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乌兰察布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0050)
摘 要:文章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 要应用领域,并指出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应用领域;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09)24—0123—02
机电一体化技 术是在微型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向机械工业领域迅猛渗透,机 械电子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 动控制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从系统 理论出发,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结构目标,以智力、动力、结构、运动和感知组成 要素为基础,对各组成要素及其间的信息处理,接口耦合,运动传递,物质运动,能量变换 进行研究,使得整个系统有机结合与综合集成,并在系统程序和微电子电路的有序信息流控 制下,形成物质的和能量的有规则运动,在高功能、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等 诸方面实现多种技术功能复合的最佳功能价值系统工程技术。
1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 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1 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 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 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 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1.2 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 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 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1.3 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 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 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
1.4 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 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 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1.5 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 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 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 准化等问题。
1.6 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 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2.1 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 速提高,具体表现在:①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②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 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③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 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④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 系统的控制功能。 ⑤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 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⑥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⑦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2.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 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 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 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2.3 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 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 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 产。
2.4 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 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 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 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 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 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 下几个方向发展:
3.1 光机电一体化
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 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 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3.2 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 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 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 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 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 响整个系统。
3.3 全息系统化——智能化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 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 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3.4 “生物——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 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 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 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 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 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 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3.5 微型机电化——微型化
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 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 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 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 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 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王中杰,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综述[J].基础自动化,2006,(6).
[4] 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6, (7).
[5] 梁俊彦,李玉翔.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7,(9).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