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浅谈十八团渠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一些体会和看法(李培燕)

发布时间:2022-02-20 15:08:33 | 来源:网友投稿
 

一、关于水情自动监测系统硬件方面(压力传感器)

 

片面强调精度问题(要求精度达到2mm),却忽视了稳定性、可靠性等更重要的性能。

 

我们所采用的是压力式水位计中的压阻式水位计,其主要部件为半导体硅片。压阻式水位计长期放在水底,半导体硅片长期被水压变形产生疲劳,由此产生时飘。温度对压力水位计的影响主要靠测温补偿的方法来解决。

 

使用中要定期率定。国外定期将水位计在实验台上通过率定,找出补偿曲线供采集水位时修正。国内往往是定时将压水水位与水尺水位相比较来完成率定。前者可以保证传感器的线性度,从根本上保证水位采集精度,后者只是在个别水位点上校正,传感器的线性度没有得到改善。

 

目前我们无法做到在实验台上定期率定及靠测温补偿的方法来解决其时飘和温飘的问题,所以我们只是频繁上渠道现场强行调整其初始值,即将压水水位与水尺水位相比较来完成其率定,这样往往形成刚调试完几天内(十天半月内)数据相对准确,过后就会发生数据误差迭加(即误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大,甚至有时会发生超出量程范围之内的事,如干渠水位最大位不过2.2m,但它可跳到3m以上)。

 

虽然说精度提高了,但它运行没多久,就发生数据误差超出范围(1cm)以上,其数据的可靠性就大打了折扣,从而无法采信。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我们灌区,其水位观测精度能达至0.5cm,应该足矣。毕竟其可靠性和稳定性比其精度要重要得多。再说精度要求高了,其成本也呈几何倍数增长。

 

二、关于水情监测系统软件方面

 

目前其软件系统仍停留在事中(实时监测)和演示上,对事后的数据统计、查询还跟不上实际的需求,自动化程度不高,插补繁锁,同时我们现有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理念也应向适应信息化建设发展转变。如要真正将信息化建设指导、应用于生产实践,还需多方面的配合与管理体制和模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还需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及摸索和实践,将其具体化、细化、量化,逐步提高,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达到多高的水平和境界。它将是长期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为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关于灌区数据库的建设

 

目前我灌区的数据库框架的搭建并未完全按国家要求去做,框架显太单调、过于简单,任意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不方便,进行数据库扩充较为困难,以后与全国联网其数据库是否通用和共享也很难说,所以我赞同专家意见在灌区专业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与应用方面,应该走出一条“专业化开发、产品化推广、平台化维护与服务”的发展之路,从而保证灌区已建的专业信息系统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呵护、改进、升级和服务。

 

四、关于信息系统的后维护工作

 

重视建设资金的投入,轻视维护工作的管理和投入。人常说“三分建,七分管”,信息化建设更是如此。如果不重视维护的投入,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不断改进和完善,不过两年整个系统就会成为一个来人演示一下,人走就关机的所谓“花瓶”现象,这也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五、实现信息自动化是否就要减员的问题

 

说起信息自动化,就要提到“减员增效”,是不是真的就要减员,这还值得商榷。就拿我们龙口大闸来说吧,闸门自动控制系统是比较成功的,但为保障其运行的绝对安全和可靠性,就需要两套值班班子,这无形就增加了人员的工作时间,虽然工作强度减少了,但其责任感并未减轻。同时因为自动控制,即电脑控制无“人脑”在特殊情况下处理问题来得快,它需要根据人们的设计程序一步步进行判断而后再作运作,这时就得人为干预,所以说人工操作是不可缺少的。

 

再者,为保障闸门自动控制启闭闸门的安全可靠,谨慎起见,人为所设的闸门启闭值很小,例如龙口每孔闸调整1次需5分钟),从而闸门自动控制中启闭闸门频繁,由此造成的铸铁闸门磨损、电机损耗、液压油封损坏程度加大、电费增加等现象的不可避免的发生。

 

因为龙口大闸是我处的引水渠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实际引水的多少也关系到我们灌区的经济效益,因为闸门自动控制它总是处在不停的调闸的态势中,给查读水位带来困难,往往可能由此会造成上级水管部门多给我们计量水量的现象(因为调闸过程中,水位的高峰恰好在整点水位上),所以我们还要考虑与上级水管部门协调日平均水位、流量及水量的统计和计算等问题,解决处理好由此产生的看似不值一提的“小”问题,但它却确确实实地影响到我们灌区的水的利用问题,也即我们灌区的经济效益问题。

    

推荐访问:灌区 浅谈 信息化建设 看法 体会

本文标题:浅谈十八团渠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一些体会和看法(李培燕)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220/9339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谈十八团渠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一些体会和看法(李培燕)》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