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宁调压池设计的思考(张冬梅)

发布时间:2022-02-24 15:19:31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宁调压池的设计, 对空间形象意境化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在创作新建筑,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时, 更要运用空间形象意境化的观点, 使设计出的空间形象升华, 达到表现一定思想意境的效果。

 

关键词:大宁调压池 天圆地方 意境

 

大宁调压池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建筑物,它位于大宁副坝南侧及稻田水库西侧, 上游连接惠南庄泵站一大宁调压池输水干线出口, 下游连接永定河倒虹吸和南干渠进口。工程主要作用是调节供水水位、供水流量并承担进城段和南千渠段输水工程的分水任务。鉴于它的重要性, 我院开展了工程方案设计征集活动, 要求满足功能要求、有创意、能够体现南水北调工程的特点。笔者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基础上, 做出了题为“ 天圆地方” 的设计, 并对空间形象意境化的创作方法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创作实践。

 

1 设计理念

 

在设计中思考的是塑造一个庄重、自然、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环境。借鉴中国传统建筑, 在表现庄重的历史意义时常常用到的一个理念就是“ 天圆地方”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和房屋营造中, 中国人喜欢以方形作为基本布局。北京, 作为六朝古都, 更是运用方形来规划城市的典范。例如古代的天坛、地坛、现代的中华世纪坛、奥运场馆“ 水立方” 、“ 鸟巢” 等, 都是基于这一理念。

 

“ 天圆地方” 最早见于古代的天文著作中, 因为那时的人们局限地认为天为圆形, 地为方形。虽然从天文学角度来说这一观点早已被否定, 但“ 天圆地方” 却已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而被引申为天地的象征。《辞源》中就有“ 古人以为天圆地方, 亦以圆方作天地的代称” 。

 

圆, 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 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 智欲其圆道, 行欲其方正。” 圆方互容, 儒道互补, 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圆和方, 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 圆者规体, 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 其势也自安” 。圆形有柔和圆满之美, 含有自我满足、周而复始之意, 方形有工整方正之美, 含有方正刚直之意。圆和方, 体现了刚与柔的完美结合。根据我国古代阴阳生万物的哲学, 建筑中的直线构件属于“ 阳性” , 建筑中的曲线构件属于“ 阴性” 。阳性为实, 阴性为虚, 虚实相生, 对立统一。

 

2 设计构想

 

正是基于“ 天圆地方” 的传统理念, 在大宁调压池的设计中采用了圆和方的基本图形。水池设计为圆形, 直径81m, 象征着天空。因为从结构力学的角度来说, 圆形具有结构厚度薄、受力均衡等很多优点。同时由于水工要求的局限性, 水池形状不宜作得过于复杂, 因此圆形可以说是最优的选择。圆型水池底高程设计为57.40m, 在其中间还设计了一个方形小水池, 底高程设计为46.30m, 使得在设计流量水位时, 我们看到的是方形水池, 而在最高蓄水位时看到的是圆形水池, 从而增添了许多意趣。

 

在圆形水池周围设计了一处方形广场, 高程为57.50m,面积为99m×99m, 象征着大地。99m的长度以及81m的水池直径也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九九归一” 、“ 天人合一” , 象征着长久。方形广场四角的铺地中镶嵌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徽标, 突出它的纪念意义。

 

水池座落在一个高差为9,的坡地上。从低处往上看,古朴的青砖墙面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沿着宽大的台阶拾级而上, 在57.50m高程处是方形广场。游人可以在此休憩, 同时周围墙面上雕刻的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浮雕, 可以使人们了解和记住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参观完浮雕后信步而上, 一池碧水终于呈现眼前。站在水边, 充分感受到人立于天地之间, 天地相合, 周而复始。

 

大宁调压池位于大宁水库副坝下游及稻田水库西侧,紧邻大宁村。在其西南侧有新建别墅区, 人员比较密集。新建广场与地面高差为4.5m, 基底周围密植松柏。人在广场上走, 看到的是树顶, 以此烘托天人对话的感觉。广场上也设计了许多花坛和绿地,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休憩场所。

 

3 设计感言

 

在此次设计中, 强调设计的文化内涵, 突出人文理念。因此, 如何将空间环境意境化、人格化, 充分体现“ 人本原则” , 就是我们探索的目标。

 

众所周知, 建筑及其环境是人一生接触最多的有形实体, 对人的文化素质、公德修养、科技艺术素质等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筑及其环境是万千世界的主体, 在培养人的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到建筑对人类精神的影响, 就自然会想到建筑意境。那么究竟何谓“ 意境” 呢“ 意境” 缘于“ 艺境” , 本为中国古典诗学核心范畴之一, 概指艺术作品中可感受、领悟、玩味, 又不可言传的境界。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的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近代以前, 意境都是在中国诗论的话语中使用。及至晚清学者王国维, 完成了意境内涵的现代转换, 并将意境提升为艺术创造的首要追求。

 

而到了现代建筑美学开拓者的宗白华的美学中, 意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 艺术境界” , 才有了“ 建筑意境” 的位置。

 

宗白华认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 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 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 创形象以为象征, 使人类最高心灵具体化, 这就是“ 艺术境界” 。他进一步将意境分为3个层次:直观感相的渲染、生命活跃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他特别强调, 建筑意境是主体情感、意志象征的深层境界。

 

讲意境是中国的特点, 它是我国建筑空间形象富有文化的一种表现, 将文化更升华一步, 达到顶峰—意境。中国善于选择、组织自然与建筑, 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意境。如北京八景的琼岛春荫、卢沟晓月等, 西湖十景的苏堤春晓、平湖秋月等自然建筑空间意境。又如北京天坛创造的意境, 是在祈年殿、丹阶桥、圈丘建筑的周围密植柏树林木, 而将殿、桥、台地面抬高, 人走在其上看到的是柏树顶, 创造出人与天对话的氛围, 以达到祭天的效果。

今天, 我们在进行建筑艺术创作时,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更应该运用空间形象意境化的观点, 使设计出的空间形象更能升华, 达到表现一定思想意境的效果。

 

4 结语

 

建筑是人类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主要平台, 建筑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营造活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产生的各具特色的建筑空间, 传承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构筑了人类绚丽多姿的建筑文化。建筑应根据自身的性质和功能要求,着眼于使用者和观赏者的行为和心理需求, 与空间环境相对应, 构成特定的“ 场所精神” ,才能找到建筑准确的时空定位。

 

作者简介:张冬梅(1971-), 女, 工程师。

 

来源:《北京水利》2005.6

    

推荐访问:大宁 调压 南水北调 中线 思考

本文标题: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宁调压池设计的思考(张冬梅)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224/9569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宁调压池设计的思考(张冬梅)》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