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院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秦大河 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嘉宾: 秦大河 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嘉宾简介:
秦大河,地理学家。1947年出生于甘肃兰州。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起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等职。长期从事冰冻圈与气候变化研究,在南极和中国西部雪冰过程与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国际重要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近代雪冰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组织并主持了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评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等。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策 划: 李存富 中国科学院网站总编辑
主持人: 韦 洁 中国科学院网站编辑
主持人: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做客“科学在线”,请他谈一谈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这个问题。秦局长您好,众所周知,全球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而国外一些科学家也预测说,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5摄氏度,请您谈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将对全球大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嘉宾: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类。前者指的是日地关系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过程,比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以及海洋、大气、陆面、冰雪等气候系统各子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后一类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当中,增强了地球的温室效应,从而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提供的预测结果是,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而不是你所说的5℃。未来变暖的变幅取决于人类采取什么样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仍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气候变暖将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气候变化是事关生态与环境保护、能源与水资源管理、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事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主持人:中国的气候演变是否符合这一趋势呢?这种气候的变化会对我国的经济、政治、人民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嘉宾:同全球一样,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也是变暖的,增暖的幅度为0.5~0.8℃。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也面临众多的气候与环境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水资源短缺、干旱与洪涝频发、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山地灾害加剧、大气成分改变及海平面上升等。
据预测,21世纪全国的气候将继续明显变暖,尤以冬半年、北方最为明显。全国年平均降水将可能略增加,但地区差异较大。预计未来大部分地区冰川融水将呈持续增加趋势,冻土将全面、持续退化,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河湖水文等产生重大影响。森林生产力可能有所提高,各类树种分布区都将向北推移;草原、草甸面积呈减小趋势,草地退化,质量和产量均下降。沙漠化自然过程可能不会减缓。海平面会继续上升。人体健康和人居环境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另外,我国的经济仍处在起飞阶段,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会继续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必然会继续增加。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我国面临的来自国际社会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关系到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全球变暖不但是自然科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外交问题,应该引起决策者、科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关注。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京都议定书》。按要求,到2012年,我们国家要加入到“减排”的行列中了,您觉得在这不到6年的时间里,像我国这样一个排放大国和能源消耗大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政府有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老百姓的思想意识应该怎样提高?
嘉宾:先澄清一个事实,即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是编制国家信息通报,其核心内容为提供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国家清单;同时要制定并执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尽管如此,《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压力日益增加,我国面临严峻的减排形势和快速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
中国不仅率先加入并签订《京都议定书》,而且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明确要求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这说明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是认真而负责任的。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考虑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之间的协同作用,选择有利于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和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无悔”对策和措施,是我国21世纪面临的突出和重大问题之一。
对普通公众而言,应积极了解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充分认识和理解应对气候变化中我国所面临的压力,增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有意识地在行业发展、商业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采取保护气候和环境的行动。
主持人:据报道,1998年我国出现了一千年里气温最高的一年,之后几年气温似乎有所降低,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气候正在趋向正常呢?
嘉宾:20世纪以来,1998年最暖,2005年为次暖年。这并不意味着全球的气候正在趋向正常。实际上,上一个世纪是过去一千年当中最暖的一百年,而20世纪的后20年又是上个世纪100年当中最暖的20年;近150年中最暖的10年中有8年出现在过去10年中。因此,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网友:每天晚上7点半的“天气预报”节目深受老百姓欢迎,节目中主持人也是大家的“老朋友”了,请问他们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还是气象局的工作人员?
嘉宾:他们是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宣传中心的工作人员。
主持人:前不久,我国青藏铁路全线通车。青藏高原气温升高所带来的冻土融化会不会对冻土区的青藏铁路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从气候的角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
嘉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给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带来了巨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青藏铁路沿线的季节冻土、融区及岛状多年冻土区的地温升高了0.3-0.5℃,连续多年冻土区年平均地温升高了0.1-0.3℃。未来青藏高原气温和冻土温度的升高对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带来了严重威胁。但是青藏铁路的建设专家们已经考虑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安全预留,他们根据气候学家的预估结果,并参考了其它高纬度国家的类似经验与教训,采取了多种冻土保护措施,可以提高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因此安全畅通没有问题。
主持人:2004年2月,美国五角大楼向布什提交了一份《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秘密报告,说未来20年气候的变化将会导致一系列政治经济上的紊乱,他对人类的威胁要胜过恐怖主义。但是您在“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却说“这种景象的出现是极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我国与美国这样一个气象强国对未来20年的气候预测上会大相径庭呢?
嘉宾:这份“秘密”报告严格来说并不是预测,而是描述了未来20年如果发生气候突变会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个报告所使用的科学依据,是发生在8200年前和12000年前的气候在变暖的过程中突然变冷的突变事件。但从科学上来说,气候突变是个小概率事件,预测的难度很大。现在看来,人类活动尚未达到如此激烈的程度,未来20发生这种情景的可能性极低。实际上报告的目的并不是预测,而是提醒人们,如果最坏的情况出现,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准备,则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报告把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提高到美国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与反恐、防核扩散一并列为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其次,报告强调了气候突变的影响可能更可怕。报告提醒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慎重对待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
主持人:2008年的奥运会将于8月8日在北京举行,7、8月正是北京高温多雨的季节,如果降雨增多会不会影响奥运会的顺利进行?气象局对此有没有相应的对策和准备?
嘉宾:七月下旬和八月上旬正是北京的雨季,是高温、强对流天气高发的季节。为了提供优良的奥运气象服务保障,中国气象局在国际奥委会和世界气象组织的指导下,在北京奥组委的领导下,对奥运场馆和室外运动的天气预报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准备。从前年开始,我们已经开展了雅典奥运会、青岛帆船比赛等很多国际大赛的气象服务,今年还进行了演练。从去年开始,自动探测设备陆续安装到位。明年我们还要进行两次演练,以确保奥运气象服务万无一失。
主持人:今年1月4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气象事业发展问题,1月12日正式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下面简称国务院三号文件),可见国家是非常重视气象工作的。文件指出,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然后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还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目前我们整个国家的气象事业和世界上的差距有多大,我们领先的方面有哪些?
嘉宾:中国气象事业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和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是相匹配的,即在世界气象组织中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在某些领域我们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比如我国和美国一样是同时拥有极轨和同步气象卫星的国家,我们的卫星图像非常清晰,运行比较正常,某些关键技术是国际领先的。但是在大多数重要领域里,还不得不承认仍是西方发达国家占优势,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占优势地位。举例来说,我们在业务中使用的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并不是国产的,同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数值预报模式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近几年来,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一些高校正在合作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预报模式,而且已经开展了准业务运行,但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还需要一段时间。
主持人:总体上跟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想问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说,就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有一个月之内的,有十天之内的,有三天之内的,甚至有一天之内的,这个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吧?
嘉宾:虽然近十年来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以定量降水预报为例,2005年美国1英寸(相当于大雨)定量降水指导预报的Ts评分为29%,2英寸(相当于暴雨)预报的Ts评分为22%;相应地,我国中央气象台2005年大雨预报的Ts为16%,暴雨预报的Ts仅为8%。尽管由于预报质量评定中使用观测资料的标准不同,不能作为严格意义的结果比较,但是可以反映出预报精度上的明显差别。另外,我国的中期数值预报可用时效平均为5.5天(冬季为6.0-6.5天),而欧洲中心有参考意义的天气形势预报时效为7.5-8.0天。2005年我国台风预报24小时的路径误差为120公里,美国同期飓风路径预报误差24小时为108公里。这些比较说明,我国在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方面还有很大的技术发展空间,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主持人:1月4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他对加快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抓好的工作讲了四个方面,第一要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第二是要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第三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第四要推进气象工作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可以说这四个方面,是从它的作用,资源分配,或者说和整个和谐社会有直接关系,我想问您,这四项目标要实现还是难度很大,目前气象局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考虑的?
嘉宾:为了大力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建立与新世纪新阶段气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业务技术体制,中国气象局正在全力推进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我们要面向国家需求,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落实“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深入实施“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人才强局”战略,立足部门,面向行业,创新体制,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增强能力,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主持人:针对气象局的工作来讲,里面有基础科学在一块,大多数都是属于应用这一块的,而应用这一块里面更多的是公益性的,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国家在经费上应该是给予多一点吧?您去了了以后,这几年经费有没有增加?
嘉宾: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加,最近几年中央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的确有了较快的增长。但中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而西部地区气象事业的财政状况仍很紧张。希望国家逐步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中国气象局也将会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台站的扶植力度。
主持人:您曾经在气象系统高层次引进人才座谈会上表示,我国目前气象人才建设存在不足,面对这种不足,我国对气象人才有没有特殊的培养计划?
嘉宾:中国气象局的“人才强局”战略已经实施了很多年,已初见成效。但是高层次人才仍然严重不足,仍然是制约气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们已围绕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制定了针对性的人才政策,推进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和领军人物投身于中国气象事业,尽快在急需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突破。结合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抓紧选拔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科研业务骨干,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措施和目标,促进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希望有志于投身气象事业的业务、科研和管理人才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为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转变做出贡献。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能人志士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下面问一个关于气象卫星的问题,请您谈谈目前我国气象卫星已经发射以及监测天气的情况,您曾说过,到2010年我国共有10颗气象卫星上天,这将对人民生活带来怎样的直接影响?
嘉宾: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始于1970年,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共发射了6颗气象卫星,包括4颗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和2颗风云二号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实现了由试验卫星到业务应用卫星的跨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风云2号D星预计在今年12月升空,它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静止轨道业务气象卫星,既可作为两年前发射升空并正在轨稳定运行的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在轨备份,也可以根据需要与C星相配合,实现双星对地同步立体观测。
通过气象卫星获得的各种信息,已为气象、海洋、农业、林业、水利、航空、航海、环境保护及军事等提供大量公益性和专业性服务,如植被监测、冬小麦长势监测、林火监测、干旱监测、沙尘暴监测、洪涝监测、海冰监测、河口泥沙监测、积雪监测、大雾监测、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等信息产品。气象卫星在台风、暴雨、强对流、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监测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网友:今年台风越加频繁,我国先后出现了多次台风,比如今年的“碧利斯”“格美”“派比安”等,请您介绍一下台风的排序号和每次叫什么名字是怎么定的?
嘉宾:从2000年起,台风的命名由世界气象组织中的台风委员会负责。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14个成员(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各提供10个名字,分为5组列表,按顺序命名,循环使用。对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台风,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它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除,再补充新的名字。
主持人:近些年人们对沙尘暴的问题比较关注。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请问全球变暖的趋势与沙尘暴的出现有怎样的关系,除此之外,这种灾害天气出现还有什么原因?人类应该怎么样防治?
嘉宾:从地理学家的角度来说,沙尘暴是自然现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是地貌学的基本过程,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形成都和沙尘暴有关。沙尘暴不仅造成损失,它输送到大气中的矿物气溶胶是形成大气降水所必需的凝结核,同时其长距离输送还给海洋浮游生物带去了营养源。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沙尘暴的负面影响,也应正确认识沙尘暴的正面效应。
根据中国气象学家的研究,我国的沙尘暴趋于减少。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无论是沙尘暴还是强沙尘暴事件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统计表明,春季影响中国北方的气旋频次近半个世纪呈减小趋势,而中国冬季平均气温自198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上升,北方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显著。春季气旋活动减少和冬季气温升高直接影响了中国沙尘天气的发生频次。但最近几年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次数有所回升。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强风和沙源。影响我国北方沙尘暴的源地大部分是生态脆弱区,如干旱少雨,裸露地面覆盖不足或者干燥就容易造成沙尘暴,当然也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沙尘暴是天灾和人类活动的负面作用共同造成的。西部大开发提出的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与环境保护,都是防治沙尘暴的可行措施。
网友:今年夏季,我国西南地区出现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重庆长达40天的高温中,连续6天超过了40度,打破了该地区历年来连续超高温的记录,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天气在今后夏季会不会继续出现,应该怎么样积极应对?
嘉宾:造成今年夏季重庆、川东高温伏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化的结果,既与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暖事件(如高温、热浪)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有关,也与今年下垫面热状况和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密切相关。实际上,重庆地区是我国高温伏旱的主要频发区之一,历史上高温干旱事件发生频繁。在近五百年中重庆市平均十年有四年旱,19世纪以后严重伏旱出现频繁。1990年代之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重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没有显著增加,干旱发生的频率增加。应关注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以及高温干旱预警,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将其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主持人:这次国务院发的若干意见,在过去也有过吗?
嘉宾:国务院正式印发类似于《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还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气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主持人:您还会回去做科学家吗?
嘉宾:我现在就是科学家。
主持人:但是您现在是做官员。
嘉宾:在气象局任职不是官员。中国气象局是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您在百忙当中做客我们科学在线栏目。
图为“科学在线”节目现场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秦大河院士: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