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22-02-28 15:09:18 | 来源:网友投稿

我县地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位于子午岭防护林边缘。历史上曾经是林草丰茂,气候温和,风调雨顺的环境,可如今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频繁,沙尘暴肆虐,泥石流滚滚,山区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早在1999年,我县就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马莲河流域治理,借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草)工程,这些意在改变生态环境的工作,党中央、各级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我们也曾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付诸实施。可多年来,取得了哪些生态效益呢?人们有目共睹,山还是哪样依旧禿,水还是哪样浑浊流,特别是每年的暴雨季节,山洪暴发,泥石流泛滥,毁田,摧坝,无情的自然灾害,使我们的心血和汗水一次次随着泥土流走,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次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其他一切和谐的基础。亲历了我县人民多年来同各种自然灾害斗争的现实和我们辛辛苦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如何才能尽快的实现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冷静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从思想认识上解决根本问题。修田整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这是改变我们生态环境的唯一手段,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再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光靠各级政府的号召、命令和重视还远远不够,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让他们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积极付诸于实施,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这才能变为现实。近十多年来,在改善生态环境的浩大工程中,我们是做了很多的工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投入了及大的精力,付出了不少的智慧和心血,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千方百计地组织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让他们投入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工程中去,但多年来的艰辛付出和生态环境依旧恶化、没有明显改变的现实,使我们不能不吸取教训。关键是群众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基层政府只注重形式,片面的追求政绩,忽视了实质,强迫调动义务工是组织群众的主要形式,不切实际的上报各类数据是追求政绩工程的主要表现。从而导致了,这多年无论是修田整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还是其他要求农民群众投工投劳的场所,都场面宏伟,人山人海,声势浩大,其实质都变成了农民平衡义务工的场所,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工程质量差,经不起时间和自然的考验,上报林草面积年年累计都在增加,而实际林草成活率低,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因人为因素而使林草面积减少的现象,年年造林不见林,这是我们生态环境不能好转的直接因素。我县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以雨养农,多年来,以干旱和沙尘暴为主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该种的时候不能种,该收的时候没收成,风不调、雨不顺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特别是山区农民)饱尝了生存的艰难。人类对自然界的严重破坏,自然界已偿还给人类,用各种自然灾害无情的惩罚着人类。要从这严酷的现实中启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让他们树立起长远发展的观点,护好方寸田,留于子孙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子孙后代积功造福,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基层各级政府应该从这方面着手,帮助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群众如果认识到保护自然、改善生态是生存的挑战,植树造林、修田整地是生存的需要,不再是平衡义务工的场所,他们就会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把生态建设当成自觉行动,改变生态,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一人栽下一棵苗,沙漠也能披绿荫。”这是搞好生态建设的根本。  

二、要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我县山区一些农民生存与生态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来源匮乏,养羊喂牛,靠山放牧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砍柴烧饭人老几辈子都这样维持,广种薄收,土里刨食,掠夺式的经营着瘠薄的土地,恶劣的生存环境,束缚了他们的生存观念,为了生存,牛吃羊啃,不但草木难生存,而且水土流失严重,有些地方可以说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使他们的生存越来越与自然不和谐。舍饲养殖,在政府的一再倡导下,不是他们不愿接受,而是同他们的传统放牧相比,(舍饲养殖一人养四只羊,一天都忙忙碌碌,而放牧一人可以放到几十只甚至上百只,)不但成本高,规模小,而且他们的精力根本赶不上,也就是说,靠舍饲养殖,无疑是给他们本来的贫穷雪上又加霜,为生存,他们根本不考虑别人,也管不了自己的将来和长远,只算眼前帐,所以在政府三令五申封山禁牧的制约下,有人还是置之不理,他们依旧上山放牧,多年坚持的封山禁牧稍有疏松,就会牛羊遍山,几年植树造林的心血就会白白流走。要改变这种现状,最主要的就是要发展经济,立足当地,因地制宜,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探索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党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项政策性扶持和资金投入,坚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全方位、多角度地扶持落后山区的发展。这是搞好生态建设的关键。  

三、要有保护和激励机制。在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等相关法律,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案件。各级政府要把生态建设作为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长远规划,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在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前提下,建议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设立生态建设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哪些承包治理荒山、荒沟,为生态建设贡献比较大的人,并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奖励,基层政府更应该关心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积极热心地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技术和信息方面要提供及时无偿的服务,使他们树立长远意识,用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快的速度,帮助投身生态建设的群众尽快获得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同时,执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个项政策和措施一定要有连续性,比如我们提倡的封山禁牧的保护措施,决不能因当地领导的变动而时紧时松,要用政策、法律和实之有效的措施,约束和规范群众的行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再造山川秀美的新家乡并不难。这是搞好生态建设的重要保证。  

四、要进行适当的生态移民。一家一座山,一户一条沟,出门不上山就趟河,通路难、通电难、看病难、子女入学更难,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很难改变自己的经济贫困状况,使各级政府的投入和帮扶不仅成本大,而且收效很小。也正是这一家一户的生存,使这座山(这条沟)的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因此,可因地制宜,对生态环境非常差的群众,可以适当的进行生态移民,我们在封山禁牧的同时,也要禁人,把他们迁移到生存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要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打破地域界限,科学考察,整体规划,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农民在小城镇发展非农产业。这样不但有利于人口相对集中,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而且可以节约资源,使落后山区的群众得到发展机遇,生存环境明显改观,就医、入学极大的方便,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庆城县委政策研究室  

2010年4月1日  

推荐访问:生态环境 搞好 几点建议 建设

本文标题: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228/9781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