓好几个“叫得响、过得硬”的品牌,使我县农产品参与全国大市场流通,争夺省内外市场份额。要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诸如“龙峰”、“梅子贡”等具有**特色的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我县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积极组织业主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提高区域产品的知名度和进行技术交流。应探索和发展直供、直销、代理配送、连锁超市、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三是完善土地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化经营。要解决好农民土地使用权合法有序流转问题,这事关农业产业化能否真正“化”起来。在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鼓励和支持农户之间进行转包、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通过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能手聚集,实现规模生产与经营。政府要提供有效的服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指导、协调、服务、监督和管理等各项工作。鼓励建立和组织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发展农业土地租赁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水电、交通、园区开发等建设,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土地资源。要进一步明确农户的承包经营权,促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理四权统一的承包权。四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是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拓展空间能力、提升农业发展环境。  

  3、加强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引导农民多渠道增收。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一要进一步发挥好现有涉农科技人才、科技科普科协网络组织(如农业信息网、科技110、各类协会等)在“三农”第一线的作用,让他们有施展科技才能智慧的后台;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普九”义务教育,从娃娃抓起,提高全民总体素质;三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让更多的返乡青年掌握农业基础知识;四要狠抓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以典型示范,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确保每户有一名合格的不走的“田专家”、“土状元”;五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转产技能培训,尤其要重视对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生存本领的培训,努力打造成“劳力品牌”。要充分利用农民工培训项目政府出资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培训与扩大劳务输出相结合,开展“订单培训”;要对参加培训并经考试合格人员发给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对外出务工人员发放“创业绿卡”。  

  4、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增收。要建立县、乡、村和民间多元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各级财政要保证改善农业条件的专项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农民作为农业投入的主体,要积极探索农民“一事一议”的新机制。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民间资本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充分地释放。当前,特别是要重点抓好农田(山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确保农村道路晴雨畅通,为乡村经济发展解除瓶颈制约;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建设。   

  5、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一是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农业科技110、农经网络平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加速网络延伸到乡镇、种养大户,完善乡镇、村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开展网上招商、网上咨询、网上销售等服务;二是建立健全优良种苗繁育体系。要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尤其是要加强茶叶、魔芋、马铃薯等地方特色品种的选育,加速地方特色品种的选、认定工作,全面提升优势农产品良种化水平;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要建立与国内、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制定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产品质量地方及企业标准;四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要进一步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的工资、公用经费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工资经费全额实现国库统一发放。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房产、设备产权应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随意侵犯,改变目前有些地方随意抽调农技干部从事非农工作的现象和随意拍卖、出租、侵占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财产的行为。  

  6、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引导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收。一是要改善农业投资环境,综合打捆农业、水利、农机、国土等多部门项目,集中连片打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业龙头企业、企业业主、种植大户、种田能手多渠道投资农业建基地、签订单。二是要着力解决好农业贷款难问题,金融部门要创新支农方式,大胆尝试农民土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以及多年生作物抵(质)押贷,推行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贷款等,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对农户贷款,除了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重外,还必须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大额支农授信贷款;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推广发放订单跟踪贷款和尝试开展仓储式流动资产质押贷款;要积极探索建立乡村农业贷款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来源可以由会员认缴贷款风险金、政府对农业的扶持金及其他资金组成,担保机构主要为有发展前景的种养大户及信誉好的农户提供贷款担保;要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镇)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  

  7、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引导农民从减债解困中增收。减负是增收,减债解困也是增收。据调查,乡村债务沉重问题在我县不少乡村普遍存在,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是否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的障碍。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帮助农村集体化解债务工作,这不仅事关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事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稳定。  

  8、以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教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前重点要抓好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确保农民有病看得起,有药吃得起,其它后顾之忧逐步有保障,让广大农民放心抓发展,全力找票子,增收有路子。  

推荐访问:增产 增收 调研报告 现状 农业

本文标题:农业增产增收现状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130/8499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农业增产增收现状调研报告》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