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答《学习时报》记者问(陈国裕)
记者: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知要求,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这里的很多内容,涉及气象部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中国气象局的情况。
郑国光: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全国气象部门现有各类工作人员近10万名,其中80%以上为专业技术人员。
记者:说到气象,现在大家比较关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请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郑国光: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类。前者指的是日地关系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过程,比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以及海洋、大气、陆面、冰雪等气候系统各子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后一类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就增强了地球的温室效应,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2007年出版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很可能”(九成以上可能性)是导致近50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记者:国际上对气候变暖非常关注,在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上,将此作为主要议题,气候变暖对国际和平和安全将产生什么作用,请您分析一下。
郑国光: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气候变化使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国际斗争更加激烈,已经成为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粮食、水资源、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社会动荡、边界冲突,扰乱现有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在容易遭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地区,由于粮食产量下降,人类疾病增加,可用水资源日益稀少,大量人口为寻找新资源而迁移,经济和环境条件进一步恶化,可能成为滋生内部冲突、极端主义、独裁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温床。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更为严重和持续的自然和社会灾难,导致社会需求超出政府掌控能力,引发政治不稳定。海平面上升可能使一些海岛国家和地区,以及低地国家出现大量难民,给这些国家自身及其邻国造成巨大压力。
记者:气候变化对世界产生这么剧烈的连锁反应,那么,它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郑国光: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变化在农牧业方面的影响表现为物候期提前。未来气候变化还将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某些家畜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提高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近50年中国西北冰川面积明显减小,冻土厚度减薄。未来气候变化将造成森林类型的分布向北、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森林生产力和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内陆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冰川与冻土面积将加速减少;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
气候变化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近40年中国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未来50到100年,气候变化将可能增加中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几率;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加剧。
气候变化对中国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5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趋势,并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未来气候变化仍将造成中国沿岸海平面持续上升;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几率增大,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也将加大。
此外,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增大,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增加,危害人类健康;气候变化伴随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的增多,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加大;全球变暖也将加剧夏季大中城市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的增长趋势,对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的压力。
记者: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态势,我国政府是什么态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郑国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并于今年6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发展中国家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支持在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施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中国的生育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等等,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费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0%,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缓解气候变化威胁做出巨大贡献。
记者:我国是一个大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又异常迅猛,目前我们如何开展国际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郑国光:近年来,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建立,我们在业务、科研等方面同国际上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内外气象科技活动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中国和22个国家有双边的气象科学合作协议,和186个国家有气象科技合作往来。秦大河博士当选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颜宏同志担任了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职务,我本人当选地球观测组织(GEO)联合主席及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通过国际气象合作的交流,加深了我们对其他国家的了解,促进了气象现代化和气象事业的发展,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记者:气象服务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气象服务的现状?
郑国光:近几年,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很快,气象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质量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全国已建成12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15507个自动气象站,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业务稳定运行;引进了21.5万亿次/秒的高性能计算机,建成了连通全国2300多个县的卫星通信和地面通信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网络系统,覆盖31个省(区、市)的电视会商系统,实现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保障的联合会商;基本建成了较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业务体系,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2006年全国24小时晴雨预报平均准确率为83%。
气象服务手段得到改进,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显著提高。气象部门已初步建成广播、电视、报纸、电话、手机短信、网络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全国每天接受气象服务的公众超过10亿人次。2006年5月,中国气象频道正式开播,全天24小时实时提供权威的气象信息。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均已开展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用户数超过5500万。
气象服务产品大为丰富,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气象服务产品已由最初单一的天气预报发展为多种服务为一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气象服务。产品内容包括气象监测、警报、预报、预测、预估、评估、对策等信息。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突发公共事件气象保障能力大为提高。各级气象部门制定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机构、队伍和应急平台建设,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服务及时的应急机制。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我们感觉到,气象工作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请您谈谈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郑国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尤为重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气象部门的责任越来越重大,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提高认识,改进工作,加快发展,增强能力。
一是加强气候变化观测和预测工作,了解气候变化事实,掌握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努力深化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认识。
二是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三是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的评估,为进一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
四是加强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国家安全的影响评估工作,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和科技咨询。
五是加强气候变化外交谈判决策支持工作,增强我国在IPCC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226/9640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关注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答《学习时报》记者问(陈国裕)》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