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建设“生态经济庄园”技术模式研究
(赤峰林西县林业局,内蒙古 赤峰 025250)
摘 要: 文章根据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通过对“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建设生态经 济庄园”技术模式研究,建起了以家庭单元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庄园,形成了以“营造绿色环 境,建立绿色基地,树立绿色品牌,发展绿色经济”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十分明显。此模式适宜在广大的半干旱山丘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生态;经济;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6921(2008)20—0002—02
荒漠化灾害是当今世界突出的环境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生产生活,阻碍着经济社会的 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自然植被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 。诸如乱垦乱伐、乱樵滥采、开荒到顶、广种薄收、自由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致 使森林减少、草场退化、土地耕作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生态 失去平衡。为改善不良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途径,我们选用了生态建设 与改革农业政策相结合,提高经营水平,运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实行集约化经营,改善自 然环境,发展地方经济的经营管理课题,并结合生产实践进行试验研究,初步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1 确立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
1.1 自然环境背景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辽河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7′~118°34′,北纬 43°14′~44°15′,属大兴安岭南段延伸地带。地貌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沙地、河 谷平川组成。海拔高644~1 744m。其中,山地16.204万hm2,占总面积的41.2% ;丘陵11.92万hm2,占总面积的30.3%;沙地3.69万hm2,占总面积的9.4%;河谷平川7. 51万hm2,占总面积的19.1%。属森林草原植被带,主要植物种有山杨、白桦、蒙古栎、山 杏、虎榛子、万年蒿、羊草等。土壤为栗钙土地带类型。气候为典型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320~380mm,主要集中在7、8两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蒸发量1 800mm 以上,是降水量 的5倍多。年平均气温4~5℃,年极端最高气温40.4℃,年极端最低气温-32.2℃,≥10℃积 温平均2 600℃,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 965.9h,无霜期在90~130天之间。由于降水集中, 秋冬春有较长的干旱期,尤其春旱对作物播种影响最大。
1.2 社会经济特点与环境灾害
林西县经济类型属于以农业为主体、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的农牧交错型经济区,人口集中、经 济活动频繁。全县总土地面积39.27万hm2,其中农业用地7.87万hm2,占总面积的20%, 牧业用地9万hm2,占总面积的23%,林业用地20.47万hm2,占总面积的52%。现有林14.5 万hm2,森林复被率27.9%。
历史上的林西县曾经是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地区。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多,樵采、放牧、垦 荒等人为活动频繁加剧,使林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草场退化、沙化,水土流失 大面积发生。到20世纪70年代末,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4.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62% ,沙化面积7.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9%。随之而来的干旱、风沙、冰雹、霜冻等自然 灾害频繁 发生,农牧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农业产量低下,畜群结构中大畜减少小畜增多,牲畜个体 退化。全县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在百元左右徘徊。
改善生态环境,繁荣社会经济,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境恶劣、贫困落后 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宗旨。
2 研究途径与试点选择
2.1 研究途径
课题研究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实行政策引导、科技扶持的原则。以林西县农业区划成 果为基础,因地制宜进行适当调整,吸收引进林、牧、农业先进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培养典 型、完善典型、推广典型。追寻环境荒漠化的原因,除半干旱气候因素外,主要是由于人类 对自然资源利用得不合理。要改造荒漠化,除加强植被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经营水平, 特别是提高人类科学文明素质,实行科技、劳动密集型农牧业经营方式。因此,选择从改革 农业政策入手,实行退耕还林(草)、退牧还林(草),改变广种薄收和自由放牧的传统方 式,实行集约化管理,发展高产种植和高效益型畜牧业;采取以户为单位,建设生态经济单 元,即“生态经济庄园”;对荒山实行全面封禁、造林、种草;先试点,培养典型后再推广 ,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
2.2 试点村的选定
试点村选择原则: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具有代表性,荒漠化灾害突出,群众生活贫困 ,经营方式落后,具有说服力;②乡村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改造自然灾害、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的认识程度高,积极性高;③具有一定的生态建设基础,见效快。
根据上述原则,选择新城镇七合堂村为首选试点村。
3 试点与技术模式的建立、推广
3.1 试点村基本情况
七合堂村位于林西县中南部,是典型的浅山丘陵区,境内山丘遍布,沟壑纵横。总面积2 346.7hm2,其中中、低山1 353hm2,丘陵626.7hm2,山地、丘陵占全村总面积 的84 %,沟谷平川366.7hm2,仅占16%。历史上的七合堂村曾是林草丰茂,物种繁多,山清 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即是到60年代,这里依然是青山绿岭,流水潺潺,山坡灌丛密集。 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多,经营活动频繁加剧,尤其是农牧混合经营,才使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 坏,野生动物也被猎之一空,生态环境发生急骤变化,到90年代这里已是“光山、秃岭、石 头多”的一片荒凉景象。土质瘠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4%以下。草场退化,草层高度3~5 cm,草种单纯,草场质量变 劣,多为一年生热草和毒草取代,如山花椒、羊胡子草、狼毒、白蒿等 。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0%以上,草场生物量在每公顷50kg以下。
全村208户,902口人,经营着402.1hm2耕地,3 400头(只)牲畜,2万亩荒山均作为放牧场 。经营方式依然沿袭广种薄收、自由放牧的粗放经营方式,所谓“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簸 箕、煮一锅”,畜群结构呈现出小畜多、大畜少,形成以山羊为主的结构,而且个体退化, 每只成年羊体重不足35kg。造林也是年年造林不见林,由于人畜破坏而保存不下来。残留 的天然山杏林也因于牲畜啃食和人为破坏,基本上没有收益。村民们苦心经营一年,还难以 保全衣食,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均收入仅有300元左右。生态和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3.2 规划设计与实施
3.2.1 规划设计。针对七合堂村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状况,课题研究组派技术人员深入到七合堂村进行多次考察 ,并与乡村领导进行讨论研究,认为要加强植被建设,改造自然环境,必须治理措施与农业 政策结合。因而提出了“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全面封山禁牧、禁垦,建设‘生态经济庄园 ’,实行集约化经营”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了县乡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于1992年初进 行了全面规划。
规划的指导思想: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以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退 耕、退牧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实现农业、牧业集约化经营,为半干旱 地区经济发展开辟新途径。
退耕退牧的标准:坡度在15°以上的农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2%、肥力低的农耕地, 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所有的荒山、牧场全部实行封育禁牧,封山育林育草。
经营方式:以户为单元建设“生态经济庄园”,实行集约化经营。
全村共规划封山育林面积666.67hm2,占全村总面积的28%;规划造林面积1 200hm2,占全村总面积的51%。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规划山地土层较厚的阴坡、半阴坡营造落叶 松,面积466.67hm2,阳坡、半阳坡营造山杏,面积466.67hm2,山脚背风向阳处建 果园160处,总面积266.67hm2。规划保留农田面积100hm2,退耕农田面积300hm2,占 总农田面积的75%;规划打草场200hm2,人工种草133.33hm2,规划后林、牧、农业用 地面积比例为1∶0.18∶0.05。按照生态经济庄园经营方式,将农田、果园、天然山杏林、 宜林地和打草场全部划分到户承包经营。全村共规划生态经济庄园150个。
生态经济庄园结构设计:以户为单位构成一个生态经济单元,即“生态经济庄园”。每户拥 有一片林,一片草地,一处果园、一块农田、一处住宅、一个养殖场,每个庄园因户制宜, 面积在6.67~9.33hm2。其中:农田0.1hm2/人;林地4~6.67hm2/户;果园0 .6 7~1hm2/户;打草场1.33hm2/户;水井1眼/户。住宅和养殖场都建在自己庄园范围内, 住宅面积一般60~100m2,养殖场面积160~240m2。
3.2.2 规划实施。建设“生态经济庄园”试点规划于1992年5月开始实施,首先在试点村中 培养示范户6户。示范户从居住的村庄内移出,到自己承包的荒山或农田地附近盖起住宅; 然后封育承包的天然山杏林、造林、建果园、种草育草、耕作农田;当有了一定的饲草、饲 料储备后,建设畜舍、办养殖场。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完善,直至形成以家庭为单元、集约 化经营、林牧农业经济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庄园经济实体。为便于经营管理,许多庄园户 与其他农户自主协商,将农田地或承包荒山调整到自己的庄园附近,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庄 园户的经营管理理念。
在示范户的典型引路下,许多农户按照规划相继移出居住的村庄建起庄园。目前,全村已建 起生态经济庄园120处,完成封山育林育草面积866.67hm2、营造落叶松林446.67hm2,山杏林466.67hm2,建果园150处,面积266.67hm2,现有林面积达到1 846.67hm 2,森林覆盖率60.2%;人工种草133.33hm2;共退耕农田300hm2,占原有农田面积的75% 。试点村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村林茂粮丰,山清水秀,风 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根本上得到了遏制。人均纯收入由试点前的300余元达到7 000多 元,步入了致富之路。七合堂村已成为林西县内外闻名的依靠生态林业致富的先进典型。
3.3 模式的建立与适宜推广区
通过试点、示范,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建设“生态经济庄园”模式可以概略地表述为“针对半 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以科技为先导,实行山、水、田、林综合治 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封管造结合,乔灌草结合,林农牧结合,建设以家庭 单元为主体的生态经济庄园,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形成以‘营造绿色环境,建立绿色基地 ,树立绿色品牌,发展绿色经济’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模式的适宜推广区为广大的半干 旱山丘区。
4 结论分析
4.1 人类与自然构成一个环境整体
人类是环境的主宰,人类对环境变化起着主导作用,不同的作用结果使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 效应。
4.2 人类必须充分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随着人口的增多,对自然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大工业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自然的需求越来越多,一旦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或利用手段不合理,就会发生自然的反 馈,产生生态失衡,向恶性循环发展。因此,人类必须充分地认识自然,科学地对待自然、 保护自然,作到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因此,必须改革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人类素质和 科学管理水平,祛除拼资源求发展的不良做法。
4.3 建设“生态经济庄园”,模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
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特别是农牧交错的经济类型区。研究结果表明,就林 西县的生态经济类型和目前正在发生发展着的气候环境趋势,实施封山(沙)禁牧,植树造 林,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实行舍饲圈养、农业科学种植的集约经营,建设“生态经济庄园 ”模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
4.4 环保措施必须与农业政策相结合
农业(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好的环保措施是不行的,而好的环保措施必须依附于合 理的农业政策,二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不可分割。改造荒漠化、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 要因素,①保护和建设植被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②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这 是保护植被和土地资源的首要因素;③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
5 未来问题的思考
关于生物农业问题:
生物农业即无污染农业(包括牧业),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扶持和试验研究,加强对村民的无 污染产品思想教育;关于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植树造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建 设后,环境变得越来越好,野生动物会逐渐增多,要加强保护研究,遵照野生动物保护法, 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加以保护;加强沟谷、汇水线、庄园道路的治理保护,以防造成新的水 土流失。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建设“生态经济庄园”技术模式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