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建设在扶贫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
搞好扶贫开发,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地区的关怀。党和政府一直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经历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后,中国扶贫开发正在向更宏伟的目标迈进------缓解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社会帮扶、群众参与、全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摆脱贫困之路的“大扶贫”新格局。把扶贫开发提高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县是“八七”扶贫攻坚时期国定贫困县,同时,又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全县人民长期以来的艰苦努力,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乡村公路建设更是成绩斐然。多年来全县共修通353个村的扶贫公路,2644.43公里,新建通村水泥路1099.9公里,通车里程达2869.8公里,占行政村总数的90%,公路密度0.86,每万人拥有公路为79.7公里,形成了以省道为依托,县乡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相衔接,四通八达、快捷迅速的公路网络,并融入十堰3小时交通经济圈,实现了竹溪“一日往返”目标。面对这样一串串辉煌的数字,充分证明了交通建设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交通建设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其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首当其冲是公路建设的发展滞后,导致了贫困地区的通电难、通水难、通邮难、看病难、读书难、婚配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难题。交通困难,一难变万难。尤其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运进运出的物资多,运输量大,采取人工运输,既不能促证时间,又无形地增加了建设投资。
竹溪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全县开展“修路为什么、修路富了谁”的大讨论,大力营造“大办交通、办大交通、大家办交通”的浓厚氛围,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群众掀起公路改造热潮。成立了县长亲自挂帅的公路建设指挥部,交通部门精心为农村公路规划并进行技术指导,县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在建设、服务上紧密配合。几年来,在通村公路建设工地上到处可以看到群众自带干粮,吃住在修路工地和广大群众主动让地、拆房、各单位相关设施自行无偿拆迁的动人场面。水坪镇东寨村,过去村支书每年组织“党员奉献日”,动员几十名党员干部维修村里仅有的一条土路,“村村通”工程一实施,村民白天黑夜帮着施工,还硬是缠着施工队把普通的达标水泥换成强度更大的水泥。蒋家堰镇黑沟村村委会4个人分成两班,昼夜轮班,一位70多岁的老干部,专门监督拉水泥的小车,看车里的水泥渣子是不是倒完了。中峰镇乐园村自发成立“通村水泥路协会”,下设工作协调、财务管理和工程质量检查小组,筹资方案、工程发包、财务收支一律由群众代表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张榜公布,形成了“协会主导、群众参与、一事一议”的民主管理模式。可见公路的潜在价值在贫困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如今,这些地方的公路已经通到了村域,农用车、小客车、货车已经能够开到农户的家门口,农民也再不需要肩挑背驮,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买难、卖难的状况,农民看上了有线电视,安上了程控电话,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进步,新农村建设已初步形成。
二、交通建设对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加速群众的思想转化起着巨大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必须依靠交通来实现。因此,没有交通的发展,发展市场经济也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
天宝乡不通公路的村有12个(合村前),1996年该乡12个村共出售粮食1161吨,油料230吨,木料1000方,牲猪2600头。这些农产品从农户家里到收购点,主要的运输方式就是肩挑背驮,运输工具就是背篓、打杵和扁担。这既需要大量的人力,也需要大量的时间。“要想富,先修路”在这里一再得到印证。王家庄村四组农民林明成,98年全家卖粮食3.2吨,卖油料1.3吨,卖牲猪4头,加之购进生产生活资料,全年有近100天在肩挑背驮跑运输。在公路不通的地方,农民卖猪更是有苦难言。白鸡垭村,农民出售牲猪,要抬运5公里,来回要大半天时间,6组村民向能学,99年喂了一头重380斤的大猪,出售时请了6个人抬运,抬运到收购点时因时间过长,猪已半死不活,最后被作为病猪降价150多元出售,从此后,向能学再也不敢喂大猪了。高山烤烟产区的老百姓对公路的认识是最深刻的,如果路不通,就不能解决燃料的运输,烤制的烟也无法卖出去,现在烤烟区的群众对修路的积极性是最高,主动性是最强,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修通公路、养好公路是其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龙坝乡肖家边村采用“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办法修建第一条水泥路,试点非常成功。随后,以典型引路,在全县范围内掀起通村水泥路建设热潮。去年年底全县通村水泥路里程将达到1014.4公里,城关、中峰、蒋家堰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彻底改变了村民祖祖辈辈肩挑背驮历史。
贫困地区群众已经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头,看到城镇上的人们上下班、进出城都能够坐车,买东西也不需要肩挑背驮,思想上对公路建设的认识更加明朗、更加迫切,贫困群众想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愿望更加强烈。
三、交通建设为贫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的沟通与发展起到了桥梁与纽带作用
贫困地区由于长期受到交通的制约,造成了当地群众信息不灵、沟通不畅,使得对外界的事物知之甚少,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十分有限。桃源乡柳树坪村距乡政府所在地有30公里,对外只有一条84年维修过的软桥,已年久失修。丰溪镇正沟村、辽叶村等其它各乡镇的许多村海拨高、离乡镇远,当地群众到集镇办事、购物需走2-3个小时的山路,他们对外界所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其它的信息了。公路的修通,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贫困地区与城镇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使得贫困地区的群众对知识、信息的获取量进一步得到增强,对外界事物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得到扩张,对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换进一步得到畅通。交通建设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
近年来,竹溪县立足地方主导产业,按照“主导产业通省道,重点产业通县道,一个产业一条路”的思路,使县乡公路向资源产地、产业基地、旅游景点延伸,对条件好的乡镇,进一步提高公路等级,达到路面黑色化,激活农产品流通。可以想象,兴界路、天桃路、三宽路、汇新路、丰马路改造和新建工程竣工后,竹溪县的绿色食品、茶叶、烟叶、畜牧业、特色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将源源挺进市场。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极大的激活县域经济的发展,外面的世界向竹溪人民群众敞了山门,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县的财政收入将会一年比一年强,竹溪的群众正在快速奔向小康。
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发展定律长期以来铭刻在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心里,这也是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迫切愿望,实践证明,修通了公路的乡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不通公路的乡村,公路建设已经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大力抓好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培植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撑点,是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载体。
我县是“八七”扶贫攻坚时期国定贫困县,同时,又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全县人民长期以来的艰苦努力,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乡村公路建设更是成绩斐然。多年来全县共修通353个村的扶贫公路,2644.43公里,新建通村水泥路1099.9公里,通车里程达2869.8公里,占行政村总数的90%,公路密度0.86,每万人拥有公路为79.7公里,形成了以省道为依托,县乡公路为骨架,农村公路相衔接,四通八达、快捷迅速的公路网络,并融入十堰3小时交通经济圈,实现了竹溪“一日往返”目标。面对这样一串串辉煌的数字,充分证明了交通建设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交通建设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由于受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其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首当其冲是公路建设的发展滞后,导致了贫困地区的通电难、通水难、通邮难、看病难、读书难、婚配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难题。交通困难,一难变万难。尤其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运进运出的物资多,运输量大,采取人工运输,既不能促证时间,又无形地增加了建设投资。
竹溪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全县开展“修路为什么、修路富了谁”的大讨论,大力营造“大办交通、办大交通、大家办交通”的浓厚氛围,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群众掀起公路改造热潮。成立了县长亲自挂帅的公路建设指挥部,交通部门精心为农村公路规划并进行技术指导,县发改、财政、扶贫等部门在建设、服务上紧密配合。几年来,在通村公路建设工地上到处可以看到群众自带干粮,吃住在修路工地和广大群众主动让地、拆房、各单位相关设施自行无偿拆迁的动人场面。水坪镇东寨村,过去村支书每年组织“党员奉献日”,动员几十名党员干部维修村里仅有的一条土路,“村村通”工程一实施,村民白天黑夜帮着施工,还硬是缠着施工队把普通的达标水泥换成强度更大的水泥。蒋家堰镇黑沟村村委会4个人分成两班,昼夜轮班,一位70多岁的老干部,专门监督拉水泥的小车,看车里的水泥渣子是不是倒完了。中峰镇乐园村自发成立“通村水泥路协会”,下设工作协调、财务管理和工程质量检查小组,筹资方案、工程发包、财务收支一律由群众代表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并张榜公布,形成了“协会主导、群众参与、一事一议”的民主管理模式。可见公路的潜在价值在贫困地区显得尤为突出。
如今,这些地方的公路已经通到了村域,农用车、小客车、货车已经能够开到农户的家门口,农民也再不需要肩挑背驮,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买难、卖难的状况,农民看上了有线电视,安上了程控电话,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进步,新农村建设已初步形成。
二、交通建设对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加速群众的思想转化起着巨大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离不开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必须依靠交通来实现。因此,没有交通的发展,发展市场经济也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
天宝乡不通公路的村有12个(合村前),1996年该乡12个村共出售粮食1161吨,油料230吨,木料1000方,牲猪2600头。这些农产品从农户家里到收购点,主要的运输方式就是肩挑背驮,运输工具就是背篓、打杵和扁担。这既需要大量的人力,也需要大量的时间。“要想富,先修路”在这里一再得到印证。王家庄村四组农民林明成,98年全家卖粮食3.2吨,卖油料1.3吨,卖牲猪4头,加之购进生产生活资料,全年有近100天在肩挑背驮跑运输。在公路不通的地方,农民卖猪更是有苦难言。白鸡垭村,农民出售牲猪,要抬运5公里,来回要大半天时间,6组村民向能学,99年喂了一头重380斤的大猪,出售时请了6个人抬运,抬运到收购点时因时间过长,猪已半死不活,最后被作为病猪降价150多元出售,从此后,向能学再也不敢喂大猪了。高山烤烟产区的老百姓对公路的认识是最深刻的,如果路不通,就不能解决燃料的运输,烤制的烟也无法卖出去,现在烤烟区的群众对修路的积极性是最高,主动性是最强,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修通公路、养好公路是其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龙坝乡肖家边村采用“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办法修建第一条水泥路,试点非常成功。随后,以典型引路,在全县范围内掀起通村水泥路建设热潮。去年年底全县通村水泥路里程将达到1014.4公里,城关、中峰、蒋家堰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彻底改变了村民祖祖辈辈肩挑背驮历史。
贫困地区群众已经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头,看到城镇上的人们上下班、进出城都能够坐车,买东西也不需要肩挑背驮,思想上对公路建设的认识更加明朗、更加迫切,贫困群众想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愿望更加强烈。
三、交通建设为贫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的沟通与发展起到了桥梁与纽带作用
贫困地区由于长期受到交通的制约,造成了当地群众信息不灵、沟通不畅,使得对外界的事物知之甚少,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十分有限。桃源乡柳树坪村距乡政府所在地有30公里,对外只有一条84年维修过的软桥,已年久失修。丰溪镇正沟村、辽叶村等其它各乡镇的许多村海拨高、离乡镇远,当地群众到集镇办事、购物需走2-3个小时的山路,他们对外界所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其它的信息了。公路的修通,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贫困地区与城镇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使得贫困地区的群众对知识、信息的获取量进一步得到增强,对外界事物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得到扩张,对生产生活资料的交换进一步得到畅通。交通建设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
近年来,竹溪县立足地方主导产业,按照“主导产业通省道,重点产业通县道,一个产业一条路”的思路,使县乡公路向资源产地、产业基地、旅游景点延伸,对条件好的乡镇,进一步提高公路等级,达到路面黑色化,激活农产品流通。可以想象,兴界路、天桃路、三宽路、汇新路、丰马路改造和新建工程竣工后,竹溪县的绿色食品、茶叶、烟叶、畜牧业、特色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产品将源源挺进市场。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极大的激活县域经济的发展,外面的世界向竹溪人民群众敞了山门,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县的财政收入将会一年比一年强,竹溪的群众正在快速奔向小康。
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发展定律长期以来铭刻在广大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心里,这也是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迫切愿望,实践证明,修通了公路的乡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不通公路的乡村,公路建设已经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导,大力抓好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培植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撑点,是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载体。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交通建设在扶贫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