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县级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2-03-17 15:20:59 | 来源:网友投稿

**县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
**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编制)
    为进一步推进全县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构建和谐**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根据《**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报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和重大项目的通知》,特制订《**县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对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人才的引进、开发、利用,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节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等劳动保障工作作出部署。

一、“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成绩及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县在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加强了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农村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崭新局面,为建设小康**提供体制和人才智力支持;二是就业再就业取得明显成效;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四是职业培训取得较大进展;五是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日趋完善;六是劳动保障执法和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十二五”时期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事业再上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一是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推进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做好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针;三是维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做好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依法行政,是做好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力保障;五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做好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必要条件。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县劳动和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着眼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从维护劳动者切身利益入手,将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使人才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人才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扩大就业与改善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劳动社会保障工作新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科学分类适才适用的原则,着力做好人事人才工作。

2、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着力做好劳动社会保障工作。

3、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县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拓宽人才来源渠道,加大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长效机制,积极培育人才市场体系,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使我县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人才结构有较大改善,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基本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制约。建立健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分配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

1、人才总量逐年增长,结构、分布日趋合理。到“十二五”末,全县人才总量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将达到一定数量,各类人才占社会总人口比例达到5%左右;全县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均有所增长。产业间、地区间、城乡间,一、二、三产业的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党政人才文化程度全部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在各层次党政人才中都占有一定比例,专业结构基本适应岗位要求,懂经济、法律、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干部比例有明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达到一定数量。农村实用人才进一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带头致富的能力和科技示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2、就业持续增长。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重点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探索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加强失业调控,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每年新增转移就业3000人。

3、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形成面向市场、运行有序、管理高效、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各类劳动者的培训力度,基本建立起规模较大、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到“十二五”期末,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90%;参加者中劳动预备制培训的人员占新生劳动力的80%以上,进城务工人员和向非农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到“十二五”期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75%、95%以上,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参保人数分别达到0.42万、2万、0.8万、0.6万、0.5万,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及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逐步增长。

5、劳动关系基本保持和谐稳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继续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逐步健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比较规范,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长。

6、劳动保障法制比较健全。加快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依法行政的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络;通过强化普法工作,使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维权意识和守法意识明显增强。

(四)主要任务

1、实施人才战略,千方百计针改变我县人才资源薄弱、落后的状况。

(1)增加总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使人才队伍总量稳中有增。特别是要注重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造就一大批农村实用技能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大改革力度,为各类人才建功立业创造拴心留人的政策环境和生活条件,做到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防止人才流失。

(2)提高质量。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人才整体素质。要重视开发人才的智力素质和能动力量,使之成为促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切实开展和抓好人才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3)优化结构。要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职位公开招考公务员和聘用紧缺型人才,优化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加大竞争上岗和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从行政事业单位调整分流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育、卫生、科研生产第一线。要加大二次人才开发力度,为离退休技术人才继续服务提供发展平台和便利条件。要尽可能地创新机制和条件,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

(4)完善机制。要通过建立健全完备的选人、用人、留人、育人机制,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利益机制,使其在引导人才流动、鼓励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方面起基础和关键性作用。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促进整个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快党政机关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并改进考试录用制度,完善选调制度,注重选拔年轻干部、高知识层次干部及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党政机关。推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完善党政机关干部年度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干部退出和淘汰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管理配套法规建设。三是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教育、现代科学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增强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培养造就一大批企业家。围绕全县几大产业建设,鼓励一大批有志事业发展的能人创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同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育一批职业经理人,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创新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要综合运用企业内部培养、市场公开招聘和外部引进等手段,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后备人才队伍。二是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与公有制经济实行同等政策,全面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整体素质,鼓励并支持各类人才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功立业,鼓励公务员辞去公职或退休后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作。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努力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培养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注意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技队伍。继续加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定期组织推荐选拔,适时开展技术培训,及时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服务,为农村人才推广新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条件。建立和完善专家联系制度。二是继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落实用人单位聘任权。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资格的统一管理。构建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制度体系。注意发挥科学技术群众团体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重点来抓,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根据教师队伍现状和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教育和教师的需求,安排好教师的培养、培训、选拔和引进计划,逐步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开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种途径,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二是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交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对人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给予相应表彰和奖励。三是提高高技能人才配置和保障水平。引导高技能人才按需合理流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人才交流和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完善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制度。

(5)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建设。要以实用知识、应用技术为主,大力培养农村急需的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各类实用人才。要有计划地从农业大专院校选择一批有志于对农业发展作贡献的毕业生,充实农业领域,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全面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和基本操作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者,发给“绿色证书”,使他们成为农村中广大农民群众公认、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农业技术等级证书。

3、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加强协作,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搞好劳务输出工作,引导和组织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2)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妥善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重点做好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的再就业。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多种形式就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通过扶持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提高就业稳定性。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3)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逐步消除就业歧视。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积极推进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和职业中介行为。建立覆盖各类失业人员的失业登记制度,完善用人单位招聘人员录用备案制度和就业登记制度。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4)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健县乡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以城镇为中心逐步实施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完善服务手段,开发服务项目,拓展服务功能,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有效服务。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支持并规范发展各类职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政府购买就业服务成果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类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

(1)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劳动者。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依托职业院校、技校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实用技能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开展创业培训,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完善劳动预备制度,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在就业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技能劳动者培养工作新格局。

(2)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技能劳动者的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劳动者评价、职业院校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技能考核的工作体系,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者就业和技能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鼓励行业、企业和全社会开展各种类型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引导企业建立技能劳动者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3)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利用现代培训技术和远程培训手段,加快培训方法、培训模式和培训机构评价方式改革,加强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技能人才开发交流工作机制,建立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库。

5、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1)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探索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继续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广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经验,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将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缩小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费水平的差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衔接。

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和管理,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快城镇医疗救助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补充医疗保险,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以保障大病风险为重点,兼顾多层次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范围。

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申领办法,结合失业人员求职和参加职业培训的情况完善申领条件,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功能。

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组织实施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工伤认定制度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积极探索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起预防工伤事故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伤康复制度。

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体系和费用结算办法。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

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采取适合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的方式,着力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工作,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

(2)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资金。规范征收流程,强化征收管理,实现各项社会保险费依法统一征收,建立征收激励机制,做到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积极探索开辟新的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支出制度,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妥善解决困难群体医疗保障费用来源问题,将困难企业职工、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城镇居民中的困难家庭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3)积极稳妥地探索社会保障基金运营和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和预警监测机制,逐步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收支两条线办法,实现规范运作和基金的保值增值。规范社会保险待遇支付,严防基金流失,加大对骗领社会保险待遇欺诈行为的查处力度,堵塞基金支付漏洞。

(4)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从制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标准和规范服务设施建设入手,加强基础管理,整合服务资源,规范服务流程,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将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加快公共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6、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1)加快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推动各类企业普遍与职工签订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大力开展集体协商。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三方机制的作用。继续规范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劳动关系。

(2)调节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规范工资分配秩序。继续推进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转变,着力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等宏观指导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3)推进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改革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索建立注重预防和调解、突出仲裁优势和作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争议仲裁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7、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

(1)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继续推进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全面建立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进一步规范监察程序,完善监察工作制度,实现劳动保障监察职能、机构、标志和执法文书统一,充实劳动保障执法监察队伍。完善与有关部门共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综合治理机制。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行为的查处力度。

(2)建立较为完备的依法行政与执法监督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政务公开制度,依法推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规范服务行为,依法处理劳动保障事务。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行为,建立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制度。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重视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作用,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定期研究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适时制定有利产业发展和人才作用的政策措施,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要建立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机制,制定好人才工作规划,完善人才培训计划,协调人才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使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深化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领导人可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等多种任用形式,积极探索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行“个人申报、社会评审、单位聘用、政府调控”的职称评聘工作模式。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规范聘任程序,杜绝论资排辈,切实废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对成绩特别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不受学历、资历、职数限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奖励机制。一是建立体现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类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二是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密切挂钩。试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制,试行股权制。三是完善奖励机制。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大的人才,政府在给予“记功”、授予“荣誉称号”,发放“特殊津贴”外,还可根据贡献由政府或单位给予重奖。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奖励基金,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奖励基金,在党政机关中设立人民公仆奖,以表彰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四)积极引进紧缺人才。一是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建设项目需要,加强对紧缺人才的预测和规划,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提高紧缺人才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每年集中组织次定向人才招聘活动,大力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才,特别是我县农业、工业建设以及教育、卫生领域急需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强化企事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全县各类所有制企业要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三是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引进智力。四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事业单位引进硕士、博士和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编制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限制。经公开招考引进到国家机关的,允许先进后出。鼓励取得学士以上学位的优秀毕业生来我县择业。放开引进人才的薪酬待遇。完善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自主确定其报酬。

(五)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训教育力度。一是强化对各类人才的专业培训。制定《“十二五”国家公务员培训工作规划》,切实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作,使公务员培训规范化、法制化。完善继续教育,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新和充实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统计、登记、评估和奖励制度。完善继续教育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人才流动、职业转换结合起来。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快普通教育培训的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开辟教育培训新途径,形成政府、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

(六)培育政府公益性人才市场。在县级人才市场尚不发育的情况下,通过建立政府公益性人才市场,加大人才市场化配置进程。大力推进和发展人事代理,规范人事代理行为,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建立人才中介服务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人事市场法制化管理。

(七)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人的观念,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县财政要建立人才开发基金和创业基金,鼓励人才培训、引进和创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把人才培养经费列入年度预算。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

(八)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跑项争资力度,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监察执法等工作的投入,形成与劳动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技能人才投入机制,扶持技工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提供补贴或奖励。“十二五”期间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同时在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实行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

(九)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及制度改革。适应发展需求做好就业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有步骤地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劳动力市场与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实施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工程,加强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劳动保障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劳动保障监察能力建设,劳动争议处理能力建设,搞好“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和劳动保障系统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工作。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促进劳动保障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

(十)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建设要求,大力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强化劳动保障信息化综合管理,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全面促进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等各项劳动保障业务的信息化。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办理。

(十一)加强劳动保障事业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大劳动保障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动员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劳动保障事业,引导人民群众更新就业观念,强化参保意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宣传职能,加大宣传投入,不断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有利于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十二)加强劳动保障系统能力建设。健全和规范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经办、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处理等工作机构,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进一步调整和理顺劳动保障工作职能。推动劳动保障系统业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投入力度,培训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建设一支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劳动保障干部人才队伍,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二O一O年四月十五日

 

推荐访问:县级 二五 人事 劳动 规划

本文标题:县级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317/10756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县级人事人才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十二五规划》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