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xxx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2-01-30 15:20:27 | 来源:网友投稿

xxx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xxx基本概况

(一)xxx自然概况

      xxx地处东经102°17′~102°27′,北纬24°35′~26°46′之间,八街小河河谷盆地中部,东西最宽18公里,南北最长20公里,位于滇中高原中部,距安宁城35公里,东、西分别与晋宁县、易门县接壤,南、北分别与本市一六街乡、鸣矣河乡毗邻,土地总面积为19862.66公顷,其中:农用地17476.76公顷,占总面积的87.99%;建设用地967.33公顷,占总面积的4.87%;未利用土地1418.57公顷,占总面积的7.14%,海拔在19002400之间。全镇地势东西边缘高,向中部逐步倾斜,境内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节多雨,冬春季节晴干,属滇中地区中亚热带山原温凉气候。气温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干湿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8,年日照数可达2054小时。镇域属螳螂川流域,有螳螂川、六村小河、堍杉河等,其中螳螂川为八街坝子主要河流,在八街境内全长18公里。此外,还有大龙潭、小龙潭、东山龙潭、龙泉寺龙潭等,年径流量每平方公里20万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约850毫米,是安宁市第一大坝子及粮食主要产区。

(二)社会经济概况

      xxx属农业型乡镇,现有过境省道2条,镇域内交通便利,下辖12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67个村民小组及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耕地总面积1884.94公顷,其中水田1028.26公顷,旱地856.68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磷矿、硅矿等。传统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烤烟、浅水藕、茭瓜等。2004年末全镇总人口30880人,(人口密度150/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3987人,非农业人口6893人。财政收入1571万元,农业总产值9028万元,工业总产值2.8亿元,人均纯收入3142元。改革开放以来,xxx的农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从当前农村家庭经济结构看,农民的收入依然很低,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较低。2004xxx农业从业人员为11922人,出售农产品总收入7769万元,人均6516.52元,扣除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实际人均来自农业纯收入为1800元左右。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

      xxx地处易门、安宁、晋宁三县交界,自古以来就是很好的物资聚散地和传统的农业区,无工业污染,水源丰富,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和种、养业的发展,土地宽阔,农业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八街地区增加农民收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无长效

      xxx近年来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花去不少的物力和财力,但效果不佳。近几年政府加大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由于各级干部在宣传上广度、深度不够,没能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片面地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只是面积上的加加减减,在数量增减上做文章,忽视了质和量的内在关系,导致调整后的产业老是走在市场背后。如砀山梨挂果无市场,滇梗优质稻丰产性差,麻弯豆品质差,茭瓜、水生蔬菜不成规模,技术、销售等环节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资金投入不到位

      虽然镇政府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但因镇财力有限,只能缓解一些急需工程,总体上设施不配套,水浇地缺水,品种不对路,增产不增收,农产品没有销售市场,也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农产品的升级和发展。配套资金不到位,使农业经营难以形成产业化。

(三)、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难度大、剩余劳力过多

     根据安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八街被定位为水资源保护区,农村只能发展无污染工业或第三产业,而目前开展的技术教育是以培养种植业人才为主,由于没有相关企业来拉动产业的发展,不能形成规模。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一技之长,缺乏竞争力,劳务输出困难大。xxx农业人口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难度大。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一部分农民心理已有满足感,认为只要有田地种,不挨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行。大部分农民由于没有一技之长,进城打工无路,致富无门,只好闲散在家,闲置浪费了大量劳动力资源。

(四)、市场信息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由于xxx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盲目生产,造成大部分农产品只能在地方市场廉价出售。如xxx93年建成120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的商品梨基地,近几年来先后进入盛果期,因产品流通不畅,缺乏市场信息,个体商贩以每公斤05 - 0.8元的低价收购外运,本地市场价格在水果上市盛期甚至比批量外销还低,由于增产不增收,直接影响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不高,缺乏有效市场机制

      近年来虽然镇政府引进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不少,如浅水藕、甜脆萝卜、甜脆玉米、密本南瓜等,由于没有实行产业化经营,形不成规模,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商贩与农民之间只是简单的购销关系,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有的与农民签订了购销合同,但约束力不强,市场一旦发生变化,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能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有保障的经济收入。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一)、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农产品市场和加工布局、技术推广和质量安全检验等服务体系的建设。要着眼和有利于促进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2、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对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治理等,给予财政补助。对新办的中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强创业扶持和服务。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要加大农业科技和教育的投资,稳定现有的科技人员,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以此同时,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吸收农业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加强实验、示范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生产资料打假工作力度,杜绝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通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努力工作,将农业科技免费送到农民手里,使农业科技扎根于农村大地,而不是只停留在实验室、试验田,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带来实惠。   

(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要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对增加农民就业作用明显,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

      2、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   

      3、繁荣集镇经济。要以xxx为中心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集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集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三)、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科技教育普及率低下,这是制约农民增收不可忽视的长期因素,要增加农民收入,从农民自身着手,就是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农,重点是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农村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普及科技致富知识。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大计在于科教兴农之路。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农民工进城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镇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学校的作用,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镇财政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

(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与农村小而全分散的经营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关系密切。一方面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另一方面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场经营风险能力弱,不利于参与市场竞争,使农民的产品销售收入大大降低。要改变这种被动格局,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进行组织制度创新: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来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专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代表农民利益参与市场竞争;三是大力发展民间流通的服务组织,让民间流通服务组织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成熟,创出品牌,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保证农产品实现其价值,使农民增产增收。

(五)、采取灵活的土地承包政策,提高土地效益。

    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要使大多数农民富裕起来,过上美好的现代化生活,仅仅依靠这“一亩三分地”是不可能的,目前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其表现形式是土地零散,经营规模小,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难以发挥更大、更多的经济效益。针对有部分土地闲置的问题,应采取更加灵活的土地承包政策,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向现有的土地要效益。有一些地方实行的“反租承包”效果很好,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好方法。所谓“反租承包”就是在保持土地使用权长期不变的条件下,将一些无力耕种的农民手中的土地以村小组的名义反租过来,然后再把这些土地承包给那些有能力种地并且取得很好效益的人。结合当前减轻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吸引更多的法人和农民转包土地,使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其他的经营组织集中,发展规模化经营,走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的路子。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镇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适当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五小工程”,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各村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雨水集蓄、河渠整治、小流域治理、改水改厕和秸秆气化等各种小型设施建设。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继续搞好生态建设,对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巩固成果,注重实效。   

(七)、加强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   

    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镇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对“三农”问题,不仅分管领导要直接抓,而且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镇、村两级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落实各项增收措施,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力戒浮夸和做表面文章,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增强宗旨意识和法制、政策观念,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提高他们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自觉性和本领。各行各业都要树立全局观念,为农民增收贡献力量,形成有利于农民增收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创业的积极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辛勤劳动走上富裕之路。同时,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好农村其他各项工作,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智力支持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做好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任重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信心,奋力开拓,扎实工作,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为契机,为全面建设xxx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041216

推荐访问:农民收入 途径 增加 思考 XXX

本文标题:xxx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130/8505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xxx增加农民收入途径的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