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2004年2月16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的开班仪式上,中央领导高屋建瓴地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这里,我谨就树立科学发展观谈五个不成熟的问题,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一,能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全社会必须将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从本质上看,所谓科学的发展观,就是指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文化发展、政治发展、生态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等有着最佳配合,整个社会的发展应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正如邓小平同志旱在1986年初就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盛行的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54页)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是比较协调的。但是不可否认,在某些地区,由于“一手硬,一手软”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也出现了“贪”、“假”、“偷”、“黑”、“毒”、“赌”、“黄”等社会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已经到了相当严重,已经危及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稳定。这些问题如果不坚决有力地加以遏制,很可能导致经济变质,导致社会畸型发展,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另一方面,以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教训来看,搞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客观真理。在现代化建设起步时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就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无视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导致了“工业文明综合症”,如垄断扭曲市场机制,道德沦丧,吸毒、强奸、凶杀等社会病滋长蔓延,腐败严重、贫富悬殊、以及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等等。后来这些国家不得不走回头路,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到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轨道上。但是由于历史的积弊难以消除,这些国家不但留下了许多至今难以克服的后遗症,而且前期经济建设的许多成果也毁于一旦,使其现代化再上新台阶步履十分艰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绝不可重蹈这些国家的覆辙。
第二,实现科学的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经济发展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可以抽象地理解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只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贬低经济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不适当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过去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良好局面,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是以经济持续发展为基础的。
广义的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狭义的社会概念是不包括生态)的发展及人的发展等重要方面。经济发展的问题,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容之一,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为了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即为了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为了从事政治的、文化的活动,为了改善和运用生态环境,就必须有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生活资料。要取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首先致力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治、文化,生态及人的发展的基础就越雄厚;否则,人类无法生存,就谈不上其它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所以,经济发展,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我们必须谨记。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力水平还相当落后。在这种条件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科学的发展观中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绝不可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原则。
第三,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正确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不移的方针,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但是长期以来,不少同志对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认识存在许多分歧,因而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经济社会不协调发展状况。
有的同志说,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同义语。既然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这一手当然要硬一些,当然要先行。这就导致了现实生活中“一手硬,一手软”或“先抓物质文明建设,后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误区。也有的同志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说两个文明建设要平均用力,二者之间不存在重点。这就导致了现实生活中必然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甚至以精神文明建设冲击经济建设的情况。还有的同志说,物质文明建设决定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从属位置。这也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状况。
对上述问题究竟怎样理解呢?
笔者认为,二者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两个文明建设要一齐抓,两只手都要硬。这是两点论。第二个层次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一般而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应以物质文明建设为重点,这是重点论。第三个层次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决定性作用不是绝对的,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精神文明建设也可能更为重要。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前不久研读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我又发现,邓小平同志强调两手都要硬,主要是强调注意克服片面性,要防止“一手硬,一手软”,防止以重点代替一切,但也不是说,任何时侯都要平均用力,没有重点。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两只手的关系时就说过:“有时这只手要重些,要根据实际情况。”(邓小平会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时的谈话)
第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绝不应该“缓行”
在社会文明系统中,除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外,至少还有个政治文明,在学术界,不少同志将打击犯罪活动(属于法律范围)、反腐败、党的建设等问题全部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我觉得是不太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中央通过的有关文件中早有规定,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0月曾经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面)这里,民主法制问题显然未列入精神文明 的范围。此外,社会有机体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单纯用精神文明的概念往往只能涉及文化建设问题,难以概括政治建设问题。
政治既然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方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当然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政治发展。要进行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缓行论”颇为流行,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最强硬的观点有二:一是苏联、东欧政治体制改革搞得沸沸气扬扬,最后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二是中国公民民主素质不高,现在还未到搞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我认为,这两个论据都是失之偏颇的。一方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搞政治体制改革,而是因为其政治体制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如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西方式的议会制度等等。如果其政治体制是在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结果绝不会如今天这样。其二,苏联、东欧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是经济原因。长期以来,苏联、东欧因为跳不出传统的计划体制模式的圈子,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轻重工业的比例长期失调,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积聚了民愤。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其力度绝不亚于政治体制改革。只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改革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步入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泥坑,反而最终未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并且带来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其三,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不是因为他们搞了政治体制改革,恰恰相反,是因为其传统的政治体制积累了太多的弊端。长期以来,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一直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现象严重、腐败盛行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客们、民主社会主义者甚至民族社会主义者都曾将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攻击为“极权主义”,这就严重损害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声誉。在东欧,某些国家就是因为这些问题太严重而被颠覆的,这些国家甚至从来没有打起过政治体制改革的旗子,此外,苏联、东欧发生变化,还有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阴谋等原因。
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公民民主素质不高而推迟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不合适的。中国社会有着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民主基础也确实比较薄弱,政治体制改革就越是显得紧迫和重要。再说,中国自“五四”运动时期欢迎“德、赛”两先生至今也有80多年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时期强调民主法制建设,强调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及强调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民主基础比上个世纪已有很大提高,也是应该承认的。在一些地方调查,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还是比较强烈的。
所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当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循序渐进,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稳定。
第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要注意生态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
生态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的必要的条件。例如,生态发展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马克思就说过:“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量,因而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2页)既然同一劳动量因生态条件不同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同,那么生态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社会发展速度自然就快些。反之则慢些。又如生态发展影响社会发展质量。很显然,在生态平衡保护较好的地区,在环境污染较小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就好些,人们的健康状况就好些。再如,生态发展影响社会发展的规模。众所周知,资源丰富并且资源能得到充分和合理的利用的地区,其社会发展的规模自然可以大一些;而资源匮乏的地区或虽有资源却不善于开发利用的地区,其社会发展的规模自然会小一些或扩大其规模自然要困难一些。
无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还是政治发展,生态发展,最终都是为了全面自由发展服务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所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特别重视人的发展,即任何发展战略和策略,都必须立足于提高人的群体素质(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个体素质(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立足于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如进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如进行政治文明建设),立足于保障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拓宽劳动就业渠道,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