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浅析黄河中常洪水管理(刘九杰)

发布时间:2022-02-25 15:05:35 | 来源:网友投稿
  黄河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变得安静、温顺了。从1982年花园口站发生15300立方米每秒洪水,至今已有25年没有发生大洪水。1996年黄河下游发生了高水位、大漫滩,但其流量级别,也只是中常洪水。人们逐渐对黄河失去了警觉,对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再认真思索和对待。但是,黄河的问题毕竟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不要说是标准洪水的防御,即使中常洪水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笔者从经历黄河8次调水调沙和2003年发生秋汛的实践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河势多变,控导(护滩)工程防守任务重、责任大

控导(护滩)工程起着保滩护堤,稳定河势流路的重要作用,是黄河大堤保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但控导工程的防守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工程多、战线长。大多数工程深居滩区腹地,滩区交通路况差,一旦出现险情,料物运送、防御队伍集结等,时间长、速度慢,如遇阴雨天气就更加困难,容易贻误抢险时机,造成工程险情扩大甚至垮坝。如东明县王夹堤控导工程在山东的最西南端,距黄河大堤10余公里,通往工程的道路还有2.2公里的土路,遇雨天抢险,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二是经过几次的调水调沙,加之左右岸工程建设不同步,河势发生较大变化,原来常年或多年不靠河工程重新靠河,工程出险多,而且重大险情出现几率多。如2004年王高寨控导工程重大险情,是由河势变化引起的。王高寨护滩工程始建于1969年,共有24道坝。从1980年至2004年24年间,工程大部分坝岸脱河,只有最下首22-24坝靠水而不着溜。随着左岸河南大留寺工程下延加长,加之调水调沙,王高寨工程河势开始上提,而且提幅较大。2004年汛前,王高寨7-10道坝距河尚有300米,经过调水调沙后,于7月上旬,该四段坝相继着河受大溜顶冲。由于该地处于层淤层沙的格子底基础,8-10三道坝都出现猛墩猛蛰险情,迎水面至前头的坦石墩蛰入水,情形十分危急。同时8-9坝之间连坝受大回溜淘刷出现坍塌险情,该处河势及险情十分类似2003年兰考县蔡集工程35坝的出险情形。山东省防指迅速调动黄河第一、第十机动抢险队抢险方化险为夷。三是游荡性河段,横河、斜河造成工程出大险,甚至小水出大险。例如1994年王夹堤工程18坝险情,1994年2月18日大河流量480立方米每秒左右,禅房至王夹堤河段出现斜河,大溜直冲王夹堤工程18号坝迎水面中部,造成长70米的根、坦石发生墩蛰重大险情,根、坦、土坝基墩蛰入水,抢险历时6天,完成柳石搂厢189立方米,柳石枕1264 立方米,用柳43.14万公斤。2004年8月24日,王夹堤19坝,因出现斜河冲刷迎水面,发生墩蛰险情。

控导工程防守不仅任务繁重,而且责任重大。作为防汛责任主体的县级河务局感到肩上的担子异常沉重。黄委明文规定不准垮坝,地方党委、政府严令4000-5000立方米每秒洪水不准漫滩。控导工程出险,河势变化,引起联坝溃决而漫滩有其深刻的教训。2003年秋汛,大河2600立方米每秒流量,兰考蔡集出现斜河,冲刷35坝后尾造成生产堤冲决开口漫滩,山东东明南滩被淹,10万名群众被水围困,黄河大堤26公里相继偎水,堤根水深4-5米,给滩区群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中常洪水防止溃坝和漫滩,像两座大山压在河务部门身上,有点喘不过气来。一旦发生洪水,河务部门的负责同志都胆战心惊,真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责任实在太大了!建议:加快河道整治步伐,完善节点工程,规顺流路,控制河势,减少重大险情发生。

二、机动抢险队的管理模式亟待改变

1999年在东明黄河河务局成立山东省防指第十专业机动抢险队,队员51人,有大型机械设备30台套。在管理模式上,以黄河工程处为依托,队员都是工程处的职工,只有队长、技术负责人是县局机关人员。以工程处为管理主体,有汛防汛,无汛进行技术培训或外出参加经营创收,成为独立的统一的管理整体,该队在历年的抗洪抢险中做出突出贡献,在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凸显良性运行的管理优势。

2006年县级河务局进行水管体制改革,全体职工实行竞争上岗,竞岗的顺序是事业、供水、养护分公司、工程处岗位,机动抢险队员通过竞岗分散到管理段、养护队、闸管所、工程处,原抢险队解散。

按照上级一岗双责要求,从四个管理段选拔精干人员重新组建抢险队。但这些队员都分散在管理岗位上,平时从事管理工作,汛期无大洪水或不出险时,还要承担工程巡查、水位观测等任务,根本无法集结待命或训练。机械设备无专人管理维修,一旦有险情,需要动用设备时,临时抽调驾驶员驾驶。这些临时驾驶员,平时缺少对机械的管理,不了解机械状况,造成机械故障率增大。最根本的问题,人员是临时集结在一起,配合不默契,指挥调度困难。给防汛抢险工作造成极大被动。每年调水调沙,黄委都要求集结待命,若集中,各项观测人员就会紧缺;不集中,就会违背上级指令。建议,对省属机动抢险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设立独立机动抢险队,事业编制,隶属县级河务局管理,汛期集中待命,非汛期或外出经营创收或参加工程维修养护,以便人员设备管理,实现良性运行与发展。

三、黄河滩区生产堤应该合法化

黄河滩区生产堤修筑,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1958年黄河花园口站发生2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后,从1959年开始政府号召在滩区内修筑生产堤保护庄园,标准是防御当地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后来上级认为生产堤阻碍洪水,影响行洪和漫滩滞洪,又要求破除。1974年国务院提出“黄河滩区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口粮”的政策,要求彻底破除生产堤。1992年要求破除生产堤的二分之一。为此,国家防总、黄河防总每年汛前都责令各级防指破除生产堤,但都没有取得明显成效。上级的政策,或法律规定,却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地方政府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只顾保护农民的局部利益。二是滩区作为滞洪区性质的行洪地带,缺乏对群众的补偿政策。群众受灾得不到有效救助,经济发展落后,群众生活困难,黄河滩区内、外贫富差距增大。三是生产堤的存在对黄河防洪的影响利弊分析不清,一些专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不一致,有争议。部分市、县领导提出“小水保生产,大水保安全”的口号,表明了当地政府对生产堤问题的心态。

目前,生产堤修筑和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一是生产堤位置没有统一规定,有的临河边修筑,与黄河争地盘,成为行洪障碍。同时,容易因河势变化而引起坍塌入河,不仅防守困难,而且容易决口造成小流量漫滩;二是生产堤修筑标准五花八门,有的生产堤标准较高,如东明县菜园集乡北滩的生产堤,高度3米左右,顶宽10-11米。有的生产堤弯弯曲曲,断断续续不成堤形。三是同一个滩区多道生产堤,被乡镇干部称为第一道防线。其实是群众为保一片耕地自发修筑的,这里圈一片,那里围一方,纵横交叉,乱七八糟,成为阻水障碍。四是生产堤的质量差。生产堤修筑时,大都用挖掘机培土而成,老牛大赶山式一次做成,从不碾压,土方密实度低,修成后缺乏管理,群众耕种、挖掘、开沟取水浇地水雨毁坏严重,隐患较大。一旦生产堤偎水,安全系数极低,确保滩区不漫滩,将成为一句空话。

对于生产堤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研究,分析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对黄河治理所起的作用。笔者认为滩区生产堤有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在保护滩区群众生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有生产堤可保证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中常洪水不漫滩,保证群众生活安全和人身安全。否则,中常洪水漫滩,给群众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如2003年秋汛东明南滩区受灾。第二、束水攻沙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从2002年黄河开始调水调沙,至今河槽冲刷效果显著,过流能力增大,由原来的不足2000立方米每秒,增大到4000立方米每秒,生产堤防止漫滩,束水攻沙,起着积极作用。第三、对减轻黄河大堤安全起到一定屏障作用。小水漫滩,威胁堤防安全,不是危言耸听。由于黄河槽高、滩低、堤根洼的形势比较严重。小水漫滩,大堤偎水水位高、深度大,防洪形势严峻。如2003年秋汛,因兰考境内生产堤决口,造成东明县南部滩区被淹,滩区内11.35万人被水围困,黄河大堤26公里偎水,堤根水深3-5米,洪水水位高于96.8水位。洪水期间,大堤分别出现风波、渗水等严重险情,调集全菏泽局范围内的黄河职工及部分退休老同志上堤查险,动用186个基干班2232人上堤防守,调集六支省属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驻扎黄河大堤投入抢险,汛情、灾情。仅仅200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洪水漫滩,牵动着多少领导干部的精力,倾注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投入多少财力物力和人力!黄河滩区群众受到多么惨重的损失!试想,如果5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每年都漫滩偎堤,照此防汛,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黄河部门将承受多大的压力和重负。由此看来,无论从关注民生的角度,还是从防洪的角度,修筑生产堤是必要的。鉴于此,生产堤不应该破除,由黄河防总对生产堤位置统一进行规划,以此作为主河槽的界限,两岸生产堤之间存在的各种小堤,片林等阻水建筑物全部清除。并禁止在此区间再种植高杆作物。生产堤标准可按照防御花园口站50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不漫滩进行设计。顶宽6米,高度5000立方米每秒水位超高半米,边坡按1:2,工程建设资金以县、乡政府投入为主,国家适当予以补贴,建成后交乡政府负责管理、维护。从而增大中常洪水不漫滩的保证率,在每处生产堤的上下游端,修建进排水闸涵,超过5000立方米每秒洪水,启用进排洪闸,有计划漫滩淤滩。同时,也方便黄河部门对河道的监管,这道生产堤是滩槽的分界线。

四、黄河清障工作难度大

河道清障是县级河务部门最棘手、最困难的一项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是明确的,但执法却困难重重,黄河河道片林成因复杂,特别是东明黄河滩区内问题更多,东明黄河滩区面积大、人口多。滩区内居住着93个村庄、10.39万人,而且在滩区内两个整建制的乡镇,滩区内的土地是百姓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滩区内既没有工业,也没有企业,农民收入主要靠农副业。东明是游荡性的宽浅河道,二级悬河形势严峻,调水调沙前,漫滩几率大,从1949年至2003年的55年间,漫滩受灾21次,平均2.6年漫滩一次,群众收入无保证,加之缺乏滩区受灾补助政策,群众生活困难,为了解决受淹少受灾的问题,开始在滩区内种植杨树,树木加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民种植树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山东在河南有部分土地,隔河种地,种收交通不便,收成无保证,有些农民在河滩上种树,减少管理难度,增加土地收入的保证率,一劳永逸。滩区农民生计门路少,惜土如金,见缝插针,造成植树占领河道,影响行洪,群众只想致富,发展经济,不考虑防洪大局,也是形成阻水片林的重要原因。

在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今天,特别是面对经济落后的滩区农民,只是简单执法,清除片林,是非常困难的。要完成此项任务,必须调动县乡政府的积极性,特别是县乡主要领导的认识要到位,工作要到位,措施要到位。否则清障只是一句空话。黄河防总在下达清障指令时要针对各级防指,督导时要督察各级防指,切不可把这种任务压在基层河务局身上,完不成通报甚至处分河务部门的负责同志。河务局只是参谋,离开地方政府,清障难度会更大。在搞好现有片林清除的同时,一定要防患未然,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为做到片林不再复发(重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划分滩槽界限,使群众认识到,这条“红线”,不可逾越,越则违法;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片林对黄河防洪的危害性,在河槽内种植片林是违法行为;三是各级防指,加大河道监管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制止,见一颗拔一棵,见一处清一处,以绝群众在河槽内种树之念。

五、控导工程管理标准要灵活掌握

水管体制改革后,随着工程养护经费的到位,对黄河工程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黄委相继出台各类工程管理标准。通过近两年时间的试用,比较贴近工程实际,特别是对堤防工程,比较牢固的险工,管理标准比较适应,的确能促进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工程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对于控导工程管理(整修)标准应灵活掌握,特别是常年靠河或工程根基不牢,着溜易出险的坝,工程整修标准不宜太高。高标准整修的坝、顶、根,一旦出险抢护,就被损坏,浪费工财,此类坝岸,应以工程强度为主,兼顾整洁完整。

总之,黄河防汛工作,经过几年的现代化、正规化、规范化建设,在指挥调度、水文测报,查险报险,抢险新工具、新器具研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硕果累累,防洪保安全的可靠性大大提高。特别是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大大提高堤防抗洪能力,但在中常洪水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影响工程安全的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解决,以期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在搞好黄河防汛的同时,应更加关注民生,更加促进黄河滩区乃至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和谐快速发展。

稿件来源:黄河报·黄河网

    

推荐访问:黄河 中常 浅析 洪水 管理

本文标题:浅析黄河中常洪水管理(刘九杰)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225/9581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析黄河中常洪水管理(刘九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