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论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2-03-07 15:10:19 | 来源:网友投稿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摘 要:文章阐述了管理创新意义上的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了构成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障碍,并提出了促进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隐性知识;管理创新;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8)06—0087—01

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知识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改造使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知识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充分地开发、利用、共享知识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够维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的共享与转移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1 管理创新意义上的知识管理

传统认为管理的含义是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等一系列的活动的总称,传统的管理概念是对传统社会以物质为主要生产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概括,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生产资料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运用。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更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程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激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织全面实现主体目标而协同努力。传统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以消耗有形的物质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强调硬性社会资源的投入,体现了人类对社会资源的依附关系。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资源的管理成为管理创新的对象,对知识的管理是第三次产业革命以后管理学实践的必然结果。

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的共享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并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利用的组织运作过程。根据知识获取和传播的难易程度,学术界通常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能够明确表达,容易实现知识的沟通与共享,显性知识容易编码的特征使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隐性知识无法成为一个文本,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它内含于企业员工个人的头脑中,主要体现在企业能够创造和生产知识产品和成果的能力和机制上。隐性知识代表了企业知识中的精华部分,是企业创新的源泉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知识管理的对象主要是隐性知识的管理,通
过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2 构成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障碍

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个体性是隐性知识的重要特性。企业隐性知识的获取方式通常有试错法、与专家一起工作、通过网络和工作小组交流隐性知识、形成广泛而深厚的企业隐性知识等方法,通过一定的模式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但是由于隐性知识的特性,同时隐性知识的主体按照层次理论的划分存在着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次,企业内部的环境也容易使企业隐性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共享与转移造成了障碍。
2.1 隐性知识的特性构成共享与转移的障碍

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存在于知识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中,主要来自于实际操作者、管理者、群体和企业的实践经验,来自于交流和创造的过程中,通常与显性知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隐性知识的存在方式是不明确的,因此,如果缺乏企业关键人员的支持和隐性知识的交流,隐性知识是不可能实现共享与转移的,这导致了隐性知识的不可交易性。
2.2 隐性知识的主体多层次性形成共享与转移的障碍

根据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在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过程中至少存在着隐性知识的提供主体与接受主体。在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中,隐性知识需要隐性知识的提供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学习获得的,属于隐性知识的提供主体的排他性私有物品,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主体,因此,隐性知识的提供主体为了维护提供主体本身的利益需要,缺乏与其他企业成员共享的内在动力;同时,隐性知识的提供主体对自己在实践获得的隐性知识进行整理、选择并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而隐性知识的提供主体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成为制约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主观要素。隐性知识的接受主体在接受隐性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消除共享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对隐性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而接受隐性知识需要时间和精力,隐性知识的接受主体需要摆脱排斥心理,促进隐性知识的接受水平,同时隐性知识的接受主体的能力和水平也是制约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程度的重要因素。
2.3 企业隐性知识的生成环境形成的障碍

传统企业通常在企业内部采用科层制结构,在信息的正常运转上容易形成了层次鸿沟,阻碍了企业隐性知识正面交流的机会,降低了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概率;同时传统的分配模式是按照分配主体占有的显性要素进行社会成果的分配,还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的环境,知识还没有真正成为参与分配
的要素,按照“知识进行分配”的制度还没有建立,有效对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组合激励机制在管理实践活动中还没有形成。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还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的支持,尊重知识并形成学习型组织,将企业员工定位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可以提高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积极性,建立相互信任的企业文化消除隐性知识的提供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心理防御机制,促进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
3 促进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路径分析
3.1 企业构建鼓励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激励机制

知识管理以隐性知识为基础,在存在激励条件下,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才能够实现转移的效率原则,才能够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效益。对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组合激励模式,物质激励要与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程度以及成果相互联系,使隐性知识的提供主体意识到知识有所回报,而且需要满足企业隐性知识提供主体的精神需求,按照“能位匹配”的原则赋予企业员工的权利、责任以及荣誉。以知识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通过完整的激励体制的创立调动企业员工将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共享与转移。
3.2 企业建立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技术平台

企业隐性知识是通过学习的方式获得的,无论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过程形成的策略学习还是企业内部专门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技术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为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提供技术保障,要在企业内部逐步采用知识发现、数据挖掘技术、网络与组织内部网络技术、知识仓库、群件技术、知识地图以及知识供应链等代表未来知识管理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企业隐性知识流动的范围和效率,促进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同时,与建立的技术平台相互配套的措施是建立知识管理的职位,明确该职位的职责与要求,根据企业建立的激励政策,建立各种具体措施驱动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
3.3 企业建立以知识共享与转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观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体制的创新都要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要使企业隐性知识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并通过共享和转移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首先,企业管理层要重视知识管理,树立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是实现企业与企业成员的双赢的重要手段,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是实现企业知识的共享与转移。其次,要形成知识学习的氛围,企业员工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不断获取企业外部和内部知识,并将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形成新的个人和组织知识,增加知识积累的数量,提高知识积累的质量,再经过企业内部的共享与转移,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第三,要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承担者,但是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与传统企业的物质资料生产模式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要尊重和鼓励企业员工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宽容企业员工在探索过程中的失败,同时鼓励形成企业内部的团队精神,通过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手段良好的工作条件,消除企业员工之间的心理隔阂,促进企业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
[参考文献]
[1] 陈延寿,肖靖.论企业隐性知识及其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6).
[2] 伟光.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 梁启华,何晓红.基于主体论的企业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系统框架[J].情报科学,2006,(1).

推荐访问:隐性 路径 转移 共享 知识

本文标题:论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实现路径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307/101147.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论企业隐性知识共享与转移的实现路径》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