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中国环境报》:怎样认识生态伦理及其教育?(叶红)

发布时间:2022-02-23 16:35:23 | 来源:网友投稿
 

生态伦理学是联系现代生态学与伦理学的新兴综合性科学。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和调适人与自然的伦理及道德理念,规划和约束人对自然的伦理态度和道德行为,引导和塑造人与人之间伦理及道德关系的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示出理性和前瞻性,以及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的价值。

 

生态伦理教育是植根于生态伦理学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一是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二是以一种全新的生态视角重新思考人类发展过程中人际之间、代际之间和各物种之间应有的平等关系;三是以一种全新的理性方式重新塑造生态与发展共存、简约与丰富同辉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未成年人中推行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新一代“理性生态人”,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是调适新型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氛围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弘扬“万类和谐竞自由”的理念

 

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送入工业文明的时代。第一次张扬个性的人类依靠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近300年的时间里,建立起以人类为主导地位的世界秩序和发展模式,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在这种主流思潮的影响下,人类恣意膨胀着自己的物质欲望,过度消耗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肆无忌惮地改变着地球几十亿年来所形成的进化环境和生态面貌。在人类每一次“胜利”的背后,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扩大、物种锐减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消失、能源短缺等问题却如影随形。于是,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理念产生了质疑,并最终认识到:环境恶化的本质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偏狭,根源于人类伦理及道德指向的局限和吝啬。人类要使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就必须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主流价值观所界定的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伦理关系和自然权利的内涵,以一种和谐、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念重新塑造新型的价值观、伦理观和世界观,以及“万类和谐竞自由”的物种生存发展观。于是,新的生态伦理的视角应运而生。

 

生态伦理观认为:由人类和非人类、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自然共同体是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一个动态进化的整体。自然共同体的进化规律和方式有其独特性、系统性和自身的内在价值。因此,人类应放下“唯我独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架子,将整个自然共同体几十亿年来的有序运行,视为一种有别于有机体进化方式的生命形式,既把生命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又把生命看作是一种道德现象,进而把原来仅限于人类的道德关怀延伸到包括土壤、山川、植物和动物所组成的自然共同体,把自己由自然共同体的征服者转变为与自然共同体和谐相处的普通成员,并竭尽全力地珍惜和维护自然共同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均衡。

 

因此,在推进生态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必然注重引导未成年人以精神和道德平等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在教育学生认识人的重要价值的同时,也接受和认可自然共同体中所有存在物的内在价值。并且,不追求建立一种对自然控制、征服和主宰的情结,而采取一种尊重生命、尊敬自然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和心态。实际上,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学习中,都可以开展和渗透生态伦理的教育。如历史课程中涉及到的四川都江堰,就是一个“尊水性、顺水势、合水脉”的生态工程,其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的生态实践不仅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并且连续运行了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本身就是一个绝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工程的范例。又如,我国古代先哲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在今天仍有着珍贵的生态理性的核心价值,是推行生态伦理教育的很好素材。

 

倡导公平协作促和谐的思想

 

首先,生态伦理和道德强调各物种之间的公平。无论是人类抑或是其他物种,甚至是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都是地球有机和无机体进化中的一个环节,都具有其自身的生态位置和独特的内在价值,都同样具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它们不是人类发展和进化进程中的竞争者和挑战者,相反却是人类发展和进化之行的伙伴和同行者。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和提高的同时,也应考虑到维护其他物种生存、发展和进化的权利,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和特权可以直接或间接决定、扼杀甚至毁灭一个物种生存的权利。

 

其次,生态伦理和道德强调人类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在精神和物质上的持续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耗或占用下一代人的发展资源为代价。当代人的发展不仅要为后代考虑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储备,更重要的是也要为后代保留和传承原汁原味的精神和人文遗产,保留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

 

再次,生态伦理和道德强调协同发展。当人类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时,仅仅依靠一两个国家或地区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展开国际间的大合作,只有依靠大多数国家甚至全球的协同努力,人类才有可能使相关的生态问题得到遏制或解决。

 

因此,生态伦理教育就是要在青少年中树立关爱自然、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生态道德良知,就是要在青少年中培养人类与其他物种同存共荣的生态情感,让每一位同学切实认识到物种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人类进化和发展中的重要协同作用。正是由于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所倡导的公平精神的折射,才会使青少年在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公平、均衡发展,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更加倡导关注民生、注重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的社会风气,形成“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的新型、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人际关系,更加注重营造新型的协作与协同的社会氛围。

 

以下可作为生态伦理教育的样本: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除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应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外,我国也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组织了包括美国、俄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在内的国际联合救援行动,减少了废墟下的人员伤亡。这无疑是一次生态伦理观念上的革命性进步。

 

上海市徐汇区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在生态伦理教育上做了大胆的探索。他们以生态伦理教育为主线,精心组织和策划了“走近动物,关爱生命”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态伦理的视角关注动物、呵护生命,在幼小的心灵中建立与其他物种和睦相处的生态理念。同时,延展生态教育的内涵,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学做志愿者,为他人服务,形成新型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正是由于受到生态伦理教育的影响,在汶川大地震救灾中,全校出现了急灾区所急、想灾区所想,师生争先恐后捐款的感人场面。

 

践行淡泊明志、俭朴致远的生活方式

 

上世纪60年代,由意大利民间环保组织——罗马俱乐部引发的一场关于地球资源的大讨论,经过激烈争论和科学测算,最后反映出一个严峻现实,那就是地球的资源非常有限,如果人类按照现行的方式和理念生活和消费,资源将很快损耗殆尽。2008年6月10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消耗的资源已经超过了自身生态系统所能够提供资源的两倍。

 

没有忧患,就没有意识的警醒和心灵的震撼,就不能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以指导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从深层次上说,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深处价值观的危机,是生态伦理的危机。人类只有建立和培育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并使得社会和经济发展生态化、现代生活方式生态化为人们所接受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和遏制生态危机。

 

生态伦理教育提倡全新的生态生活价值观,即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所谓物质简单,就是崇尚和提倡过简单而富有成果的生活;而精神丰富就是把物质的损耗和占用仅仅作为升华内心情感和实现精神享受过程中的手段。人类生活的质量尺度和幸福指数,并不随着消费标准的提高而提高,也不依赖物质占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在于物质的充分和充满智慧的最大化利用,以及伴随此过程始终的精神上的升华和完善。生态伦理提倡现代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即以最低限度的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最好的保护手段,满足人类自身日益讲究的物质需求和不断成长的精神需要。

 

因此,在生态伦理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勤劳、节约、简朴以及注重内涵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摒弃奢华、浪费以及偏重外在形式的生活习俗。注重生活过程的体验,注重精神内涵的挖掘,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物质利用的节俭和高效联系起来,把物质享受的有条件、有能力与“生活的自愿简单化”联系起来,使人们遵从一种形式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约束现实社会日益膨胀的物欲要求,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在实施生态教育的过程中,有几个真实的事例在同学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第一个讲的是蜚声全球物理界的吴健雄、袁家骝伉俪,曾先后捐赠2000多万元用于家乡太仓的教育事业。袁家骝先生每次回国都穿着同一套旧得起了皱的西服,用的是同一只拉链已不好使的人造革旅行箱。从他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神和内涵,让同学们感动不已。第二个是关于红学大师周汝昌的故事。已届九旬的周老先生眼睛几乎失明,耳朵几乎失聪,但仍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写2000个字。他说:“我的生活极其简单、简朴,我是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寥寥一句话,将这个学富五车的红学泰斗丰富、厚重的精神世界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同学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生态伦理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

 

生态伦理教育是在环境教育基础上开展的内涵更为深广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美国,除生态教育作为公关基础课程已在大学普及外,还专门设有培养生态教育师资的专业。在俄罗斯,生态及生态伦理课程已成为文理科大学生的必修课,并且已经把生态及生态伦理知识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授给学生。而作为一种世界性基础教育的共同语境,作为未成年人认知基础之一的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观念,应该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推行生态伦理教育,就是在教育中培育学生“理性生态人”的意识。当他们面对大自然时,能够尊重自然整体运行、进化的内在规律,并以发自内心的关爱自然的道德情感去尊敬大自然,以“天地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性思维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维护自然环境运行的关系。当他们面对人类之外的各种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时,不以其具有所谓的商用价值而追捧,也不以其默默无闻而厌弃,而是从尊敬和尊重生命的角度加以重视和保护。当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摒弃工业时代所崇尚的“个性膨胀、竞争至上”的思维定势,用公平、开放、协作,关注社会、关注人类整体的思想和眼光,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新型人际关系,并自始至终具有为人类后续发展留有余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他们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伦理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进行自身行为的自律,崇尚和体验自愿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社会风气。

 

因此,推进生态伦理和道德教育,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需要。(作者系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师)

 

要点提示

生态伦理学是联系现代生态学与伦理学的新兴综合性科学。生态伦理教育宣扬的是“万类和谐竞自由”的理念;倡导的是公平、协作、促和谐的思想;践行的是淡泊明志、俭朴致远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未成年人中推行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新一代“理性生态人”,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是调适新型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氛围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编辑心得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触及人的精神层面,通过人文浸润、生态伦理熏陶、生态道德的培育来解决生态问题是重要途径之一。生态伦理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公平原理来处理人际之间、代际之间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用道德的砝码来平衡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因此,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广生态伦理教育应提上基础教育的议事日程。

    

推荐访问:中国 伦理 生态 环境 教育

本文标题:《中国环境报》:怎样认识生态伦理及其教育?(叶红)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223/9500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中国环境报》:怎样认识生态伦理及其教育?(叶红)》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