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关于黄河文化建设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张光义,张春利,孙开岗,尹祥国,周晓黎)

发布时间:2022-02-24 15:18:22 |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山东、河南等省纷纷提出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项目,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实现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这充分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与我国文化建设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和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责任。

 

在我国,出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现象不是偶然的,它是我们国家、民族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国外文化尤其是西方的文化蜂拥而入,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如何用先进的文化武装人,如何避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西化、同化,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都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软实力,只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品格,黄河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与象征。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该继承和发展黄河文化;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一定要建设和繁荣黄河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黄河文化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经历了民主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洗礼,黄河文化不断适应时代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积极推进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是黄河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是黄河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人民治理黄河60余年的实践,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已经具备了发展繁荣黄河文化的现实条件,具有了发展繁荣黄河文化的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黄河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日益丰厚。在搞好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同时,重视黄河文化建设,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同时,研究、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努力让自然的黄河与文化的黄河生生不息、日益繁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中智慧、鼓舞斗志;有利于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提升职工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黄河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黄河文化建设与黄河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黄河经济发展等各项基本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例如,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其中有一方面的要求就是要形成一定的景观与旅游价值。要达到或实现标准化堤防的景观旅游价值,就必须有丰富的黄河文化作内涵。因为再美的风景在时间的长河中也只能是转瞬即逝,只有深入挖掘出风景背后的文化内涵,风景才能转化为风情,而只有风情才能够日久弥醇、生命持久。黄河旅游风景区应该浸润着黄河文化的神韵,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沧桑气息,具有深厚的黄河文化内涵及价值。

 

实际上,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和宣传非常重视,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以为,在研究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的同时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确保黄河生生不息、安澜无恙的同时,进一步发展繁荣黄河文化,确保黄河文化的生生不息、日益昌盛,是黄河流域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一种基本而重要的客观实在,又是一种基本而重要的资源。作为黄河流域机构,应该增强发展繁荣黄河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自觉积极地对黄河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下大力气去发掘、整合、宣传、弘扬黄河文化,积极推动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象征

 

黄河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对于中华民族已经具有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已远远不是一条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她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成为维系所有中华文明脉络的主干,成为中华民族心理认知的最基本参照坐标,成为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的象征。

 

(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水是生命的源泉,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河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历史上,人类文明与河流相生相伴,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与河流有关,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起源与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非常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综观历史,黄河流域已经发现了迄今已知的亚洲北部最古老的直立人,生活在5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距今10~3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过渡的“河套人”等。为数众多的古人类遗址,由远至近,系统地展现了我国远古人类延续发展的漫长过程,清晰地描绘出了人类进化的轨迹。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古人类化石的完整性、系统性,是我国其它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考证,大约在4000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聚居着许多血缘氏族和部落。其中,以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最强大。黄帝又号轩辕氏,其族发祥于陕西北部的姬水,定居在我们今天泛称为“中原”地带的黄河中游地区。与黄帝接邻的是炎帝部族。炎帝号神农氏,种五谷、制陶器、尝百草,最初活动在黄河中游渭水流域的姜水。在各部落为了土地和食物进行的战争中,颛顼所属的黄帝部落击败炎帝部落,夺取了盟主地位,炎黄两族便逐渐融合,在中原地区定居下来,与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和苗族相互融合影响,共同发展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后人则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把黄河称作“母亲河”。现在,每年都在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进行祭祖大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这里看作是自己的根。

 

(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与完整的人类发展轨迹相对应,黄河流域的远古文化遗址,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其系统性方面,在我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是1920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文化遗址。后来,考古人员又在流域内发现了同样性质的遗址100多处,如陕西西安半坡村、甘肃临洮马家窑、山东滕县大汶口等。继仰韶文化而起的是龙山文化。1928年,在山东济南章丘附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为与这处遗址隔河相望的是龙山镇,所以,遗址被命名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开始由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龙山文化遗址广泛地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与它同时期的河南、陕西、山西的文化遗址分别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较仰韶文化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黄河流域以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空前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大提高。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黑陶造型优美典雅,薄如蛋壳,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约4000多年前,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从夏王朝建国(公元前21世纪)开始至北宋,大都在黄河流域建都。我国的七大古都中,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均在黄河流域或黄河岸边。西安自西周、秦汉乃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长达千年。洛阳自东周起,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均在此定都,被誉为“九朝古都”,历时900多年。开封,从战国时魏惠王迁都这里开始,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以及金后期的京都均设于此,先后历时200多年。还有元和西夏等少数民族先后在银川建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一直遥遥领先。

 

(三)黄河治理发展是中华民族前进的缩影

 

治理黄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一部黄河治理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的缩影。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世界上公认最复杂难治的河流。历史上,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希望“黄河宁,天下平”,并一直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望而奋斗。从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大禹开始,历朝历代为了根除黄河水害,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河经验。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限制,历史上的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据统计,从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40年中,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则彻底改变了这种险恶的局面,取得了伏秋大汛60余年不决口的历史奇迹,使黄河岁岁安澜,逐步为中华民族造福。

 

(四)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已经具有了重要的象征意义。我们常常把中华文明称做黄色文明。天生一条黄河,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还有什么能把中华民族这样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能使这条中华巨龙如此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奋而腾飞。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如上苍造物一般自然、和谐、必然。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曲《黄河大合唱》,曾使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黄河的咆哮与中华民族的怒吼浑然一体,激励着人们去为中华民族而战斗。1948年3月,毛泽东在陕北川口东渡黄河。站在摇晃的小木船上,望着像陕北的小米粥一样浓稠的黄河水,望着泡沫飞卷的浪花和漩涡,毛泽东深深地感叹,“你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20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愈演愈烈。1998年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呼吁书》写道:“令人震惊的是,今日之黄河正面临着另一种威胁——断流。自1972年以来,几乎连年断流,且一年比一年严重。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一定能重现昔日光彩;那么,今天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与此同时,一日本媒体放言:“黄河断流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衰落”。

 

由此可见,黄河对于中华民族、对于炎黄子孙的重要意义。黄河断流影响的决不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用水,河流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发展,它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及其影响也是十分巨大,难以估量的。

 

二、黄河文化的概念、功能与特点

 

(一)黄河文化的概念

 

进行黄河文化建设,首先应该认识黄河文化的概念及实质。《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凡“文化”都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就黄河本身来说,它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是一种自然资源,只有自然河流与人发生了联系,人类对河流有了接触、认识和思考,人们有了利用河流、治理河流、管理河流、保护河流、欣赏河流、亲近河流的行动实践,才会产生河流文化。也就是说,黄河文化是伴随着人类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产生的,黄河文化的主体是人,黄河文化反映的是人与河流、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任何文化的主体都是人,文化的实质就在于以“文”化“人”。黄河文化也不例外。

 

什么是黄河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回答。据笔者不完全的浏览统计以及分析研究认为,目前对黄河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大致可以表现为以下四个层面。一是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以及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将五千年来黄河流域所出现的全部文明成果都视为黄河文化的要素。例如《黄河文化丛书》就分为宗教、民食、艺术、服饰、住行、民俗、黄河史、黄河人等多卷。二是认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诉求、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这一理解侧重于精神、观念和品格。自然,精神、观念和品格总是以理念、制度、管理、环境、行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文明成果为载体的,所以又常常将其分为理念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等基本要素。三是认为黄河文化是流域劳动人民以及广大治河工作者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所形成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界定基本属于从河流文化、水文化的角度来研究黄河文化以及黄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四是认为黄河文化是广大黄河工作者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精神、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这是对黄河文化最狭义的一种理解,主要从流域机构以及治河队伍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对黄河精神的发掘与弘扬。

 

笔者以为,对于“黄河文化”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予不同的解读是正常的,也是科学的。一方面,黄河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站在不同的角度或侧重某一方面对其进行解读是必要的,有助于我们对黄河文化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度地去抠概念,更不必在概念上进行过多的争论,尤其是黄河文化的实践者和建设者,应该在对黄河文化有一个一般意义上清晰认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密切联系实际,在黄河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去理解和把握。

 

根据以上认识,我们还是应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认识和界定黄河文化的概念。从广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及其黄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价值观、制度等文化现象。以上概念至少告诉我们以下几点:一是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流域劳动人民及其黄河水利工作者创造的,内容十分丰富;二是黄河文化以黄河水事实践活动为载体,是河流给人的启示、灵感和体验,是河流价值的实现;三是黄河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人文与自然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四是黄河文化的实质在于精神、氛围,在于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正确理解黄河文化的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和把握黄河文化的实质。黄河文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气质、精神和氛围,是一种价值观念和态度。虽然,黄河文化的实质是通过有关黄河的理念、口号,制度、管理、物质、环境,流域劳动人民的生存发展方式,黄河工作者的行为方式等各种各样的现象表现出来的。然而,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精神、氛围、价值观和态度。例如,黄河岸边的一尊主题雕塑,它是物质现象,但它传递出的信息却是精神的。而且,它应该体现黄河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成为黄河文化的一个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

 

(二)黄河文化的功能

 

黄河文化的概念及其实质告诉我们,进行黄河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充分研究河流与人、河流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和形成一种以“文”化“人”的精神和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努力探索以河流为介质所形成的精神、气势和氛围,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位个体都能够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影响效应。同任何先进的文化一样,黄河文化也具有信念认同、心理认同、机制认同、行为认同,以及固根扶本、培育凝聚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也能够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思想力量、科学力量、信仰力量和精神力量,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具体说来,黄河文化具有以下重要功能。

一是引导功能。引导就是导引方向、指导行为,使其向着某一方向发展。在当前,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体制、利益关系、分配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个性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宽阔,这就需要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的引导功能,引导人们树立先进的理念,培养先进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行为。以我们黄河系统为例,黄河文化体现了广大职工的共同追求和价值观,可以给职工以正确的引导,满足人们求真、求善、求美的需求,形成积极的人生信条和正确的行为准则,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前进动力,提升境界,激发潜能,去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河流和谐相处而奋斗。

 

二是规范功能。黄河文化所包含的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内容,往往会形成一种重要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职工群众,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纠正一些有悖于先进理念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律作用,是一种无形的约束,这种约束可以规范自我行为,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减少冲突,从而产生更深刻、更持久的效果。

 

三是凝聚功能。黄河文化的凝聚功能是由炎黄子孙对黄河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决定的。黄河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强烈的感召力和持久的向心力,它像一条纽带,如同一种粘合剂,能把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能把黄河水利工作者的思想感情与黄河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使他们之间在黄河文化的基础上,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相宽容,促进和谐相处,形成高度统一,进而同呼吸、共命运,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四是激励功能。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使人朝着某一方向努力与发展。黄河文化具有使人民群众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作用。如抗战时期,一曲《黄河大合唱》,激发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伟大精神,至今仍在鼓舞着我们。黄河文化能够使人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黄河文化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做出肯定、鼓励的评价,给人以鞭策和鼓舞,使之产生一定的温暖感、满足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大力弘扬正气,驱除歪风邪气,满腔热情地干好各项工作。

 

五是熏陶功能。文化的本质是熏陶。比如一个组织的优秀文化一经形成,就会在这个组织中形成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强力的磁场效应,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受到春风化雨般的陶冶和影响,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作用。我们黄河系统的每一个单位,每一处工程,都应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黄河文化,形成自己的良好氛围和磁场效应。倘若如此,我们的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就一定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境界。

 

六是传播功能。黄河文化建设,有利于黄河形象的定位与传播。黄河文化一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模式,就非常易于进入各种传播渠道,在国际国内产生影响。黄河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在国际国内、在社会公众中树立黄河的形象,树立黄河的品牌,有利于黄河对世界、对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对人民群众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和文化道德素养,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上列举了黄河文化的六项基本功能。这些功能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我们万万不可将它们孤立起来,应该注意充分利用其各种功能,进行整合、优化,使之达到作用发挥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黄河文化的特点

 

1、黄河文化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黄河文化是宏观的。它经过了数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文化整合系统。黄河文化磅礴大气,包括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诸多方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本,影响和制约着中华民族及其炎黄子孙的价值取向、文明取向、道德取向和审美取向。

 

黄河文化又是微观的。文化有时候是需要通过细节来体现的,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黄河流域群众的饮食、服饰,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黄河职工的工作态度、生活习惯等都具有黄河文化的烙印。黄河文化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截至目前,笔者还没有发现其它任何一种文化像黄河文化一样将宏观与微观有机统一在一起,有机统一于一个具象或者个体之中。例如黄河职工身上表现出来的为国分忧的使命感与工作态度的严谨细致的统一,伟岸长城一样的巍巍黄河大堤与堤边的一个个土牛、堤坡的一棵棵小草,是那么浑然天成,浑然一体。

 

2、黄河文化是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黄河是自然的,又是人文的。自从人类诞生,并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之日起,自然的黄河就打上了人文的烙印,这也是黄河文化的诞生之时。可以说,黄河文化从产生那天起,就是自然与人文的统一。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样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黄河文化自然与人文有机统一特点的体现。

 

人类总是生存发展于自然环境之中,文化也必然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这也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必然联系,决定了文化人文性与自然性的有机统一。说自然与人文相统一是黄河文化的特点,是由黄河文化产生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黄河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人与河流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从人类逐水而居、与河相伴那天起,从大禹的父亲鲧开始治理黄河,与自然的黄河进行斗争那天起,黄河文化就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今天,巍巍黄河大堤、堤下滔滔的河水,郁郁葱葱的绿化带、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景点,堤防修建的历史及其所产生的人文典故、传说故事,抗洪抢险的壮举、精神以及英雄模范的事迹,险工、坝岸、护滩工程以及工程的布局和造型等,都是黄河文化的构成要素,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统一。

 

3、黄河文化是流域性与区域性的统一

 

黄河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含了基本的流域性要素,又包含了重要的区域性要素,是流域性与区域性的有机统一。首先,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为黄河文化的基本内容,具有鲜明的流域性特点。其次,流域与区域、条条与块块又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本来就是多元的,流域与区域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交流、融合,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黄河文化的发展。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三晋文化、河套文化、河口三角洲文化等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是各具特色的流域性与区域性的统一。

 

4、黄河文化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物质的、环境的、形式的、外在的显性部分,又有精神的、理念的、意识的、内在的隐性部分,是显性与隐性的有机统一。一般说来,显性部分是具象的,直观形象,看得见、摸得着,例如滔滔奔流的河水,古色古香的码头,鬼斧天工的壶口瀑布,长城般的黄河大堤,两岸的生态旅游风景区等。隐性的部分则是抽象的,如“静水深流”,看不见、摸不着,例如滔滔河流象征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古码头背后的历史与沧桑,瀑布中天工造物的气势与神奇,人民群众修筑黄河大堤时的思想、奋斗与奉献,旅游风景区想要告诉人们的理念与价值观等。实际上,黄河文化正是在这显性与隐性的有机统一中体现的,我们尤其应该注意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要素,物质的背后是精神,精神才是黄河文化的灵魂。

 

5、黄河文化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文化总有自己的历史积淀,没有积累也就没有文化。黄河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的,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文化又总是与时俱进的,黄河文化就是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文化还应该面向未来,站得高、看得远,以发展的眼光对各种文化要素进行总结、整合、升华。所以说,黄河文化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研究、建设黄河文化都不能忽视历史,更不能推翻历史、在废墟上重建,忽视历史传统的做法是一种“归零”的低水平行为。只有绵长的文化血脉,才能赋予黄河文化久远的意义;只有站在继承发扬的立场上,善于发掘和总结文化发展的历程和要素,才能高瞻远瞩,不断丰富黄河文化的内涵。黄河文化的研究与建设自然也离不开现实,也要在现实的实践中丰富其内涵。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是保持黄河文化生命力的源泉。从时间的维度看,黄河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内在、必然的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时候,人类都是带着历史的烙印走入现实,又带着现实的烙印走向未来。

 

三、黄河文化的内容体系

 

黄河文化内容丰富浩瀚,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有机综合系统。认识和理解黄河文化的内容,必须既要看到黄河文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又要看到黄河文化的要素性和层次性。这有利于我们在黄河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正确把握其内在联系、个性特色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我们理顺整体与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科学高效地进行黄河文化建设。一般说来,黄河文化的内容体系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一)黄河历史文化

 

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以及一代又一代治河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其中,尤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浩如烟海的典籍为首。黄河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文化就起源于人类在黄河流域的诞生之日。自从有了类人猿的活动,自然的黄河就打上了人文的烙印。据考古发掘证明,距今150万年~180万年的山西芮城西侯度猿人,距今100万年~115万年陕西蓝田公主岭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的陈家窝猿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生活在20~30万年前的“大荔人”,生活在10万年前的“丁村人”和“许家窑人”,是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智人。距今3~5万年,在黄河支流无定河上游生活过的“河套人”,则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过渡形态。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文明进程非常清晰。

 

从夏王朝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到北宋时代,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群雄争霸、逐鹿中原,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历史,莫不与黄河密切相关。目前,在黄河流域考古发现的河洛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东夷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有着十分丰富的黄河文化内涵。曾经的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安阳等城市文化,也充分彰显了黄河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厚重内涵。

 

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历史。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汉武帝亲赴瓠子堵口,并作《瓠子歌》;康熙皇帝将治理黄河作为治国三件大事之一刻于壁柱,念念不忘。毛泽东建国以后第一次外出视察就选择了黄河,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在治理开发黄河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出谋划策、总结经验,形成了大量的治河典册和治河方略。大禹的疏导治水,西汉时期贾让的“治河三策”,东汉王景的“宽河行洪”,明代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清代靳辅、陈潢的“筑堤分水疏浚”,民国李仪祉的上中下游综合治理,再到当代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等治河理论与实践,都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河组织文化

 

黄河文化也是一种系统的组织文化。历史上,国家和政府围绕黄河的治理开发,建立了一定的组织机构。黄河组织文化就是黄河组织及其职工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标准、核心精神、基本理念、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组织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核心部分,它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形成一种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对黄河组织及其职工进行熏陶、激励和影响,对黄河职工的气质风度、价值观念、精神面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进行引导和塑造,培养出一代代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就目前而言,黄河组织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具有黄河文化的个性。要树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共同目标来凝聚全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鼓舞士气、激发活力,努力在全河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还要积极构建和谐文化,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谐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职工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点多线长,情况复杂,各种矛盾交织,牵涉多方利益。只有关注流域群众和黄河职工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积极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培育职工形成和谐友善的精神品格、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构建起和谐文化,才能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营造黄河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健康氛围。

 

黄河系统组织众多、性质不同、各有特点。我们应该适应各类组织的不同需求进行黄河组织文化的构建。例如基层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等。基层组织文化应该侧重于不断适应基层职工求知、求乐、求美的需要,多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基层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机关组织文化应该侧重于开展机关服务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文明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机关形象。企业文化应该立足黄河企业自身特点,培育黄河企业精神,塑造黄河企业品牌,确立黄河企业的发展战略、核心理念、营销策略,逐步形成具有黄河特点的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形成黄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善于从波澜壮阔的黄河水利实践中汲取时代精神,不断赋予黄河组织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

 

(三)黄河工程文化

 

黄河水利工程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从大禹治水起,人类就开始了与自然之水的工程博弈。《史记·夏本记》记载,禹“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水,定高山大川”,即他带着测量工具,到各处勘察地形,测量水势。带领百姓“疏川导滞”,排除洪水和积涝,使水回归河槽,流入大海。由此可见,代代相传的大禹治水从一开始就与工程措施密切相关。黄河工程承载了黄河的记忆,见证了黄河的沧桑变化;它既记录了人类利用河流、改造河流,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又记录了河流以其自然破坏力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既传承了我国劳动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成就和精神,又反映了人与河流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黄河流域古代和现代著名的工程很多,例如:河套古灌区,龙羊峡、刘家峡水电站,万家寨、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库,东平湖蓄滞洪区,黄河大堤,引黄济青工程等。这些工程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饱含着重要的人文教育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时代价值。以黄河大堤为例,它于春秋时代开始修建,现在人们仍然能够徜徉于绿化美化的大堤之上,发思古之幽情,慨叹黄河历史之沧桑,沐浴自然清新之气息,感受滚滚黄河给人的知识、思考和启迪。黄河工程的外形特征、结构及其科学技术和美学价值,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社会经济意义等,都充分体现了黄河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尤其今天的黄河工程,在保证防汛抗洪、调水供水安全的前提下,还体现着可持续发展水利、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等新理念,整合注入了绿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和谐文化等多种要素,使黄河工程的文化功能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黄河工程文化要求我们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自觉主动地考虑其文化要素的布局与功能发挥,将文化理念渗透于黄河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的各个环节,使工程设施自身的功能与其文化功能相互融合,做到工程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当前,黄河工程建设应该更加重视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理念的体现和展示,注意生态文明的价值和为周边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美的环境;应该更加注重从多个层面展示黄河文化,使人们更好地领略黄河流域丰富多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领略人与黄河和谐相处的生动画卷,感受黄河厚重的历史积淀,体验黄河两岸淳厚质朴的民俗风情。

 

(四)黄河民俗文化

 

黄河民俗文化是黄河流域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植根于老百姓中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与黄河流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黄河流域及其两岸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例如,语言、民居、服饰、饮食、宗教、礼仪节庆、贸易交通、家庭社区、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民间游艺等,具有多元性、地域性、复合性、神密性、实用性等特点。

 

黄河民俗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多种多样,具有一定的复合性和统一性。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一些地区保持的原始民俗生活形态,这些都在黄河流域共存发展。由于历史上人口的流动性,尤其是一些较大的移民活动,使得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民俗风情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通、相互认可。还应该看到,民间传承下来的一些古老的民俗事象和风俗习惯,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其中的一些文化遗传密码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破译。

 

黄河民俗文化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在民众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一些民俗文化已经在习俗化过程中成为了人们的一些生产生活习惯,成为了民众群体必须无条件遵守的规范要求。处于某一民俗圈中的个体一旦违背了民俗规范,就会受到来自圈内的习惯性压力,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负担,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黄河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和发扬光大,关注黄河民俗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黄河事业发展的作用。当然,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应该在注意民俗稳定与传承的同时,重视移风易俗、推陈出新。

 

(五)黄河文学艺术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大量文学经典和文化典籍,都出自这里。以孔子编定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起点,此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小说等,如黄河之水源远流长。黄河流域名家迭出,佳作累累。庄子、李斯、司马迁、柳宗元的散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苏东坡、辛弃疾、李易安的词,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小说,各领风骚,千古流传。文王、周公与《易经》,老子与《道德经》,孔子与《论语》,孙武与《孙子兵法》,司马迁与《史记》,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等都是千古经典。还有,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等的书法绘画艺术,遍布黄河上下的雕塑艺术,浩如烟海的民谣与传说,都令人叹为观止。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大同云冈石窟以及洛阳龙门石窟,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创造的这些文化奇迹,在后人眼里,都疑为鬼斧神工,上天所留。

 

万古奔流、浩浩东去的黄河,也引发了无数文人骚客的歌咏唱和,历史上直接描述吟诵黄河的优美诗文非常多。例如,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杜甫的“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等,历经千年仍洋溢着强烈的艺术魅力。据不完全统计,在描述黄河的诗文中,仅直接描述黄河的诗歌,就有近400首。对河患、津渡、漕运、灌溉、河防、风物等,进行了丰富多采的描述。

 

(六)黄河科技文化

 

黄河流域也是全国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在农田耕作中,劳动人民不仅对耕作的工具和技术进行不断的制作和改造,还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发展了漕运事业。例如,秦国郑国渠的修建,汉代白渠的修建等。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科技工作者创立并发展了磁学、声学、数学、光学、力学、医学、药学、建筑学等学科。特别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每前进一步,都需要解决一些科学技术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治河科技不断进步。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就有了测量技术的应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河人不断把各个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在黄河治理开发上。例如,工程建设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黄河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防汛抢险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抗洪抢险的效率和水平。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河泥沙研究、水土保持、堤防工程除险加固、通信技术、水文测报技术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黄河事业的发展。创新是黄河科技文化的灵魂,是黄河事业发展的生机和动力。进入21世纪以后,科技治河与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系列治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取得突破。目前,广大黄河工作者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目标,积极探索黄河自然规律,构建科技治河体系,大力推进模型黄河、数字黄河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治河的现代化水平。

 

(七)黄河旅游文化

 

黄河以及黄河流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特色鲜明、闻名中外。黄河流域名山林立,秀水纵横、自然风光独特秀丽。如泰山、华山、嵩山、云台山、伏牛山、王屋山、白云山、石人山,伊水、洛水、渭河、汝河、沁河、颖河、大汶河、东平湖等。遍布流域及黄河两岸的人文景观,更是星罗棋布,美不胜收。从上至下,黄河源头,青海的日月山、龙羊峡,甘肃的刘家峡、炳灵寺石窟,宁夏的沙坡头、西夏王陵,山西的壶口瀑布、黄河铁牛、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陕西的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黄帝陵,内蒙古的成吉思汗陵、格根塔拉草原,河南的三门峡、小浪底、殷墟博物馆、少林寺、虢国墓、龙门石窟、白马寺、铁塔、龙亭、相国寺、包公祠,山东的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孔府、孔庙、孔林、水泊梁山、江北水城、蒲松龄故居、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等,数不胜数。有人概括说,黄河沿线的人文景观有八多,即古都名城多,古墓王陵多,石窟浮雕多,古庙名寺多,文化遗址多,古代战场多,神话传说多,民俗风情多。可以说,黄河两岸就是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沿着黄河线游览,不但可以领略黄河的自然风光、磅礴气势,而且可以饱览众多的名胜古迹,体察独特的民俗风情,探究中华民族之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也得到了逐步的开发,越来越显示出其鲜明的特色。目前,黄河沿岸正在认真规划建设黄河水利风景区,黄河水利生态园,认真规划建设能够体现黄河文化生态的设施与载体,打造黄河文化与生态旅游品牌。

 

(八)黄河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是文化经济属性的集中体现。黄河文化产业主要指从事黄河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黄河文化服务的经营性项目,例如,与黄河密切相关的纸质传媒、广播影视、网络、印刷发行、休闲娱乐、演艺、动漫、广告会展、古玩书画、工艺品生产等产业。目前,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所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支柱产业。

 

应该重视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黄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黄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应该加强对黄河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重视黄河文化创意力和黄河文化生产力的形成,结合黄河工程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结合河流沿岸的自然生态风光和历史人文特点,结合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开发黄河文化产业项目,建设黄河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黄河文化产业市场,实现黄河文化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应加快黄河文化建设与经济、与旅游、与资本、与科技的融合发展,鼓励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河文化产品,努力把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黄河文化产业优势。

 

(九)黄河文化载体

 

黄河文化的核心与实质在于其精神、氛围与核心价值观,无论是黄河文化的存在、展示,还是黄河文化的传播与发挥作用,都需要一定的载体。一定的载体是研究、展示、传播、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黄河文化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采取参观考察,召开讨论会、研讨会,举办书法、绘画、摄影展览,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拍摄专题片、影视剧,印制标语图片,编印黄河文化手册等多种措施和形式。运用编辑出版黄河文化系列丛书,举办黄河网站和《黄河报》、《黄河年鉴》、《黄河史志资料》、《人民黄河》等传媒载体,进行黄河文化宣传,普及黄河文化知识,教育引导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黄河文化,理解黄河文化,把握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化。通过建设管理黄河博物馆,图书室、资料室、阅览室、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建立黄河文化研究、诗歌、散文、书法、摄影、工艺品制作等兴趣或创作小组,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激发职工群众参与黄河文化建设的热情。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黄河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生态园区,建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创建优美的文化生活环境,让广大群众共享黄河文化建设的成果。

 

四、黄河文化建设的过程与原则

 

(一)黄河文化建设的过程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表现为一定的过程。恩格斯曾经指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黄河文化建设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黄河文化建设,坚持在过程中推进、调整和完善黄河文化建设。

 

黄河文化建设过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行黄河文化建设需要历史的积淀,也需要现实的总结升华。尤其要使黄河文化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得到大发展、大繁荣,确实需要长期的努力。在黄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和完善;进行黄河文化建设重在以“文”化人,发挥作用,这些目标任务的实现,在任何时候都是光荣而艰巨的。无论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熏陶影响,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还是靠制度的执行,管理的推动,要想让黄河文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则必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黄河文化建设既是动态性与稳定性统一的过程,又是过程性与阶段性统一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把握黄河文化建设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充分注意黄河文化的动态性与过程性,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吸收新鲜的内容和先进的方式。黄河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各种时代精神与优秀的文明形式都可以融进,也只有在不断的吸收和丰富之中,才能实现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还要充分注意黄河文化的稳定性和阶段性,就某一个阶段而言,黄河文化建设的内容、载体等是相对稳定的。黄河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积淀总结而成,已经具有了一些基本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基本精神和理念系统。这些黄河文化的宝贵财富,时间愈久,愈显示出其价值的巨大。总之,黄河文化建设的过程如同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一样,是在“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过程中不断飞跃升华,发展繁荣的。

 

在黄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需要历史的积淀,也需要积极主动的塑造。从某一黄河文化项目建设的实践来看,大致需要经历以下几个基本阶段。一是提案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项目,明确目标。重点在于理清思路,提高对黄河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出自己的建设项目。二是调研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手段,运用“SOWT”分析法研究拟建项目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调研报告。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项目的过去,了解研究项目的现状,策划设计项目发展的未来。要注意做到有的放矢、深入细致,重点突出。三是项目设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提出创意、构建体系、研发提出设计方案。设计阶段的重点在于升华提高,提炼特色,进行创新。四是决策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对项目方案进行讨论、拍板决策,在有关人员中进行思维降解,逐步形成共识,贯彻落实,将确定的方案变成现实。在方案的实施阶段,要注意及时反馈,不断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

 

(二)黄河文化建设的原则

 

进行黄河文化建设要认识遵循黄河文化的发展规律,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先进性原则。黄河文化建设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适应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未来,为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黄河文化建设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反映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的风貌,坚持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是整体性原则。黄河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例如,黄河历史文化、组织文化、工程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科技文化、旅游文化等,这些要素都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黄河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其整体性,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注意从整体上着眼进行认识、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加一大于二的最优效果。

 

三是继承与发展统一的原则。文化建设需要记忆,需要积累,没有继承也就没有文化。黄河文化建设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绵长的文化血脉和优良传统,必须继承黄河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只有坚持继承、吸收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合理内核,才能站得稳、看得远,推动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黄河文化建设又必须坚持发展与创新。如果没有创新,不能与时俱进,黄河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被历史所抛弃。所以,黄河文化建设任何时候都必须做到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四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黄河文化也不例外。一方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它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是认同的,这也是黄河文化建设的共性标准,决定着黄河文化建设的共性。另一方面,黄河文化又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它是黄河流域及其黄河机构广大劳动者物质和精神形态文化的历史积累,是有关黄河各种文化要素的系统整合,这是黄河文化的个性特征。所以,进行黄河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用个性来表现共性。

 

五是理念与实践统一的原则。黄河文化的灵魂是黄河的精神、价值观和理念系统,所以,进行黄河文化建设首先要考虑其理念系统,充分利用黄河理念的导向、提升、凝聚、激励和稳定功能,发挥先进治河理念对治河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切实注意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理念与实践统一起来,坚决克服理念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目前,黄委在充分认识黄河规律基础上提出来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拦、排、放、调、挖”、“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等治河理念与我们目前的治河实践就是相统一的。

 

六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原则。黄河文化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进行黄河文化建设必须重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一般说来,物质是具象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而精神是抽象的,是隐藏在物质之后的。物质的背后是精神,精神可以通过物质来表现。奔腾咆哮、生生不息的黄河是物质的,这物质的表象之中又寓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河边的一尊大禹雕塑是物质的,但他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精神,大禹治水的精神。这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在这里,精神是灵魂,是实质。

 

五、黄河文化建设的方法与保障措施

 

(一)黄河文化建设的方法

 

黄河文化建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资料分析法。对有关黄河文化的文献、资料等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通过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认识黄河文化的精华,探索关于黄河文化建设的规律性。有关黄河以及黄河文化的资料非常多,有理性的、事实的,也有文献的、物质的。所以,要选择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科学的观点为指导,运用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信度、效度和客观度进行检验和评价。有条件的,也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二是现场考察法。直接深入到黄河文化的现场或一定的黄河文化情景之中,进行观察和考证。通过眼观、耳听、鼻嗅、触摸等接触现场和实物,增加感性认识;也可以借助各种仪器,进行观察和考察。一般说来,直接接触的第一手材料

推荐访问:几个 黄河 文化建设 思考 张光义

本文标题:关于黄河文化建设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张光义,张春利,孙开岗,尹祥国,周晓黎)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224/9565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关于黄河文化建设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张光义,张春利,孙开岗,尹祥国,周晓黎)》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