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加强东平湖防汛调度,实现防洪与兴利并举(孙百启)

发布时间:2022-02-24 15:06:52 | 来源:网友投稿
 

防洪工程及防洪调度存在的问题

1.防洪工程标准低

1993年以来,特别是东平湖“01.8”洪水以后,国家加大对东平湖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相继完成了二级湖堤加高、北排出湖河道开挖疏浚、大清河北堤加高、大湖围坝截渗、新建八里湾泄洪闸和庞口倒灌闸等一批防洪骨干工程,进一步完善了东平湖防洪工程体系,工程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但是,经过东平湖“01.8”洪水以后发生的几次较大洪水考验,工程还存在许多不适应防洪安全需要的问题,如现有庞口闸泄洪能力不足,需新建庞口闸扩大北排泄流能力;二级湖堤堤防等级标准低,防风浪能力不足;利用梁济运河实施相机南排流路不畅,断面过水能力与相机南排的规模还不相适应,沿河一些支流缺少防止倒漾的措施;石洼、林辛、十里堡分洪闸建设年代久远,工程改建时考虑节省投资没有彻底改建,部分构件、设备仍用六七十年代产品,2009年经安全鉴定均为3类闸,需要进行除险加固。2009年汛前对部分机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但仍不能满足要求,等等。

2.围湖造田严重影响防洪运用

199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为解决老湖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大力扶持开发老湖区建设,在原有生产堤的基础上加高、新修了大量围堤,围湖造田14处,造田面积59.48平方公里,占老湖区总面积的28.46%,44.5米防洪运用水位时减少库容1.3亿立方米,因减少库容而抬高老湖水位0.85米。其中金山坝围湖造田面积41平方公里,区内有3.8万人,4.2万亩土地。

防洪调度上,金山坝处于黄河向老湖区分洪的必由之路,黄河向老湖分洪时按照防洪预案破除金山坝没有问题。但是,当老湖单独蓄滞汶河洪水时,按照防洪预案,当老湖水位达到44.5米时,根据省防指的命令破除金山坝。金山坝现状堤顶高程在45.0米左右,其余生产堤高程多数在44.5米以上,当湖水位处于生产堤防守的临界状态时,围湖造田生产堤的破除存在很大难度,考虑局部利益强化生产堤的防守在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思想中普遍存在,防守生产堤反而成为防守的重点,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围坝防洪工程的防守力度。

3.南水北调东线和京杭运河南四湖至东平湖航运工程建设给防洪调度带来新的变化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老湖区作为调蓄水库,分别在新湖区围坝邓楼和老湖区二级湖堤八里湾修建提水泵站提水入东平湖老湖,设计提水流量为100立方米每秒。在东平湖老湖两闸隔堤和玉班堤各建一座出湖闸,分别引水通过胶东输水干线和鲁北输水干线向胶东和鲁北供水。调水原则按照老湖40.5米控制,湖水位低于40.5米时抽调长江水补湖,湖水位高于40.5米时利用东平湖水。京杭运河南四湖至东平湖通航工程分别在新湖区围坝邓楼和老湖区二级湖堤八里湾修建通航船闸。邓楼和八里湾之间的新湖区内并线新建输水、通航水道。工程建成后的提水泵站、通航船闸、南水北调出湖闸的工程管理和防汛调度、对东平湖防洪工程和东平湖水资源的补偿等管理政策不明确。也给东平湖的防汛调度和水资源利用带来新的变化。

4.汶河流域防洪调度直接影响东平湖滞洪区的防洪调度

汶河是黄河下游的最大支流,汶河水全部进入老湖区,汶河1952~2004年自戴村坝站进入老湖的水量多年平均约10.53亿立方米,其中汛期平均来水量约8.914亿立方米,占全年来水量的84.7%。汶河洪水具有径流汇集快、预报期短、水势凶猛的特点,一次较强降水就可以形成较大洪水。随着水资源利用意识的逐步提高,节水、惜水观念增强,上游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都基本完成等因素影响,往往存在汛前超汛限水位蓄水,暴雨过后集中泄洪现象,防洪调度不能做到上下游兼顾,相应增加了东平湖老湖的防洪压力和调度难度。

完善防洪工程建设 落实防汛调度措施

1.加快东平湖防洪工程建设

根据影响东平湖防洪安全存在的问题,必须抓紧完善防洪工程建设。对病险水闸进行除险加固,更换专用供电线路、变电站、备用电厂严重老化设备,保证正常供电,解决分得进的问题;扩建庞口闸,扩大北排泄流能力,解决排得出的问题;除险加固沿湖周边王台、马口、流畅河、码头等经安全鉴定为三四类的险闸,加高加固二级湖堤,解决守得住的问题;加快湖区移民道路、避水村台等设施建设,解决群众保安全问题。

2.理顺大汶河管理体系,实现防洪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汶河与东平湖、黄河防洪息息相关,由于汶河管理体制不够理顺,黄河河务部门不能及时获取汶河上中游大中型水库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对大清河和东平湖的洪水预报和防汛指挥调度极为不利。建议黄委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协调,对汶河流域统一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提出汶河流域统一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将汶河流域防洪调度、建设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纳入黄委统一管理。

3.明确南水北调东线、京杭运河东平湖至南四湖航运工程完成后东平湖的防洪调度与管理

南水北调东线穿东平湖工程正在建设,第一期工程向胶东和鲁北的输水时间为10月至第二年5月。京杭运河东平湖至南四湖复航工程即将实施,因通航船闸频繁启闭,仅八里湾船闸2015、2020、2030年水平年东平湖老湖月水量损耗分别达293.2、447.4、529.4万立方米。

目前情况看,工程完成后的工程管理、防汛调度政策不明确,将会给东平湖的防汛和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建议黄委研究落实南水北调东线、京杭运河东平湖至南四湖航运工程完成后的工程管理、防汛调度、利用南水北调和通航线路泄洪、水资源管理、对原有东平湖防洪工程的补偿政策等,从高层加强相关单位的协调,明确政策,完善调度方案和各类预案,争取管理主动权。

4.落实滞洪区补偿政策,加强防汛责任意识宣传和工程防守与管理调度

利用东平湖滞洪区分滞黄河洪水,国家有明确的蓄滞洪区补偿政策,但缺乏明确的补偿标准,应当根据实际制定明确的补偿政策标准,便于操作。对于汶河发生大洪水利用东平湖老湖或新湖滞洪,蓄滞洪区补偿政策是否适用,没有明确,笔者认为不论是黄河分洪还是汶河洪水滞洪,都应当采用统一的政策标准,并达到补偿标准基本与损失相当。建议汶河发生大洪水时,严格按照防洪预案进行管理和调度,适时破除生产堤,减轻防洪压力,淹没后造成的损失按照补偿政策及时补偿。

地方政府行政首长换届较快,加强以行政首长负责制的防汛责任意识宣传,在局部利益与大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做出正确决策,避免出现重视围湖造田生产堤的防守而忽视防洪工程的防守。

转变东平湖运用功能 防洪与兴利并举

1.东平湖是防洪、灌溉、航运、渔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库

1958年国务院同意结合提前修建位山枢纽将东平湖自然滞洪区扩建成能控制蓄洪的反调节水库,以综合解决山东黄河防汛、防凌、灌溉、航运、发电、渔业等综合性蓄水调水用水任务。即东平湖建设的初衷是计划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大型平原水库。但由于工程规划不合理及工程建设质量较差,经过1960年的试蓄运用后,发现工程存在的大量问题,不能实现原有的设计功能,经过专家评定后,认为它不具备长期蓄水运用的工程条件,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东平湖水库运用以黄河防洪为主,暂不蓄水兴利”,围绕这一原则对其进行加固改建,作为一个仅承担防洪用途的滞洪区。不能发挥综合性功能是不得已而为之。

2.南水北调东线和京杭运河东平湖至南四湖航运工程改变了东平湖单纯的防洪运用功能

南水北调东线利用老湖作为调蓄水库,京杭运河东平湖至南四湖航运工程,是综合利用东平湖水资源,促进山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东平湖老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位和水量才能满足要求,必须由单纯的防洪运用功能转变为综合运用功能,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形势发展要求。

3.转换东平湖运用方式,充分利用汶河水资源

汶河1952~2004年戴村坝站进入老湖的水量多年平均约10.53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利用东平湖水冲刷山东河道降低河床高程成为可能。在东平湖丰水期,利用东平湖清水冲刷黄河泥沙,减少黄河淤积,从历史资料分析,大汶河来水对黄河艾山—利津河段的贡献率可达30%,对山东黄河河道减淤有积极作用。在黄河枯水期,利用东平湖水补给黄河水已经成为现实,如1997年11月从东平湖引水补黄0.5亿立方米,保证了黄河不断流,2009年春季再次引东平湖水补给黄河水。也可以充分利用东平湖水置换南水北调水,降低调水成本。上述作用都需要东平湖转换运用方式,发挥综合效益。东平湖防洪工程的建设,防洪能力的提高为发挥综合效益提供了工程基础。

4.按照水库工程设计标准加固东平湖老湖

东平湖防洪工程设计都是按照滞洪区的标准进行设计,不适应长期高水位蓄水要求,渗漏严重。充分利用东平湖水资源,转变东平湖运用方式和综合运用功能,防洪与兴利相结合,多蓄水,多兴利,建议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按照水库工程设计标准加固东平湖老湖,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

(作者为东平湖管理局总工程师)

稿件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推荐访问:防洪 防汛 并举 调度 东平湖

本文标题:加强东平湖防汛调度,实现防洪与兴利并举(孙百启)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224/95360.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加强东平湖防汛调度,实现防洪与兴利并举(孙百启)》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