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烟何以“无忧”
“现在种烟在也不用怕冰雹啦!”
贵州省黔西南州是全国烟草种植区划中最佳优质烟生态区之一,良好的生态条件令同行们“眼红”。然而,相对于一些知名烟叶产区的种烟群体,拥有“天时”的当地烟农似乎并不风光:地形起伏大,田间沟坎多;基础设施差,生产负担重;种烟期望值高,技术经验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烟农。
如何解决难题,让烟农“种烟无忧”?黔西南州政府相关部门和黔西南州烟草公司都在积极地探索。作为按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新烟区开发、基地建设“四位一体”的要求重点打造的新烟区,万?鲁现代烟草农业试验区(简称“万·鲁试验区”)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采取的一些措施引人关注。
烟基建设:挖掘土地“潜力”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但解决与土地相关的问题却不能仅靠农民。地处黔西南州兴义市东北部的万?鲁试验区,地势高低起伏,一块块农田零星点缀其中,分散种植缺乏规模效益,忽高忽低的地势让农业机械“望而却步”,土地产能被严重制约。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展开,打破了烟叶生产的瓶颈。
6月29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试验区。除了沿途满山遍野的翠绿外,“地无三尺平”的状况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片土地有着良好的气候、光照、土壤、热量条件,但地形地貌的“先天不足”,严重制约了土地的产能。
拐了几个弯之后,在土路上颠簸的车辆驶上了一条可并行两辆车、路宽达7米的柏油马路,万?鲁试验区到了。沿着路两旁放眼望去,万亩连片的烟田里,平直的机耕道分布其间,长势良好的烟叶蔓延向远方,形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很难想象,在非平原地区特别是山区里竟能有这么整齐连片的大规模烟田。
据黔西南州烟草公司烟叶生产收购科高贵回忆,以前试验区的土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不仅起起伏伏,而且地块之间沟坎较多,让农用机械“望而却步”,零星种植的几亩烟田常常被大面积种植的玉米或芭蕉芋淹没。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限制了烟叶种植的发展,让农民少了一种致富的手段。
劣势并非不可以转化。对于山区如何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黔西南州烟草公司经理伍崇峰有着深入的思考,“适度规模配套、区域整体推进”就是一条思路。随着2009年1月21日万·鲁试验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式启动,烟叶发展迎来了“及时雨”:
实施土地整治工程。通过倒坎、复垦、治理荒坡,试验区改变了原有土地起伏大、地坎多、土地分散等制约规模化种植、不利于机耕作业的状况。目前,已实施土地整治工程2000多亩。
建设烟水配套工程。试验区工程投资2900万元,根据地理位置将灌区由南向北分成23个供水片区,新建泵站1座,修建总容积16100立方米的水池9个,管网灌桩铺设至田间地头;建设烘烤工厂一座,烟农培训室、综合区、烘烤区等一应俱全。
配套机耕路建设。对原有便道实施“弯改直、宽变窄”作业,形成主干路宽3米,支路宽2米,农机出入口、错车道、涵洞、边沟齐全的机耕道,改变了试验区道路不能满足机耕需要的状况。机耕道贯穿整个试验区,现已完工50公里,富余土地50.38亩。
除了充分利用好烟草行业的投入和政策补贴,试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即充分整合政府、交通、水利等部门的社会资源,使建设资金效用最大化。试验区连接万屯镇和鲁屯镇的7.38公里柏油马路就是兴义市政府斥资570万元修建的,当地政府对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伍崇峰认为,万·鲁试验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当地政府、烟草公司、村委会、广大烟农的多元互动。“不能只是单方面规划,政府、烟农、烟草公司要三力合一,才能快速、有效、全面地推进新烟区建设,我们要‘领着烟农干、帮助烟农算、做给烟农看’,有了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才会有牢固的基础。多元互动、多方整合、多项集成,这是试验区建设主要的经验。”
短短3个月,万·鲁试验区的土地化零为整、由小变大,烟水、烟路初具规模,在夯实烟叶发展基础的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万?鲁试验区的建立,不仅使土地的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和产出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而且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内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省、州领导对试验区非常满意,认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科学发展上水平、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具体体现。”伍崇峰说。
专业服务:减工增效不是梦
烟叶种植是个技术活,不仅环节多,而且劳动强度大,需要烟农投入大量精力。随着规模化种植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烟农凡事都亲力亲为已逐步过时,其对专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哪里烟农有需要,试验区的专业服务就覆盖到哪里,成为减工增效的“利器”。
“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是万?鲁试验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过程中着力追求的目标。目前,试验区内已经实现了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三种组织模式的全部覆盖,种烟主体518个,户均种植面积29.4亩,是2008年的3倍。生产组织方式的优化带动了规模化种植发展,而规模化种植必然要求分工明确、便捷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及时跟进,否则,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据黔西南州烟草公司副经理彭宇介绍,万·鲁试验区今年围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八个字做了大量工作。从前一阶段的实践看,在育苗环节,试验区实现了100%的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与传统的育苗方式相比,每亩烟田起码可以减少3至5个工;在整地机耕方面,试验区核心的3000亩烟田的深耕、翻犁、整地全部实现机械化,与畜耕方式一天犁1至2亩地相比,一台中型机械一天能翻犁40亩左右烟田,一台大型机械一天能翻犁70亩左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烟农的劳动强度。
目前,试验区内已配置了2台75马力大型整地起垄机,58台中型整地起垄机,110台小型旋耕机,2台专用电动剪叶机。此外,黔西南州还投资300万元从日本引进了具备移栽、起垄、施肥等功能的29台烟草专用机械,专供试验区配套使用。
“当地政府为了配合试验区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把全国农机示范点调整到万屯镇,使试验区能够享受到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这对我们帮助很大。”彭宇说,“除去国家和行业相关补贴,烟农购买非专用机械只需掏不到三分之一的钱,这激发了烟农的积极性,促进了机械化耕作方式的普及。”
规模连片、机耕道的建设为机械化耕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探索专业化服务方面,万·鲁试验区统一组建了由123人组成的“益农专业服务社”。服务社由有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技能的人员组成,通过烟草、农机等部门培训,取得证书后向烟区烟农提供服务。服务社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所有项目都进行有偿服务,所得费用来维持服务社管理运行。彭宇说:“试验区正在就扩展专业化服务范围和深度进行探索,服务社除了在试验区向烟农提供服务之外,还可以向周边地区提供服务,拓宽服务区域和半径;服务社除了在烟叶生产各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之外,还可以向非烟产业提供综合服务,这样一来,服务社就会更有生命力。”
根据万·鲁试验区建设目标,专业化服务将实现广泛覆盖,机械化作业率达到60%以上,商品化供苗100%,统一植保100%,商品化烘烤100%,专业化分级100%。一旦这些目标成为现实,就圆了烟农“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梦。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田间劳作的烟农李老荣夫妇的话语中得到印证。
李老荣夫妇是经朋友介绍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来到试验区种烟的,种有80亩烟叶。据李老荣介绍,以前他在老家种烟叶,全程都是自己劳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效果不一定好。“家里种那么多烟,只靠自己一家人根本忙不过来。现在请专业化服务队进行机耕、植保,不仅效果好,也不用操那么多心。”李老荣认为,试验区政策好、服务好,很有发展前途。
在试验区,采摘、烘烤等烟叶生产后续环节的专业化服务模式仍在进一步探索。虽然一些后续的用工数据无法统计,但记者了解到,专业化服务已经给烟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原先散户种植一亩烟田需用工36个左右,现在控制在20个左右,按一个工50元计算,节省16个工就是节约800元支出。有理由相信,随着试验区专业化服务程度不断加深,减工增效不再是烟农的梦想,而是看得见的具体成效。
综合保障:解除后顾之忧
烟叶种植属于农业范畴,免不了要“靠天吃饭”。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就可能毁掉烟叶丰收的希望,让烟农元气大伤。而种烟底子薄、积累慢的客观现实决定了烟农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因此,气象服务、风险救助保障、必要的技术指导就显得相当重要,搞好综合保障方能解除烟农的后顾之忧。
从烟苗移栽到烟叶的成熟采摘,烟叶在生长过程中要经受各种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考验,稍有疏忽便会造成烟叶的减产减收,严重的甚至绝收。特别是实现烟叶规模化种植之后,一旦受灾,烟农的损失将非常大,可能几年都无法恢复过来。建立综合保障体系,有效控制种烟风险,就成了解除烟农种烟后顾之忧的当务之急。
万·鲁试验区位于冰雹带,往年遇到雹灾,烟农只能眼睁睁看着地里的烟叶被冰雹打烂。现在,除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将气象信息及时发给烟农,提醒他们做好防范准备外,试验区加强同气象部门的交流,整合财政、气象等部门的资金,建立雹灾预防体系,力争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冰雹自然灾害给烟农带来的损失。通过科学设立消雹固定炮点和移动炮点,点面结合,目前雹灾的预防率最高能达到70%。而随着防雹预防体系的逐步完善,日后90%以上的雹灾将能够被预防。
从2007年开始,黔西南州烟草公司在全州范围内建立风险救助基金。基金设在当地民政部门,每亩烟田由烟农投入3元,地方财政投入5元,烟草公司投入12元,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病虫害,根据烟叶的受损程度,给予烟农相应的救助补偿。如烟叶绝收,每亩烟田可以得到400元的补偿。
为了确保风险救助基金补偿真实准确,黔西南州烟草公司实行“烟叶生长期间重大病害灾害零报告制”,通过“查实—公示—赔偿”的严格程序,按照统一标准核定损失并且公示,并在烟叶收购结束后把补偿金兑现给受灾烟农。彭宇强调:“对烟农最大的保障就是风险保障,风险救助基金不是按预期产值来补偿,而只是一种灾后救助。”可以说,风险救助基金的设立,为烟叶生产加了一道“安全险”,让烟农种起烟来更加放心。
对烟农来讲,除了种烟风险,烟叶的质量如何、能不能卖上好价钱也是事关生计的大问题。在烟叶质量上,万·鲁试验区围绕卷烟品牌需求和市场需求做足了文章。首先定位,试验区以特色烟叶开发为目标,与安徽中烟工业公司加强合作,由企业提出品牌原料需求,确定烟叶质量的具体量化指标。其次,由试验区、企业以及科研单位三方的技术人员形成工作小组,围绕品牌定位和烟叶质量需求,共同制定技术方案。在烟叶生产过程中,试验区将特色烟叶开发与新品种研发和推广结合起来,并推行100%标准化生产,实施技术承诺制,确保技术到位。
在万·鲁试验区,记者注意到,位于试验区核心区的3000亩烟田今年种植的是黔西南州自主选育的“兴烟一号”,全部施用有机氨基酸肥料。这些配套技术的集成使用,有利于提高烟叶的香气,而通过向卷烟品牌供应特色优质烟叶原料,也为烟农种烟提供了市场保障。
采访结束时,伍崇峰说:“烟农对烟草公司最大的期望,是帮他们实现每一亩土地投入产出的效益最大化,我们的工作就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实现烟农的预期目标,事关烟叶持续发展的根本,也关乎烟农的根本利益,这不是小事。”
或许,能否让烟农“种烟无忧”,就在于是否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回望万?鲁试验区一望无垠的烟田、纵横的管网、平直的机耕路,答案尽在其中。
推荐访问: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