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浅谈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23 15:28:28 | 来源:网友投稿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XX已经由一个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社会发展缓慢的县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导、经济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在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阶段,其发展目标必须由“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进步。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是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XX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一环。本文就如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2007年,XX县实现生产总值198.55亿元,在惠州市各县区中排在第2位,比1977年增加196.62亿元,增长101.7倍。1978-2007年累计生产总值1463.38亿元,年均增长16.7%,比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时期快10.9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全国(9.7%)、全省(13.8%)和全市(15.2%)的平均增幅。人均GDP21444元,比1977年增加21105元,增长62.3倍,年均增长1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4亿元,比1977年增加7.42亿元,增长61.8倍,年均增长14.9%。
  (二)经济结构调整卓有成效
  GDP三大产业结构由1977年的63.2:13.2:23.6调整为2007年的12.9:49.5:37.6,其中工业达47%,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粮经比例由7.8:2.2调整为4.1:5.9。工业生产结构也由过去的“三糖两水两药”为主的传统产业向适度重工转变,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构成由86.8:13.2调整为46.7:5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66.8%。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全县拥有3家省级和4家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国家级火距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到提高。
  二、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产业结构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地区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转化。在工业化起点,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和三产比重都相应有所提高,且二产比重上升幅度大于三产,一产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所取代。当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二产比重上升到高于三产,这时候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一产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型变化。从1990-2007年XX县的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比重快速提高,已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跨越。2007年XX县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2.9:49.5:37.6,一产比重低于20%,二产比重高于三产11.9个百分点。
  根据三次产业结构水平和钱钠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理论的划分标准,可以初步判断XX产业发展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阶段的重要任务仍然是大力发展工业,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对二、三产业采取两者并举,协调推进,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注意第三产业培育与发展,努力在“十一五”期间,降低一产的比重,提高三产比重。
  三、产业结构优升级面临的挑战
  (一)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产值结构变化
  从1982-2005年XX县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就业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结构偏离度仍较大,2005年达43.2%,就业结构变化滞后于产值结构变化(详见下表)

GDP三大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

                                                                                                                                                                                                                              单位:%

年 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就业

增加值

就业

增加值

就业

增加值

1982

85.2

59.1

5.5

14.6

9.3

26.3

1990

73.1

48.6

12.5

20.9

14.4

30.5

2000

48.7

22.7

31.0

55.7

20.3

21.6

2005

37.0

15.4

43.5

47.9

19.5

36.7

  从表上看1982年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可以讲是协调一致的,构成都是“一三二”的排列,当时以发展农业为主,大部分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2005年,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新成果,经济产业结构为“二三一”排列,就业结构则调整为“二一三”,大量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
  全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严重偏低。2005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只有9.88万人,仅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19.5%,是三次产业中最少的,而发展中国家也有40%左右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生产。随着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预料,今后每年都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如果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难免会浪费劳动力资源。
  (二)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1977年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63.3:2.7:19.4:3.4,2007年为58.2:2.1:33.8:4.7。虽然略有调整,但仍偏重于小农业(种植业),林渔业发展缓慢,比重分别比1977年下降0.6和提高1.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2007年,全县有工业企业535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84.3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280家,占企业总数的5.2%,比重偏小。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所占的比重高达94.8%,但户均产值只有283万元,不到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的5%(实际为3.3%)。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企业规模结构偏小,技术装备程度低,市场竞争力较差,容易被市场淘汰。从企业行业发展看,传统医药行业与新兴电子信息行业发展有所放缓,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重偏小。2007年全县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2.87亿元,同比增长0.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70.72亿元,增长7.6%,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速度低19.5和12.7个百分点。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家,实现工业产值44.48亿元,增长11%,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8.5%,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从企业产出效益看,劳动生产率偏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67012元/人,而惠州市的为85251元/人,比惠州市低了21.4%;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劳动生产率为82232元/人,仍比惠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低3.5%。
  第三产业新兴行业总量提升不快。目前,传统行业(即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下同)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导产业,2007年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46.3%。而新兴服务业虽有较快发展,但总量仍较小,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只占3.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5.9%,房地产业占12.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3.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1.7%,五大行业合计占26.4%,比传统行业少了19.9个百分点。
  (三)产品层次偏低
  XX县工业企业产品以资源类、粗加工的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深加工的高端产品少,大路工业品多,名优工业品少。企业产品层次偏低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难以对抗市场的冲击。以服装行业为例,2007年末,全县共有服装制造企业116家,只有1家企业的产品是惠州市名优产品(即惠州衣之纯服装有限公司)。水泥制造业是XX县的传统行业,也是支柱产业,2007年末全县共有11家企业,只有两家(即固力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与罗浮山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是惠州市名优产品。
  (四)企业技术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按照国际惯例,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或称之为产业技术密集度是划分制造业各产业技术类型的主要依据。其划分标准为:技术密集度达10%以上的为高技术产业,3%至10%的为中高技术产业,1%至3%的为中低技术产业。从2006年全县开展的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调查情况看,共抽取了5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调查,其中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15家,占25.4%,其创新费用为1590万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2%。有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只有2家,其R&D经费支出为1182万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8%;其中医药制造业为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5%。其它企业很少甚至没有开展研究活动,由此可看出XX县工业行业是处于中低技术水平,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高,影响了XX工业技术的升级。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制约因素的成因
  (一)农村生产高度分散,难以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90年代开始,XX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许多耕地更改为工业用地,农民手中的耕地急剧减少。2007年,XX县人均常用耕地面积不足0.7亩,为改革开放初期的42%。田块划分小,且生产分散,很难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二)农民传统思想未能改变和综合素质不高
  XX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70%以上。农耕经济造成的自给自足思想和传统文化深深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使得大部分人缺乏开放意识,惧怕承担风险,小进即满、小富则安的观念根深蒂固;创新意识不强,常步人后尘而坐失先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劳动素质不高,文化低、缺少技术专长,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生产要实现机械化、产业化经营缺乏动力和活力。
  (三)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产业的升级
  一直以来,XX县投资的重点都放在基础设施上,政府和企业本身都忽视了技术改造的投入,全县总体投入不足。据统计2000-2007年,全县累计用于改建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占全社会投资额只有2.6%。企业的生产技术(尤其传统产业)不及时更新,停滞不前,将在市场竞争中落后于人,最终被市场淘汰。
  (四)科技开发基础薄弱,技术资源缺乏
  实现产业的升级最终要靠企业的努力,企业要升级就要依靠技术的创新,缺乏技术创新机制,经费、人才和技术的影响,是企业难以开展科技活动的主要原因。2007年,XX县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支出为871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0.7%;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科技活动支出总额为0.12亿元,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0.3%;这两项费用所占的比重与省政府的要求(分别为1-2%和3%)相差较远。人才与技术也是制约科研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全县1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01人,占企业从业人员的3.7%,高级技术人员只有45人,占0.3%。另外技术来源以引进外来技术为主,自主开发所占的比例很小。有一些单位有好的项目,但由于缺乏人才和生产技术而受到限制和发展。资金、人才和技术匮乏,制约了科研活动的开展。
  (五)工业快速发展不能很好带动第三产业相关产业较快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期,XX着力发展工业经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但XX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外部的投资尤其是外资,外向型经济在全县工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32.96亿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85.11亿元,占79.5%;其出口依存度高达78.8%,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出14.4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一般只在本地生产产品,资金、技术甚至一些高级人才都是从外面引进,产品几乎是外销。这些特点致使工业对商贸流通业及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丧失了应有的支撑作用,工业发展不能很好地带动第三产业相关产业较快发展。
  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中央的精神和要求,着重强调了经济发展方式是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的有机统一,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基础。江泽民同志也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经济结构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带动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改革开放以来XX县的发展实践也表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不可能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也就更谈不上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XX要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必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是现阶段XX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要求,也是XX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符合县情,发挥优势,协调化和高度化的统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该根据县情,要坚持既积极又慎重的方针,要量力而行。不应当盲目地冒进,要求马上就把XX目前的产业结构的水平提高到珠江三角洲工业较发达城市的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根据XX县产业发展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阶段特征要求,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方向是“稳一、优二、进三”。一是在稳定农业生产、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同时,加快发展集约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提高产业化水平。二是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壮大八大支柱行业,在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进一步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培育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新兴行业,努力扩大第三产业规模,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协同带动转变,促进县域经济协调较快发展。
  (一)以新型工业支撑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化是推进城市化、产业化、现代业的关键。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把“工业强县”作为“十一五”发展的一个战略性、全局性重要举措,并把它抓好。
  1、以培育“三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重点,着力把产业结构调优。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必须把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进行重点培育。一是继续落实好已出台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扶持现有12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从企业性质、技术等级、市场前景、项目风险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做好评估,选择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认定工作,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与规模,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有较大提高。二是以现有产业布局及各镇发展潜力为基础,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工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重点发展龙溪IT 产业,园洲服装产业,杨侨精细化工产业,罗阳、湖镇信息产业、光电产业和汽车配件产业,长宁制药产业等。在创新方面,以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切入口,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以品牌建设和节能降耗为重点,着力把产业水平调高。实行品牌联合战略。以现有的华通电脑多层线路板、创国五金机械精密钻头、雍华电子液晶显像管等品牌为龙头。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入知名品牌的生产链、营销链等环节,进一步做大品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有选择、高起点地承接国际产业特别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工业产业要实现从“XX组装”到“XX制造”向“XX创造”的转变,提升工业产品的竞争力。在着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工作上,努力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与公众主动参与的节能降耗工作格局,提高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利用率,重点推进电力、医药、轻纺等重点行业资源循环利用。抓好区域工业生态化与企业生产清洁化工作,实现区内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循环化。
  3、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把产业布局调好。功能齐全的工业园区建设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途径。工业园区的建设要以产业集群的理念考虑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引导全县经济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倡导计划。根据产业的经济特性,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企业地域的相对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因此,在完善现有的工业园的基础上,加大富士康IT产业园、罗阳鸿达工业制造城、杨侨精细化工基地、园洲纺织服装工业基地、长宁制药工业园等园区的建设力度,力争建成几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工业园区,着力改变目前全县工业园区“散、小、差(功能差)”的现状。
  4、以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并举为重点,着力把产业竞争力布局调强。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园的建设,要抓住XX县(博东片)为惠州市定为“双转移”(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重点承接区域的契机,加快建设以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的承接载体。将产业承接、淘汰、转型和升级有机结合起来,继续营造洼地效应,健全服务机制、激励机制,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按照市委、市政府“双转移”的实施意见,抓好以杨村、杨侨、麻陂三镇为中心区域,在博东片区“高标准、高起点、大规模、适度超前”规划建设产业转移园的建设,加快首期规划进度,尽快承接珠江三角洲、国内和国际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转移,引进更多产业转移项目落户园区,着力打造县域工业发展的新平台。
  (二)以特色农业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在稳定农业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区域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产业化水平。一是要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着重引导优势产品集中布局,要继续抓好以石坝、柏塘、公庄、横河等镇为主的水稻生产区;以石湾、湖镇、龙华、福田、园洲为主的蔬菜主产区;以“广梅”、“广汕”沿线、东江沿岸、京九连线的水果种植带的建设,突出粮油、蔬菜、水果、甜玉米、畜牧五大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以此同时,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步伐。二是要培育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此,要加快发展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同时,加大对现有的惠州顺兴家禽养殖加工有限公司、石坝三黄畜牧有限公司、慧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福田敬春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光华食品有限公司、惠州祥浩实业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促进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三是要立足优势产业和企业,建立产业链条。要依托唐顺兴家禽养殖加工带动发展家禽养殖加工产业链;依托石坝三黄畜牧、长宁石坳养鸡场的带动,壮大畜牧业产业链;依托福田敬春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广东横河绿卡实业有限公司,拓展绿色产品产业链;依托福田菜心、湖镇冬瓜、石湾韭黄,发展蔬菜产业链;依托惠州祥浩实业有限公司,扩大以甜玉米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链。依托广梅、广汕沿线、东江沿岸、京九连线的水果种植带,扩大以荔枝、龙眼、黄皮为主的水果产业链。
  (三)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拉动县域经济发展,推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40%,这是XX县“十一五”期末发展的总目标。因此要努力扩大第三产业规模,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才能如期实现总目标。一是以中心镇为依托,巩固发展传统服务业,提高产业的辐射和集聚能力,全面提升传统服务,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促进服务业的升级换代。以此同时,必须重点发展直接为第一、二产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加强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服装、建材、医药、设备配件、原材料、特色农产品和五金家具等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大力推行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以网络商业为基础的新型商业的发展。二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着重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以打造罗浮山“生态休闲游”、“宗教文化游”、“道家养生游”、“红色旅游”四个旅游等品牌为重点,加快罗浮山与中国保利集团合作开发的罗浮山旅游综合项目建设步伐,把XX旅游业做强做大。在南部、西部镇有重点地发展房地产业,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开发、交易、装饰装修、中介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协调发展。县城中心镇要发挥城市功能的作用,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环境基础。重点拓展金融、会计、设计、法律、咨询、劳务、信息等商务服务领域。完善科技、教育、医疗领域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四)优化发展环境,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好环境建设。一方面要着力抓好电力、交通、通讯信息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功能,打造优越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管理体制。政府要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深入推进政府职能从重审批向重管理、重服务转变,切实把政府的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一是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经济影响力,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建设和新产品开发,加大技改力度,通过政策鼓励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立足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推广应用设计和生产领域的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信息化水平。三是积极构筑行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对一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竞争能力强的产业集群,要给予政策支撑、扶持发展。四是政府职能向重管理、重服务转变,坚持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真正形成“政府营造环境,环境促进发展”的新格局。

推荐访问:产业结构 快速发展 浅谈 县域经济 推进

本文标题:浅谈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323/111907.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谈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