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黄壁庄水库大坝位移监测网设计(王海城)

发布时间:2022-02-20 15:10:38 | 来源:网友投稿
 

1 工程概况

 

黄壁庄水库大坝位于河北省鹿泉市黄壁庄镇,距石家庄市30km,是滹沱河中下游重要的、控制性的大(I)型水利枢纽工程,总库容12.1亿m3。水库建于1958年,1968年达到现状规模,其任务是以防洪为主,兼顾城市供水、灌溉、发电和养殖。水库枢纽建筑物主要由主坝、副坝、重力坝、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新增非常溢洪道、灵正渠涵管及电站组成。主坝坝顶长1843m,坝顶高程为128.7m,最大坝高30.7m。副坝坝顶长6907.3m,坝顶高程为129.2m。最大坝高19.2m。混凝土重力坝位于副坝左侧,共8个坝块,全长136.5m,最大坝高28.0m。

 

自大坝建成后,变形观测系统一直没有完善,部分建筑物只间断性地进行了垂直位移观测。由于这些数据不连续,经历洪水时,无法正确判定大坝的运行状况,给决策和调度带来盲目性,随着大坝除险加固工程的开展,坝体上已有监测点将全部报废。因此建立完善的大坝变形监测系统,对各建筑物重点部位进行变形监测,准确掌握大坝的运行规律,科学地对水库进行调度非常必要。

 

2 点位设计

 

2.1 变形点布置

 

2.1.1 主坝

 

在主坝上设有6个变形观测断面,桩号分别为0+300、0+455、0+710、0+855、1+000、1+050,在每个断面上各布设4个变形点,共24个。其中上游坝坡上、坝顶下游坝肩、下游坝坡马道上及坝下路上游侧各一个测点,各测点均为综合标点,即同一测点兼作垂直和水平位移测点。

 

2.1.2 副坝

 

在副坝上设有10个变形观测断面,桩号分别为A0+520、A1+755、A2+380、A2+826、A3+860、A4+062、A4+129、A4+462、A5+353。在每个断面上各布设3个变形点,共30个即在观测断面上游坝坡125.3m高程(原坝顶)、坝顶下游坝肩、下游坝坡120m高程的马道上各设一个侧点。各测点均为综合标点。

 

2.1.3 正常溢洪道

 

在正常溢洪道闸墩下少先队则墩顶上设有一排水平位移测点,在公路桥下游侧与立墙之间的墩顶上设有一排垂直位移测点。

 

2.1.4 原非常溢洪道

 

在原非常溢洪道闸墩上游侧的墩顶上设有一排水平位移测点,由右至左每双号墩上设1个测点,共计5个测点。在闸墩上下游侧的墩顶上各设有一排垂直位移测点,每个墩上一个,共22个。

 

2.1.5 新增非常溢洪道

 

在新增非常溢洪道闸墩下游侧墩顶上设有一排水平位移测点,在公路桥上游侧的墩顶上设有一排垂直位移测点,每个墩上各1个测点。共12个。

 

2.2 工作基点设计

 

2.2.1 水平位移工作基点及校核基点设计

 

(1)非常溢洪道、新增非常溢洪道。由于二者轴线不共线,因此需布置两条视准线。在视准线两端分别设置峡谷组工作基点。由于大坝本身也属于变形体,为获取测点准确的变形量,拟在溢洪道下游设置两个校核基点,以便对工作基点进行修正。

 

(2)正常溢洪道。在正常溢洪道两端设置两个工作基点,作为视准线观测的工作基点。拟在溢洪道下游变形区外布置两个校核基点,以对工作基点进行修正。

 

(3)主坝。将6个观测断面上的坝顶下游坝肩处的测点纳入GPS水平位移监测主网,作为测点所在断面的工作基点,以此作为基准,采用极坐标法测定断面上其余3个测点的变形量。

 

(4)副坝。将10个观测断面上的坝顶下游坝肩处的测点纳入GPS水平位移监测主网,作为测点所在断面的工作基点,以此作为基准,采用极坐标法测定断面上其余2个测点的变形量。

 

2.2.2 垂直位移工作基点设计

 

(1)为方便对建筑物垂直位移监测,达到快速获取监测数据的目的,拟在非常溢洪道以及新增非常溢洪道、正常溢洪道下游分别埋设垂直位移工作基点一座。

 

(2)副坝部分每1km左右设置垂直位移工作基点一座。

 

2.3 基准点设计

 

基准点是变形观测的基础,必须保证坚固和稳定,因此点位应选在变形区以外,地质条件好,又能够永久保存的地方。为检核基准点的稳定,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均设置成基准点组。水准基准点组拟选在水库管理处内的马鞍山上,由三点组成扇形或等边三角形。水平位移基准点拟选在马鞍山上一点,副坝右岸马山上一点,另外一点选在大坝北岸牛城村附近,离开变形区的地方。三点应两两通视,以便于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对基准点检核。

 

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立

 

3.1 方案选定

 

黄壁庄水库大坝长,建筑物分散,若采用大地测量方法布网,则观测周期长,受外界环境影响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采用GPS布网具有不需要点间通视,布网灵活,可全天候作业,观测速度快,工作量小等优点。同时对所构网形的图形强度要求不高,可有效克服气象条件对观测的影响。因此本网拟采用GPS进行水平位移主网观测。

 

3.2 观测网形的确定

 

将基准点、工作基点、校核基点以及副坝监测断面坝顶上的变形点一并纳入主网统一观测。为提高GPS网的精度与可靠性,GPS点间构成尽量多的由GPS独立边组成的异步环,使GPS网有足够的多余观测,平均每点设站2-3次。

 

3.3 GPS网观测

 

采用4台美国Trimble公司生产的精密测地型GPS接收机进行观测,仪器标称精度为5mm+1ppm,配有可抑制多种径效应的扼径圈天线。作业方式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

 

3.4 数据处理

 

3.4.1 基线解算

 

由于该网要求精度高,基线向量解算时必须考虑对流层的影响,采用GPS接收机厂家随机提供的商用软件无法实现。应采用特殊软件对对流层的影响进行改进,必要时采用精密星历进行解算,基线结果采用双差固定解。

 

3.4.2 基线解算的质量检核

 

为提高GPS测量的精度与可靠度,基线解算结束后,应及时计算同步环闭合差、异步环闭合差以及重复边的检查计算,各环闭合差应符合规范要求。

 

3.4.3 GPS网平差

 

外业结束后,对所有观测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在基线解算质量检核的基础上,进一步评定GPS网的内部符合精度与外业观测的质量,利用基线向量改正数进行粗差的检验(V△x,△y,△z≤3σ)。

 

4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立

 

4.1 网形确定

 

垂直位移监测网由基准点、工作基点组成,本监测网基准点布设在水库管理处院内,由3点组成水准点组。工作基点6座,布设在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和主坝2座,副坝部分每隔1km布设一座,共4座。

 

4.2 水准观测

 

主、副坝水准观测采用二等水准规程观测,每公时高差中数的中误差不得大于1mm。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以其附近的工作基点作为基准,采用局部精度加强的方法按一等水准精度施测,每公里高差中数的中误差不得大于0.5mm。

 

5 变形监测方法

 

5.1 水平位移监测

 

5.1.1 主、副坝

 

(1)零数据观测:在监测主网观测时,已将监测断面坝顶上点纳入直接得到零数据,断面上下游的变形点可利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观测取得。

 

(2)周期性观测:在主网观测周期内,可采用局部测量方法,即选定需要观测的断面与监测网基准点组成GPS网进行观测。

 

5.1.2 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新增非常溢洪道

 

(1)零数据观测:在整个监测网观测的同时,利用各建筑物左右两边的工作基点,采用视准线法或小角度法观测各变形点。

 

(2)周期性观测:由于大坝本身也是变形体,如果监测网不进行复测而仅对建筑物进行周期性观测时,可采用局部GPS测量与视准线相结合的方法。将视准线两工作基点和建筑物下游的两校核基点组成4点GPS网观测,再采用视准线法测定建筑物上变形点的位移。

 

5.2 垂直位移监测

 

(1)零数据观测:依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作业,采用二等水准规程观测。将水准基准点组、各工作基点、主坝和副坝上的变形点全部纳入主网组成二等水准环路。正常溢洪道和非常溢洪道上的测点,利用其附近的工作基点,采用一等水准精度观测。

 

(2)周期性观测:在主网复测周期内的各期测量,可直接利用垂直位移监测点附近的工作基点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本身,可能逐年有下沉,在监测时应以工作基点的首次高程作为起始高程,将工作基点各年的沉降量视为常数,在分析资料时加考虑。

 

6 结语

 

采用GPS布网和视准线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大坝水平位移监测网设计,以及采用全局控制与局部加强结合的设计方法,建立大坝垂直位移监测网,开拓了平原丘陵水库变形监测工作的思路,可为同类工程参考。

    

推荐访问:位移 大坝 水库 监测网 设计

本文标题:黄壁庄水库大坝位移监测网设计(王海城)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220/9345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黄壁庄水库大坝位移监测网设计(王海城)》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