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山东聊城市水资源演变形势初步探讨(李群智)

发布时间:2022-02-19 15:18:46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水资源演变情势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与地下产水的下垫面条件,造成水演源数量、质量发生时空变化的态势。本文结合聊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从降水、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分析了聊城市水资源演变情势,对影响水资源变化情势的主要人类活动如城市化、水利工程拦蓄、调、引水、地下水开采等分析。

关键词:水资源 聊城市 演变 初步探讨

一、引言

因“温室效应”影响气温、降水等变化而造成水资源情势的变化不作为分析内容。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民以食为天,人以水为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更是文明的母体,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当然也就没有文明。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京九铁路贯通南北,聊城市东依岱岳与济南市相连,西以卫运河为界与冀南、豫北接壤,北与德州市毗邻,南滨黄河与水泊梁山隔河相望。地处东经115°16′—116°32′,北纬35°47′—37°02′之间,境域南北长159km,东西宽114km,总面积8590km2。聊城市辖东昌府区、临清市和阳谷、茌平、莘县、冠县、东阿、高唐等八县市区。

二、聊城市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人类活动已越来越显著地影响水资源产生与储存的条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聊城市水资源的质和量都在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水资源量的多少和时空分布,聊城市水资源演变情势有以下特点:

1.降水资源呈递减趋势

1956~2000年降水量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聊城市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丰枯周期变化明显,既存在1961~1964年、1969~1971年、1990~1991年等连续丰水年,又存在1959~1960年、1965~1968年、1978~1981年、1986~1989年等连续枯水年段,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1956~2000年的45年间,1956~1979年多年均值为587.2mm,1980~2000年多年均值为527.5mm,减少59.7mm,减少幅度为10.2%。聊城市各年段降水量。

2.地表水资源量较大幅度减少

聊城市1956~2000年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显示,1956~1979年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4231万m3,1980~2000年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8041万m3,1980~2000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比1956~1979年减少幅度为47.3%。年降雨径流关系分析表明,年降雨径流关系点据1980~2000年与1956~1979年相比已出现系统偏离,年径流系数已由0.068下降为0.040,减少幅度为41%,昔日绿水碧波的河流,已成为雨季部分时间有水,春冬季河干的季节性河流。

3.地下水资源量明显减少,超采区面积扩大

根据聊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1980年以来随着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聊城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汛初(6月1日)平均地下水埋深已由1980年的3.50m下降至2000年的7.32m,下降幅度为3.82 m,埋深大于6m的漏斗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已超过4000km2,埋深大于14m的深水漏斗面积居高不下。降水形成的地下水资源量也由1956~1979年的105595万m3减少为1980~2000年的92244万m3,减少幅度为12.6%。地下水资源量的明显减少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造成超采区地下水质变劣,地表土质沙化等问题。

三、影响水资源演变情势的主要人类活动分析

影响水资源变化情势的主要人类活动包括:城市化、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拦蓄、调、引水、地下水开采、灌溉方式、用水结构、污水处理水平等。

1.城市化对水资源演变情势的影响

城市是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集中的地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聊城市的城市化程度愈来愈高,城市不断向郊区和邻近的农村扩展。城市的扩大对水资源情势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增加局地降水量

城市内每天有大量的烟尘排入大气中,这些微粒有的作为凝结核吸附空气中的水分,致使城市上空云量增加;城市中人为热的大量释放,使市区局地升温,有上升气流。城市上空凝结核比较丰富,并有上升气流和较多的云量,致使降水量增加。以聊城市为例,从近几十年的降水情况看,几次灾害性的暴雨,其暴雨中心大多都出现在城区。如1985年7月23日(简称85.7)暴雨,暴雨中心在城区附近,且降水梯度自暴雨中心到外围递减迅速。降水是当地水资源的主要来源,阵水量增加,必然导致当地水资源量加大。

(2)随着城市的增加和扩大,不透水面积也在增大

城市内不透水面积的比例有的可达80%以上。不透水面积的增大,一方面会导致地表水资源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会降低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使地下水补给量明显减少。

(3)城市化使城区下游水质变差

一是城市地区工业生活等污废水大量增加,有的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水体;二是城市地区易形成雨污合流,使排入河道的雨洪径流水质较差。

综上,城市化对水资源情势的影响是复杂的。

2.蓄水工程对水资源演变情势的影响

聊城市境内徒骇、马颊河两河道干流先后建闸(坝)十六座、支流建闸80座,总库容9011.14万m3;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原水库近十座,遍布全市的大小坑塘6721个。

各类蓄水工程建成运行后,致使下垫面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水资源情势也随之变化。

蓄水工程的兴建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蓄水工程的兴建,改变了下游河道河川径流量的年内年际分配。

(2)各类蓄水工程建成运行后,原来的陆面变成了水面,使蒸发量随之加大,与此同时,地表产水量相应加大。蒸发量的加大增加了库区周围的空气湿度,降低了蒸发能力,可能会相应减少产汇流损失,增加区域地表产水量。

蓄水工程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蓄水工程调控下泄水量,增加河道过流时间,增加河流对两岸地下水的补给。另一种是蓄水工程拦蓄的水大部分被引用,除汛期弃水外,下游河道基本无水,造成河流对沿岸地下水补给的减少。从聊城市实际情况看,后一种情形较为多见。

3.地下水开发利用对水资源演变情势的影响

80年代以来,随着用水的增加,聊城市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加大,西部地区甚至出现了地下水超采的局面,地下水开采量大于入渗补给量,形成了多处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开采后,地下水水位下降,包气带增厚,减少了地表径流量。从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关系上可以看出,降水入渗补给有一个最佳埋深。浅于最佳埋深时,降水入渗补给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加大:深于最佳埋深时,降水入渗补给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小。

(2)沿河两岸大量开采地下水,当地下水水位低于河水位时,汛期会发生河川径流量补给地下水资源量,从而导致地表水资源量减少,枯季因无地下水排泄而发生河道断流,加剧河流年内年际分配不均的状况。

4.跨流域调水对水资源演变情势的影响

引黄灌溉工程是聊城市主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灌区覆盖全市700多万亩耕地,年均引水11.34亿m3,范围广,水量大,对水资源的影响不可忽视。

(1)跨流域调水用于农田灌溉,改善了土壤墒情,土壤含水量增加,从而使产水量增大。

(2)跨流域调水用于农业灌溉和工业生活用水时,会在使用过程尾水排放过程中,对地下水形成补给,增加当地地下水补给量。

5.供水增加对水资源演变情势的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聊城市用水量明显增加,供水量也相应增加,聊城市水利统计资料显示,聊城市供水量由1990年为18.9亿m3增加到2000年的23.2亿m3。1990~2000年年均供水量为21.5亿m3。

供水增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域上游蓄水工程拦蓄的大量河川径流通过专用输水渠、管道等被直接利用,只有少量回归到河道,造成下游河道河川径流量骤减,断流时间延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下游补排关系、干流汇流损失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当地水资源的变化情势产生影响。

(2)为了满足当地用水需求,地下水开采量大量增加,甚至出现地下水超采现象,不仅袭夺了河川基流,还造成河川径流反向补给地下水,这是导致河道断流的一个最主要直接因素。

(3)由于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处理程度低,用水量大量增加,污水排放量会相应增加,从而造成当地水资源质量的下降,甚至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类活动影响破坏了自然条件下聊城市水文循环演化规律和区域地下水形成机制,改变了区域水资源的下垫面基础条件和地下水资源补给能力,致使聊城市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时空分布规律发生了显著变化。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2002.8

[2]陈志恺等.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2000(8)

[3]费宇红,李惠娣等.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演变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前景.地球学报.2001(22)

[4]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5]王伟中.中国可持续发展态势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系列.商务印书馆.2001.

作者简介

李群智, 1979-,男,山东聊城、工程师,学士学位,从事水利规划设计。

    

推荐访问:聊城市 山东 水资源 演变 形势

本文标题:山东聊城市水资源演变形势初步探讨(李群智)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219/93127.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山东聊城市水资源演变形势初步探讨(李群智)》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