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试析农村劳务输出的利弊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2-02-13 15:09:23 | 来源:网友投稿
    劳务输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广义的劳务输出,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为了当前或预期的利益所发生的空间转移。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劳动力不断流动、不断从此地向彼地输出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不满足于贫穷落后的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环境,而到异地寻求自我发展机会的历史。任何新生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命题。由此,劳务大军的兴起与输出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自然有它强大生命态势的一面,也有它不可避免不足的一面。因此,将现行劳务输出其利弊与对策试析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利弊分析
  (一)有利的方面
  1、增加了农民收入。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来自劳务报酬的增长呈现逐年大幅度增长态势,劳动力转移收入成为近些年来农民增收的亮点。 
   2、推进了城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特别是一部份农民在城镇“安家落户”之后,工作生活在城镇,促进了城镇消费需求的大幅度增长、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幅度增加、城区建设规模的大幅度扩张,由此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也为破解中国城镇化这一难题开拓出了一条新路。 
  3、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而且对输出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样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竹溪外出务工者有相当一部分走上了回乡创业道路,主要创办工商企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如竹溪县正在兴建的百万吨水泥厂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投资商陈显立是竹溪县龙坝乡人,他就是在外挣钱回家乡创业,在建水泥厂总投资2.3个亿。目前,像他这样在外挣钱,回乡创业的人士还有很多,为家乡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为农村培育和锻炼了人才。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而较低的劳动力素质则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快和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就业正是培育和锻炼农村劳动力的一所大学校。使在外的“打工仔”、“打工妹”回到农村时,带回的不仅仅是打工收入,更重要的是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文化与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市场信息动态,更加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等,无形中推动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现代文明转变。
  5、为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和契机。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尚不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巨大冲击。诸如对传统的户藉制度、土地承包制度、分配制度以及城乡分割、地区分割的格局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也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和契机。   
    (二)不利的影响
  1、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就业,留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俗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这些人员显然难以支撑起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任。大量农村青壮劳力外出,使得部分地方强壮劳力紧缺,不仅一些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无人干,就连原有的水利设施都无力维护。相继就出现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难,农村高素质人才日渐缺乏。   
    2、对子女教育和成长的影响。多数农民工子女留在当地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心、教育,他们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无论在身心健康方面还是在学习成绩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中,80%左右都是隔代抚养,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孩子容易产生胆小、自卑、孤僻的性格,对孩子不正当的行为既难以发现,更难以管束,久而久之则形成孩子的“道德真空”,影响其成长。同时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    
    3、对家庭亲情和感情的影响。农村青年是外出务工的主力军,他们虽然在外获得了相对较高的收入,但有相当部分人却没有照顾好或难以照顾好自己的家庭。长期的分离(居)使父母子女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使夫妻之间缺乏理解与信任,往往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使一些家庭走向分离,由此带来一些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二、劳务输出发展中的对策
    (一)健全组织网络体系,把劳务输出作为重要产业来抓。要充分认识培养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务输出新机制,把劳务输出任务量化到部门、乡(镇)村组, 使劳务输出工作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二)优化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一是加快县、乡(镇)劳动力市场建设。实行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跟踪管理服务一体化,真正把劳动力市场建设成为集职业介绍、就业培训、技能鉴定、社会保障服务和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协调运作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加快劳动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加强对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资源等信息的收集和劳动力市场形势调查分析、预测,为劳务输出工作提供良好的用工信息和前瞻性服务。三是培育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按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直接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并培训劳务经纪人队伍。把技能培训、劳动力储备、组织输出、基层管理等环节紧密连接,推动劳务输出工作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四是进一步与外地建立密切劳务关系。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合作,建立劳务输出工作站,形成劳务输出和输入的长效机制,提高劳务输出的效率和效益。
  (三)完善职业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劳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就业问题的核心是素质。要以素质培训促进劳动力的转移,确立“市场导向培训,培训促进输出”的指导思想,把职业技能和综合培训作为劳务输出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引导农民从“洗脚上田”向“洗脑进城”的转变。一是做好订单培训,把素质培训和劳务输出结合起来,做到定向培训、定向输出。二是推广创业绿卡,形成有品牌的农民工。农业、劳动保障、教育、公安、计生等部门分工负责,加强务工人员自身素质和信誉的培训,对参加培训并经考试合格的人员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对外出务工人员发放“创业绿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含量和就业竞争能力,形成劳务品牌,使农民工在“品牌”的包装下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三是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将政府各部门设立的涉农培训机构综合起来,统一配置使用。加强现有职业技术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建设,充分发挥现有职业教育功能作用,利用技校、职校、培训实体、农民夜校等培训机构,逐步建立以村为基础、以乡镇为主阵地、以县为补充的培训体系。四是注重对农民工心理素养、心理承受能力的培训。使他们懂得,处于劣势的传统的农村文明与处于强势的现代城市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转变择业观念。五是落实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共同分担培训经费,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提高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减少农民接受培训的成本,使农民“轻装”受训。
  (四)完善就近输出体系,为农民工就地就近劳务创收提供平台。各级政府要在当地安排一些就业岗位,要通过推出一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为当地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提供就业的场所和平台,实行就地就近开展劳务创收。 
    (五)建立政策制度体系,创造良好的劳务输出环境。为了引导和鼓励更多农民外出务工,劳动社会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或完善外出务工合作管理暂行办法或条例,制定外出务工合作的优惠政策,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业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政策保障。一是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 二是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对在城乡各类企业就业的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实行用工备案登记。三是对农民工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各类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均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让农民工享受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四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计划生育和义务教育属地化管理等制度改革。 五是建立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要让外出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有收入”,另一方面又让他们“回得来、创得业、干得好”,真正实现“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双赢目标。 
    (六)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好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从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工作出发,及时把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纳入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范围,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重点解决好维护务工权益时遇到的突出问题。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取缔非法职业中介,对欺诈务工人员的违法行为予以严惩。 
    总的来看,劳务输出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劳务输出基地化、规模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劳务输出从传统输出向产业输出转变,从自发输出向政府组织输出转变、从盲目分散输出向集团市场运作输出转变、从体力型输出向智力型输出转变,使劳务输出向产业化迈进、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 

推荐访问:劳务输出 利弊 对策 农村

本文标题:试析农村劳务输出的利弊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213/89905.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试析农村劳务输出的利弊与对策》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